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非遗—泥模、吹歌、花钹、肉糕制作
河北省石家庄市深泽县非遗:泥模、吹歌、花钹与肉糕制作——乡土技艺的四重奏
在石家庄市深泽县的滹沱河畔,非遗文化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既有泥土在指尖塑形的温度,也有乐声在风中流淌的韵律,更有美食在味蕾绽放的烟火气。泥模、吹歌、西河花钹与肉糕制作,这四项非遗技艺以不同的形式承载着深泽人的智慧与乡愁,共同编织出一部“技以载道、艺以传情”的文化史诗。
一、深泽泥模:泥土重塑的童年记忆
深泽泥模,这门始于明代的民间工艺,曾以“拾柴换模子”的童谣刻入几代人的记忆。直径约8-10厘米的圆形泥片上,阴刻着十八罗汉、十二生肖、花鸟鱼虫等图案,孩童将胶泥压入模子,磕出浮雕般的纹样,既是一种玩具,也是最早的“艺术启蒙”。泥模制作需历经挖胶泥、摔泥、雕刻模仁、焙烧等工序,其中“模仁”雕刻尤为关键,需兼具绘画与雕刻功底。过去,掌握模仁技艺的匠人寥寥,直至面塑大师王亮潜心挖掘,拜师纪中锁,才让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重焕生机。其作品线条粗犷质朴,如《八仙过海》泥模以简洁刀法勾勒人物神韵,既保留浮雕的古拙之美,又融入现代审美,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并登上奥运会“中国农民艺术展”。如今,泥模从街头玩具跃升为文化礼品,在深泽非遗市集中与面塑、坠子戏同台亮相,成为唤醒乡土记忆的“时光胶囊”。
二、深泽吹歌:风中的千年音律
作为石家庄市第三批市级非遗,深泽吹歌以唢呐、笙、笛为主奏乐器,曲调高亢激越,兼具北方豪迈与江南婉约。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最初用于祭祀与节庆,后逐渐融入婚丧嫁娶等民俗场景。演奏时,艺人通过“循环换气”技巧,使乐声连绵不绝,代表作《羲皇圣鼓》以密集鼓点与唢呐滑音交织,再现上古祭祀的庄严氛围。深泽吹歌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乐叙事”,如《丰收乐》用跳跃的音符模拟麦浪翻滚,《滹沱号子》则以低沉旋律刻画船工劳作的艰辛。近年来,吹歌团队走进校园,将传统曲目改编为青少年交响乐版本,在石家庄国际文旅博览会上,一曲《新时代畅想》让古老乐音与现代编曲碰撞出火花。
三、西河花钹:舞动的乡土节拍
西河花钹是深泽民俗舞蹈的瑰宝,表演者手持缀有彩绸的铜钹,随鼓点腾挪跳跃,钹声清脆如泉,舞姿刚柔并济。其起源与古代军阵演练相关,后演化为祈求风调雨顺的社火节目。舞蹈动作融合武术元素,如“鹞子翻身”“流星赶月”等招式,钹面击打时需精准控制力度,既不能破音,又要与鼓乐合拍。每年春节,深泽县滹沱码头步行街上,花钹队与耿庄霸王鞭、高庙扒糕摊档同台竞技,红绸翻飞间,钹声、喝彩声、叫卖声交织成热闹的市井交响。为适应现代审美,传承人将花钹动作简化,编创“校园花钹操”,并融入抖音短视频平台,以《最炫民族风》为背景音乐,吸引年轻群体参与非遗传播。
四、西河肉糕:舌尖上的匠心传承
深泽西河肉糕的诞生,源自一场“无心插柳”的美食革命。清光绪年间,厨师李洛提为应对宴席肉量不足的窘境,将驴肉剁馅,掺入淀粉与肉汤蒸制,意外创造出这道“其貌不扬却滋味万千”的乡土美食。其工艺精髓在于肉汤与淀粉的黄金比例——汤多则松散,粉多则干硬,需经六代传人反复调试,方得弹牙不腻的口感。传统制作中,驴肉需手工剁至糜状,加入姜末、花椒水去腥,蒸熟后切片,佐以醋蒜汁食用,脂香与谷香在口中层层化开。如今,“西河肉糕”已注册地理标志,真空包装产品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并与深泽泥模跨界联名,推出“陶罐肉糕礼盒”,让食客以手作陶碗盛装肉糕,体验“一器一馔”的非遗美学。
结语:非遗生态的共生之道
深泽非遗的魅力,在于其“活态传承”的生命力:泥模的纹样成为吹歌艺人的创作灵感,花钹的节奏为肉糕作坊注入劳作韵律,而陶罐与美食的联姻更彰显“用即是传”的智慧。在滹沱码头步行街的非遗市集上,游客可捏泥模、听吹歌、观花钹、品肉糕,完成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这些技艺不仅是深泽人的精神图腾,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引擎——2024年,深泽非遗文旅产业带动就业超2000人,综合收入破亿元。当泥土与音律、舞步与滋味交织,深泽正以非遗为笔,书写着一部“传统与现代共鸣”的县域文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