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712章 第七一〇章:格物入仕

告别了这场震撼心灵的课程后,金陵秀才团并没有急着离开,而是恭恭敬敬地向罗竹老师请教起这些孩子的升学问题。

「敢问罗先生,这些学生明年七年级毕业之后,会如何继续深造?」王伯庠拱手问道。

旁边的几名秀才眼中闪烁着关切之色——当然,他们关心的未必只是这些孩子的前程,更重要的是,他们想旁敲侧击出自己未来能否进入明州或金陵的大学深造的可能性。

「明年末,就是第一届大学招生考试,简称——『大考』。」

罗竹语气平静,但这两个字却让秀才团众人身形微震。

「大考?」王伯庠皱眉,「是何制度?」

罗竹微微一笑,从讲台边的书架上拿出一本厚厚的书册,翻开其中一页,让秀才们瞧了瞧——上头详列着明国学制改革的各个阶段,从希望小学的基础教育,到明州中学的课程,再到明华大学、金陵大学等高等学府的培养体系。其中,「大考」赫然位列七年级升学的关键节点,标注着——「通过者,可进入高级学府,接受进一步学术训练。」

「这场大考,将决定谁能进入大学深造。」罗竹语气笃定,「而当年的七年级毕业生,目前只有明州中学这一届——也就是从舟山希望小学一路培养上来的几千名学生。」

「独此一届?」有秀才惊讶,「莫非这是专门为他们所设?」

「不错。」罗竹点头,「他们是明教教育体系下第一批完整受训的学生,因此这次大考也是为他们量身打造。」

这番话让秀才们不禁对视了一眼,眼中浮现复杂之色。

他们原本以为,自己这些科举出身的读书人,在新学风之下仍可凭才学占据一席之地。但现在看来,这个「大考」似乎是一条全新的教育晋升路线,与传统士子的考试完全不同——这代表,他们若想进入明教的学府学习,恐怕也得按照这套规则来?

「不知我们这些旧学士子,是否也能应考?」终于,有人忍不住问道。

罗竹听罢,眨了眨眼,笑道:「这事可不由我决定,得看金陵的教务大臣如何安排。不过——」

她话锋一转,意味深长地看着他们:「大考是全新体系,若诸位想考,怕是得补上不少基础知识呢。」

金陵秀才们心中一沉。

罗竹当然明白这些秀才们最关心的不是教育本身,而是读书之后能不能做官。

她轻轻合上手中的书册,目光扫过众人,嘴角微微一扬:「诸位是从金陵来的,那么——新建的明华园,诸位去过没有?」

「去过。」王伯庠点头。

「那大门侧面的对联,诸位可曾留意?」

秀才们一愣,对联?这些日子他们一直忙着探访明州学府的制度,倒是没特意去细看明华园的大门对联。

「敢问先生,那对联写的什么?」有人小心翼翼地问道。

罗竹微微一笑,语气淡然:「『升官发财另走他路,格物致知请进此门。』」

读书不是为了做官?

此话一出,秀才们心头猛然一震。

「升官发财另走他路……格物致知请进此门……」他们喃喃复诵,却怎么也没想到,明国的最高学府,竟然在门前公然写下如此对联,明言这里不是科举之地,更不是为仕途铺路的地方!

「这、这怎么行?」一名秀才忍不住惊呼,「自古书院皆为士子登科之所,如今明华大学竟……竟不以仕途为志?」

「何止是明华大学,整个明国的大学都不是为了培养官员而设的。」罗竹的语气依旧平和,「我们培养的是工匠、工程师、农学家、医师、律师、商业经理人、翻译家……是这个国家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至于那些想做官的——」她轻轻一笑,「请另寻他路。」

秀才们闻言,心中五味杂陈。

自小以来,他们受的教育便是「学而优则仕」,读书的目标从来都是为了考科举、做官、光宗耀祖。可如今,这条路在明国竟然行不通?

「可是……」有人仍然不甘心,「如今明国也有官府,也有律法,总得有人治理国家吧?若是不从这些受过教育的士人里选官,难道要从草莽中取人?」

「治理国家的,的确是读书人。」罗竹笑道,「但并非传统科举出身的读书人,而是由国会选举出来的代表。」

国会取代朝廷,士人如何再入政坛?

「国会?」王伯庠皱眉,「可朝廷呢?难道不设官制,不设宰相六部?」

「当然不设。」罗竹轻描淡写地回答,「明国已经废除了朝廷,取而代之的是国会及其任命的内阁。」

秀才们面面相觑,这才想起这几日在明州四处探访时,的确从百姓口中听闻「国会立法」「国会议决」之类的词汇,但他们一直以为这只是个新的行政机构,没想到竟然是完全取代了传统朝廷的存在!

