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650章 秦桧归宋

宋朝和州知州宋昌祚正在府中批阅公文,忽听门外衙役禀报:「启禀大人,城外来了个自称秦桧的人,说是靖康之变时被金人掳去,如今举家归宋,特来投奔。」

「秦桧?」宋昌祚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靖康之变后,被掳往北方的朝廷大员,绝大多数不是死于金人之手,就是屈辱苟活,极少有人能安然归来。而秦桧曾是御史中丞,在朝中颇有才名(由秦桧大才子首创的宋体字是目前使用最广的中文印刷体,显然盖过了皇帝赵佶的瘦金体),若真能归宋,倒是件大事。

他沉吟片刻,沉声道:「速请他进来。」

片刻后,秦桧缓步入内,身穿布衣,神色憔悴,身后带着妻子王氏及数名家眷,步履仓皇,仿佛历经千难万险才逃脱金营。

秦桧一见宋昌祚,立刻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哽咽道:「秦桧罪该万死,靖康之难,被金人掳去,困于敌境,今日侥幸得脱,归宋复命,望大人垂怜!」

宋昌祚忙起身扶他:「秦相公不必多礼,如今大宋艰难,正是用人之际,你能归来,乃社稷之幸!」

秦桧泣道:「若非念我大宋,秦某何至于历尽艰险,只盼能为朝廷效力,报效君父!」

宋昌祚点头道:「此事非同小可,下官即刻上奏江陵,请求朝廷召见秦相公。」

秦桧再次叩首:「多谢宋相公!」

是夜,和州连夜派出快马,向江陵传递这个震撼朝野的消息——靖康遗臣,秦桧归宋!

十日后,江陵行在的大庆殿,赵构端坐殿上,望着殿前那形容枯槁、衣衫褴褛的秦桧,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缓缓开口:「汝何得归?」

秦桧立刻跪地叩首,声音颤抖:「臣随挞懒军至高邮,杀金人监卒,与一家老小冒死夺舟,方能回见龙颜,吾皇明察!」

赵构眯起眼睛,未置可否。殿中众臣低声议论,不少人露出怀疑之色。

枢密副使张浚皱眉道:「靖康之难被掳者何止千百,然独秦桧能安然归来,其中岂无蹊跷?更何况,自会宁至和州,四千八百里,逾河越海,路途艰险,如何能一路无阻?更何况金人何曾如此疏忽,竟让秦相公全家脱身?」

他话音一落,众朝臣纷纷附和,殿中议论更甚。

这时,尚书右丞范宗尹上前一步,拱手奏道:「陛下,臣有靖康之难时秦相公力争赵氏正统的片言奏疏,特呈御览,以证其忠。」

言罢,他自袖中取出一纸文书,双手呈上。

赵构示意近侍接过,缓缓展开,仔细阅览。文中洋洋洒洒,皆是劝金人立赵氏嗣君、论天下之大势,言辞恳切,颇有慷慨激昂之意。

赵构读罢,略点了点头,随即递给内侍,让秦桧自己看。

秦桧接过,低头细读,旋即放在额上,叩首道:「此正是臣所书!臣自靖康之变以来,未尝忘君恩,今幸得天佑,侥幸归国,愿效犬马之劳,为陛下分忧!」

赵构盯着他,缓缓问道:「卿对方今之事,有何见解?」

秦桧连忙叩首,沉声道:「若欲天下无事,南人归南,北人归北。」

此言一出,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赵构眉头微微一挑,缓缓问道:「此话怎讲?」

秦桧低头道:「陛下若想南北休兵罢战,和平无事,应该让中原百姓、河北百姓还归金国,那时各守国土,无战争之患。」

殿中瞬间一片死寂。

赵构手指轻轻叩击龙案,神色不变,缓缓说道:「中原、河北本就是我大宋土地,卿言南归南、北归北,过矣!朕也是北人,难道要归金国么?」

秦桧脸色一变,立刻伏地叩首:「臣万死!臣绝无此意,乃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望陛下圣裁!」

赵构望着跪伏在地的秦桧,沉默片刻,忽然语气一缓,淡淡道:「卿舟车劳顿,且退下歇息,待改日再议。」

秦桧闻言,如蒙大赦,再次叩首谢恩,随后由内侍引退。

秦桧刚刚退下,赵构却并未让他走远。不多时,内侍又将秦桧召回宫中。秦桧刚才一番言论,已令赵构对其深有思量,此刻正是再试之机。

秦桧入殿跪伏,赵构抬手示意:「卿既归朝,朕自当倚重。方才卿言南北之势,颇有见地,然朕尚有一事不解,愿卿再陈一策。」

秦桧连忙叩首:「臣愿为陛下驱策。」

赵构端坐御榻,目光深邃,缓缓道:「如今北虏未平,朕却又遭一大患。江南有妖女方氏,假明教之名,煽惑人心,席卷苏、杭、福、建、泉、池、信等地,已据东南半壁。朕昔日念其忠义,以弟自居,加封她长公主,谁知竟枉负圣恩,公然造反。卿以为,当如何对之?」

