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黄忠生擒张绣,蔡琰怒怼贾诩

众人依计而行。刘民带着黄忠等人悄悄潜往宛城。而另一边,庞月则带着几个机灵的小兵先行一步。

庞月来到宛城之下,对着城头大喊:“张绣,听闻你号称名将,却胆小如鼠,连出城一战都不敢么?”

张绣闻听此言,气得不轻,当下就要出城迎战。一旁谋士贾诩劝道:“此恐是敌军激将之计。”张绣怒道:“吾岂会怕那无名之人,若不应战,岂不被人耻笑。”

就在张绣带兵出城之时,刘民等人已在城外设下埋伏。待张绣军一出城,便被围了起来。

张绣在大宛国曾经见识过刘民和王礼的武艺,还与胡响对战过,自知不是对手。只有黄忠在荆州籍籍无名,于是挥枪一指,喝道,“老匹夫,可敢一战!”

黄忠拍马而出,挥刀直指张绣,“今日便要擒你。”张绣也不惧,举枪相迎。

黄忠手持凤嘴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的张绣。张绣则紧握着长枪,全神贯注地准备迎接黄忠的攻击。

两人相对而立,气氛紧张到了极点。黄忠突然大喝一声,挥舞着凤嘴刀向张绣冲了过去。张绣毫不畏惧,挺枪迎敌。

刀枪相交,发出刺耳的撞击声。黄忠的刀法凌厉,每一刀都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张绣的枪法也十分精妙,他巧妙地化解了黄忠的攻击,并寻找着反击的机会。

双方激战二十余回合,黄忠看准时机,一刀砍向张绣的破绽。张绣急忙回枪抵挡,但黄忠的力量太大,他的长枪被震得脱手而出。

黄忠趁机上前,一脚踢中张绣的胸口,将他踢倒在地。张绣挣扎着想要起身,但黄忠已经迅速地用刀抵住了他的喉咙。

“你已败了,还不投降!”黄忠大声喝道。张绣无奈地叹了口气,束手就擒。

此时刘民看准时机,喊道:“张绣,如今你已是瓮中之鳖,不如归降于我,共抗曹操。”

张绣心中犹豫,他深知曹操势大难以抗衡,而眼前之人虽使诈但也是一方豪杰。

正在这时,城中忽传来消息,后方有曹操的一支奇兵来袭。张绣大惊,权衡利弊之后,向刘民表示愿意归降。

刘民带着黄忠、华佗、王礼、胡响、胡亮进入宛城。

张绣介绍了前情,“从父济被李傕和郭汜击败,中流矢而亡,幸得文和先生相助,与刘景升结盟,这才在南阳有立足之地。”

刘民十分清楚,东汉末年的所谓诸侯,刚开始都是借别人之地,慢慢做大,而后自立,吕布借小沛,刘备先借新野再借荆州都是如此。

“我听说张将军与公义、子龙皆为同门师兄弟,如今他们二人都是我麾下大将,将军何不择木而栖,共创大业。”

张绣有些为难的说,“末将愿为王爷效犬马之劳,还请善待文和先生。”

刘民对贾诩这个人十分了解,知道他精通兵法,算无遗策,是自己三国名士榜第一档的人物。但也很清楚他特别阴毒,什么下三滥的手段都想得出来,心中颇为不悦。但还是客气的说道,“请文和先生相见。”

哪知贾诩出现后对刘民十分不敬,“遗腹小儿,靠着雕虫小技,骗取王位,不知廉耻,有何颜面见天下之人!”

张绣大惊失色,没想到贾诩竟然言辞刻薄,对汉室宗亲如此不敬。

黄忠、王礼、胡响、胡亮则怒不可遏,皆欲拔剑刺之。

华佗的面色极为难看,缓缓说道,“我主子檀爱民如子,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建立学堂,设立医馆,令老夫收徒救死扶伤,深得百姓爱戴。文和怎如此尖酸刻薄!”

贾诩指着王礼喝道,“无知匪徒,当年以礼贿赂牛辅,指使其以次充好,以下等马充当上等马。当初,牛辅若肯听我的谏言,你岂能活到今天!”

刘民本来就不喜欢贾诩,不过是看中他的才智才对他礼遇有加,见他如此放肆,真想以星辰剑斩杀之。但作为穿越过来的人,又无法改变名士榜上人的命运,气得脸色铁青。

这时,蔡琰开始历数贾诩的恶毒,“老匹夫曾经建议李傕和郭汜带兵往西,一路裹挟攻打长安,为董卓报仇,是也不是?”

贾诩不慌不忙,捋着山羊胡说道,“当初董卓已亡,李傕、郭汜等人屯兵长安以东,群龙无首,打算解散军队逃亡。而朝廷打算把凉州人全部杀光。李傕和郭汜若是丢下队伍单独逃跑,地方上一个亭长就能把他们抓住。他们不带兵反抗还能活命吗?”

蔡琰怼道,“文和狡辩!你不但煽动李傕、郭汜等造反,甚至全然不顾董卓祸国殃民,喊出要为董卓报仇的口号,完全不顾此举会带来怎样的后果。难道不是助纣为虐吗?”

贾诩依然大言不惭的说,“西凉人的命也是命,我只不过为了救命才出谋划策而已。”

蔡琰继续反唇相讥,“李傕和郭汜放兵劫掠,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李傕劫持了皇帝宫人,郭汜劫持了公卿百官,在长安城内外混战,死伤无数。难道这些都是你的功劳吗?”

贾诩开始脸红了,颤巍巍的说,“我一方面对李傕进言,劝李傕不要胁迫皇帝,不要杀害大臣,另一方面又暗中联络李傕部下羌人、胡人的首领,劝他们带本部兵马离开李傕,使得李傕的势力衰弱。以减少李傕对朝廷的危害。”

蔡琰指着贾诩骂道,“老匹夫狡辩!你这根本不是良心发现,而是认识到再跟着李傕这艘“破船”,终难逃一起沉没的命运吧!”

贾诩气得胡子都歪了,“好一个口齿伶俐的丫头!不愧是蔡伯喈的女儿。”

“家父与你同朝为官,恐怕没少得到你的暗中关照吧!”

贾诩深吸一口气,强自镇定下来,“姑娘莫要得理不饶人,贾某虽有错处,但当时局势复杂,亦是无奈之举。”

蔡琰冷笑一声,“无奈?哼,你若真有忠义之心,为何不早早阻止这场灾祸?”

贾诩沉默片刻,缓缓道:“彼时我不过一谋士,人微言轻,只能尽力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

蔡琰眼中仍带着鄙夷,“前年你离开李傕,但没有跟随汉献帝的朝廷队伍继续前进,而是投奔了华阴的段煨,那你如今作何解释?”

“那段煨是我的老乡,这有何错?”

蔡琰讥笑道,“他也是董卓的旧部,跟着他难道不是一错再错吗?”

贾诩又给自己找了个台阶,“所以我现在跟随了张绣将军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