「如今的国会代表,仍然是第一届,因此特例允许旧士人参与,不设拥有宋朝功名之外的门槛。」罗竹顿了顿,语气一转,「但下一届开始,便会要求参选者通过『行测』与『申论』考试,

这是未来入仕的最低标准。」

「行测?申论?」秀才们对这两个陌生词语一无所知。

罗竹见状,随手翻开书架上的一本厚册,指着其中一段解释道:「行测,便是行政能力测验,考察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政策理解等能力;申论,则是时政与政策论述考试,考的是如何理解当代社会问题,如何拟定施政方略。」

「换句话说——若想从政,便得先通过这两场考试,再由选民投票选举,才能入国会。」

秀才们听到这里,心中已是震撼不已。

如果说「大考」已经让他们觉得难以适应,那么这场「行测」与「申论」,便彻底堵死了他们以传统士子身份入仕的道路。

在大宋,他们只需熟读四书五经,背诵策论,考中进士便能做官;但在明国,这些旧学问并不能帮助他们通过新制度的筛选,因为国会更看重的是——治理国家的能力,而非经史文章的熟练程度。

「所以……我们读的书,竟然已经与入仕无关了?」阮良玉喃喃道,神情中带着些许迷茫。

「也不能这么说。」罗竹微微一笑,「旧士子也可以选择学习新知识,参与新考试,依旧有机会进入国会。但若只想靠科举背景做官,那是行不通的。」

这句话,无疑是一记当头棒喝。

秀才们沉默了。

他们此行原以为自己是来「学习新知」的,却没想到,在这场知识的浪潮里,他们自己已经成为了落后的一方。

「……多谢罗先生指点。」王伯庠拱手,神色已然有些复杂。

「不客气。」罗竹笑道,「无论如何,知识永远不嫌多。若有志于格物致知,无论何时,明华园的大门,都向你们敞开。」

秀才们再次拱手辞别,走出明州中学的大门。

而这一次,他们再看这座繁华无比的城池时,心境已经截然不同——这里的学问,已经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让天下变得更好。

但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这个崭新的世界?

这,将是他们回到金陵后,必须做出的抉择。

秀才们沿着明州中学的琉璃长廊走出,一路上议论纷纷,甚至越说越激动,最后竟然直接吵成了两派。

「还有什么好说的?」阮良玉大步流星地走在前头,语气坚定,「明国再怎么标榜公平,考试终究是人出的,只要知道题目范围,提前准备,难道还考不过那些小学出身的?我们该做的,是打听『行测』『申论』到底考些什么,而不是去啃那些乱七八糟的新学问。」

「不错!」王子实立即附和,「明州知府倪文英,当年就是最早投靠明教的大宋官员之一,如今是这里的地头蛇,他肯定知道内幕消息。若能求到他的指点,那么明年的『大考』便不在话下!」

「对!」这派的秀才们纷纷点头,「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入国会,还学什么数理化?这些东西只对工匠和技术官有用,我们这些读书人学来有何用处?」

「况且,倪知府本就是宋朝进士,与我们同出一门,不可能不照顾咱们……」

这一派的观点很明确——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利用现有的科举背景和人脉资源,通过投奔明州官场,打听关键考试资讯,然后有的放矢地准备「行测」「申论」,最终绕过那些麻烦的新学,直通明国政坛。

而另一派的秀才,则明显不认同这种做法。

「你们太短视了!」王伯庠冷笑,「若明国只是换汤不换药,那么他们何必要花这么大力气建立『明华大学』和『金陵大学』?何必要废除科举,让我们来考什么『大考』?」

「再说了——现在还没到永乐十年,真正的新朝士子还没有成长起来,我们还能凭前朝科举背景参选国会代表;但到了永乐十五年、二十年,当这些新学堂出来的新秀才新进士开始掌权,咱们还能混得下去吗?」

「你们不学新学问,就算现在侥幸过关,未来新朝的年轻官员们个个熟悉数理化,而你们还在谈诗文八股——到时候拿什么跟他们争?或者还能混同一个圈子吗?」

这一派的观点同样清晰——他们认为自己与其寄希望于旧官场的人脉,不如索性拥抱新学,趁现在还来得及,把算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学科学起来,尽量跟上明国新时代的步伐。

「况且,明年『大考』既然是全国性的,而目前只有明州这一所学校的毕业生,那么国会一定会放开前朝士子参加,不然就太过冷清了。」

「我们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抓紧学新学,考进『明华大学』或者『金陵大学』,以后拿个新学历,岂不是比只靠前朝功名更有前途?」

两派人马就这样在明州中学门口争论不休,争得面红耳赤,却谁也说服不了谁。

「送礼求门路派」认为:明国虽然改革,但官场依旧有人情世故,内幕资讯才是关键。行测、申论才是重点,其他的数理化没必要学。倪知府是宋朝进士,与士人同出一门,应当会照顾我们。

「拥抱新学问派」则认为:科举已经废除,明国未来是科学和技术的时代,读书人不学新学,未

来必然被淘汰。即使短期内能凭藉行测、申论入国会,但长期来看,未来的官员都掌握数理化,旧士子没竞争力。新时代要有新思维,与其依赖旧人脉,不如靠实打实的学历和能力进入新体制。

「我还是觉得应该去拜访倪知府!」

「那你们去吧,我们去找明州中学的先生问问物理学要怎么入门!」

争论过后,秀才们最终一分为二,各走各的路。

一部分人决定去倪文英府上,想办法获取「行测」「申论」的考试范围,找准方向准备应试;另一部分则开始寻找明州的书院,准备找懂数理化的先生补课,真正学习新学问,为明年的『大考』做准备。

这一日之后,这群从金陵来的秀才,便正式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而究竟哪一条路才是对的,则要等一年后的大考结果来验证了——或者,等几年后,当明国真正一切步入正轨时,才会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