第492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非遗—狼窝打鼓斗鸡、二鬼抱跌

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非遗:狼窝打鼓斗鸡、二鬼抱跌

在燕赵大地的褶皱深处,井陉县以“太行八陉”第五陉的险要地势,孕育出别具一格的民俗文化。狼窝打鼓斗鸡与二鬼抱跌,作为井陉非遗中“武”与“谐”的两大奇观,既承载着山地民众的生存智慧,又凝结着乡野百姓的精神图腾。这两种扎根于黄土地的民间艺术,以刚柔并济的张力、虚实相生的哲思,为井陉县的文化谱系镌刻下独特的符号印记。

狼窝打鼓斗鸡:铁血铿锵中的武魂图腾

历史溯源:山民尚武的生存史诗

狼窝村地处井陉西部深山,自古便是晋冀通衢的商道要冲。明清时期匪患频仍,村民以“鼓聚人、武御敌”的生存智慧,将武术套路与锣鼓节奏熔铸成独特的“战舞”。清末民初,狼窝武师将“春秋刀”“三节棍”等器械套路融入社火,以“鼓为号令、武为筋骨”,逐渐形成“打鼓斗鸡”的表演范式。其名中“斗鸡”二字,既暗合“斗士如鸡,昂首不屈”的刚毅,又暗藏“鸡鸣破晓,威慑魍魉”的深意,是山地民众对“武德护村”理念的具象化表达。

表演程式:刚劲美学与声光叙事

表演以16面牛皮战鼓为核心,8名鼓手呈“雁阵”排布,鼓槌缠红绸、鼓面绘八卦,鼓架缀铜铃,构成声、色、动三位一体的视觉矩阵。套路分“战前点兵”“两军对垒”“短兵相接”“凯旋鸣金”四幕,鼓点随阵法变幻——开篇“滚雷阵”以慢板夯击模拟行军脚步,高潮“惊涛阵”用急促连击配合器械碰撞声效,尾声“风息阵”则以渐弱鼓点呼应收兵号角。舞者身着对襟短打、束英雄结,将“旋风脚”“鹞子翻身”等武术招式与“金鸡独立”“饿虎扑食”等象形动作交织,在尘土飞扬中演绎攻防博弈。尤为独特的是“斗鸡阵”,两人背缚木制鸡架,以“啄”“蹬”“扑”等拟态动作缠斗,暗藏擒拿格斗技法,刚劲中透出诙谐。

文化密码:山地精神的立体解码

狼窝打鼓斗鸡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武戏文唱”的叙事智慧。战鼓的铿锵节奏既是战斗号令,更是对“忠勇护乡”集体记忆的唤醒;武术招式的程式化演绎,实为山地民众对“天人合一”生存哲学的具象表达;而“斗鸡”意象的融入,则将尚武精神与农耕文明中“驱邪纳吉”的朴素信仰相勾连。2018年井陉矿区非遗展演中,狼窝村以鼓阵与无人机灯光秀跨界融合,古老战鼓在电子音浪中迸发新声,印证着传统武魂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可能。

二鬼抱跌:谐趣荒诞中的生命哲思

技艺溯源:巫傩遗风与世俗狂欢

二鬼抱跌起源于井陉古村落的傩祭仪式,最初是巫师驱邪时“双人扮四鬼”的巫术表演。北宋时随市井文化兴起,逐渐演变为“一人饰双鬼”的滑稽戏,至明清已成庙会必备的“解压神器”。其名称暗含阴阳相生、善恶共存的辩证思维——看似“二鬼相争”的荒诞场景,实为“阴阳互搏”的隐喻,传递着“矛盾统一”的朴素世界观。

表演范式:丑角美学与物理喜剧

表演者身着特制戏服:前胸后背各缝制半身鬼面,双腿套入布制鬼足,腰部以竹篾支撑形成“双鬼纠缠”的视觉奇观。套路包含“鬼打墙”“争供果”“闹阎罗”等段落,通过“滚地葫芦”“叠罗汉”“连环摔”等高难度动作,配合“哎呦喂”“撞煞星”等俚语唱词,将“鬼打架”演绎成妙趣横生的肢体喜剧。表演者需在15分钟内完成27组跌扑动作,既要保持“双鬼”形态不散,又要通过扭腰、蹬腿、甩头等微动作赋予角色个性,堪称“民间版默剧”。其精髓在于“以拙破巧”——用笨拙的摔打制造笑料,却暗藏“以柔克刚”的处世智慧。

精神内核:荒诞叙事中的生存智慧

二鬼抱跌的深层魅力,在于其“以丑为美”的审美张力。鬼面獠牙的狰狞造型与滑稽动作形成反差萌,暗合民间“扮丑祛晦”的巫术心理;双鬼纠缠的荒诞场景,实为对人际矛盾的戏谑解构;而“跌而不伤”的表演特质,则隐喻着井陉人“苦中作乐”的生命韧性。在2023年井陉县文旅推介会上,二鬼抱跌与实景剧本杀结合,游客通过“破解鬼戏谜题”完成打卡,让非遗从“被观赏”转向“可参与”,实现了传统技艺的当代重生。

非遗传承:守正创新中的文化突围

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井陉非遗的传承者们正以“双轨并行”策略破局:

其一,科技赋能活化场景。狼窝村在抖音开设“鼓武学堂”,将打鼓斗鸡分解为32个短视频教程,鼓点节奏转化为可视化声波图谱;二鬼抱跌传承人开发Ar面具,游客扫码即可触发“双鬼斗舞”特效,实现“云参与”。

其二,跨界融合拓展价值。狼窝战鼓与石家庄摇滚乐队合作推出《鼓震太行》数字音乐专辑,采样鼓点制作电子混音;二鬼抱跌动作被编入青少年体适能课程,其“跌扑缓冲”技巧成为武术防身术教学案例。

其三,文创开发唤醒认同。狼窝村推出“鼓武盲盒”,内含迷你战鼓模型、武术招式卡牌;二鬼抱跌ip衍生出“鬼见愁”解压玩具、阴阳鱼表情包,让非遗以“潮玩”姿态融入z世代生活。

当狼窝战鼓在跨年音乐节上与电子烟花共舞,当二鬼面具在国漫展中成为cosplay新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技艺的破圈重生,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在井陉的青山绿水间,打鼓斗鸡的铿锵与二鬼抱跌的诙谐,正交织成一曲刚柔并济的文明长歌,诉说着太行儿女“以武立身、以谐处世”的生命智慧,更昭示着非遗传承“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永恒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