此事已成江陵朝堂上的心腹大患,各方大臣皆有不同看法,而赵构此问,无疑是对秦桧更深一层的试探。

秦桧深深一揖,沉声道:「陛下,依臣愚见,如今天下形势,恰如汉末建安十二年。金虏正如曹贼,虎踞中原河北,凭兵强马壮,挟天子令诸侯,妄图席卷天下。而陛下正如昭烈先主,先自邓州、襄阳新野辗转携民南渡,

虽有颠沛,实乃英雄起势之机。昔日刘备虽困于荆襄,然终得隆中良策,三分天下,终成帝业。陛下今日境遇虽艰,却正占据天时地利。昭烈先主据有荆益时已是花甲之年天不假时,终成千古遗恨,然陛下春秋鼎盛,终究能等到天下有变,兴复宋室,还于旧都那天。」

赵构闻言,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

秦桧目光微敛,声音略带几分轻蔑:「至于江东,看似繁盛一时,终究不过鼠辈之流。东吴孙氏,尚有八十年基业,而今之明教,不过一股乌合之众。何况,其主乃区区一女流之辈,终究难成大气候。陛下昔日以兄长之谊待之,赐封长公主之尊,乃皇恩浩荡,谁知其竟给脸不要,反成祸患!此等背义之徒,虽得一时风光,终难持久。陛下当无须忧心。」

赵构闻言,脸上缓缓露出笑意,连连点头,忽然朗声笑道:「卿之言,正合朕心!今日朕得秦卿,如先主得孔明也!」

秦桧连忙叩首:「陛下谬赞,臣不敢当。」

赵构神色轻松了几分,摆手道:「卿既归朝,便当辅朕安天下。此事待朕再议,卿且退下,静候朕命。」

秦桧再叩首谢恩,缓步退下,脸上却露出一丝隐秘的微笑。

赵构望着他的背影,目光微微一闪,轻声对身旁的宦官说道:「此人,可用矣。」

次日,赵构端坐御榻,手中轻轻翻阅着一封奏章。那是秦桧草拟的致完颜昌求和之书,字里行间委婉恭顺,既表达了南宋愿意休战修好之意,又留有回旋余地,并未显露半点卑微屈膝之态。

赵构细细品读,脸上渐露笑意,合上奏章,轻叹道:「秦桧朴忠过人,朕得此佳士,喜而不寐。」

殿中群臣闻言,或默然点头,或低头不语,唯有范宗尹出班奏道:「秦桧忠心可嘉,归国不易,陛下可使其入经筵,以备顾问,待日后有功,再行擢用。」

赵构闻言,轻轻颔首,却并未立刻答应,而是转向李回,道:「此书卿以为如何?」

李回拱手道:「臣以为,此书措辞恰当,不卑不亢,可试探金人反应。若能暂得休兵,朝廷亦可借机整顿军政,恢复国力。」

赵构点了点头,目光扫过殿中群臣,缓缓道:「黄潜善已殒,朕痛惜不已。好在刘光世奏报,承州马贼薛庆已伏诛,算是替黄卿报了仇。然朝中左仆射一职至今虚位,朕欲启用秦桧,然其新归,恐众卿未必服之,故暂授礼部尚书,以观后效。」

此言一出,殿中众臣皆有所思。秦桧归国不久,骤然升任宰辅确实过快,然其才名已久,礼部尚书虽非宰辅,亦是正三品重臣,足见赵构对其重视。

赵构不等众臣多言,已挥手示意内侍传旨:「秦桧授礼部尚书,王安道、冯由义、丁不异,皆由参议官改任京官;送秦桧归国之舟人孙靖,补承信郎。」

旨意一下,群臣纷纷拱手称贺,秦桧跪地叩首,高呼:「臣誓死报国,不负圣恩!」

赵构抬手示意他起身,语重心长道:「卿自燕京归宋,历尽艰险,朕深感卿之忠诚。自今日始,卿当辅朕安天下,剖决大计,休养生息,使百姓不再遭战火之苦。」

秦桧再叩首道:「陛下圣明,臣必尽瘁以报。」

赵构微微颔首,目光转向众臣,缓缓道:「自靖康之祸以来,朕虽屡遣使与金人通问,然始终未曾有一确切之议。今欲以秦卿专任议和之事,各位爱卿以为如何?」

范宗尹与李回对视一眼,皆拱手道:「陛下圣断。」

赵构点了点头,目光闪烁,低声自语:「且战且和,朕亦欲知金人之心……」

群臣闻言,皆不再言语,殿中一时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