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736章 故地视察

永乐十年二月初一清晨,金陵国会的车队缓缓驶入慈余公路明州地界。

来自各地的地方代表们透过车窗望向窗外,一片宽阔平整的道路映入眼帘。

这是一条真正的硬化路面,足够四辆马车并行,不像过去的土路官道,每逢雨季便泥泞难行,晴日则尘土飞扬。更令人惊讶的是,道路两旁竟然有专门的排水沟渠和道路指示牌,在远离城镇的地段,每隔一段距离还设有一个简易的服务区,供人歇息、补水,甚至能购买一些食物和日用品。

更让众人震撼的是,沿途设有收费站——这可是在宋朝时期前所未见的概念!

「这条路……已经修了多久?」一位来自广德州的众议员忍不住问道。

「慈余公路,永乐二年修成,如今已经通行快要八年了。」坐在车队前排的祖书林微笑着回答,他正是当年慈余公路建设的关键推手之一,如今已是大明国工务大臣。

「八年?竟然还能保持得如此完好?」另一位来自泉州的众议员不禁感叹,「一般的土路,一年就得修修补补,这可是八年!」

倪文英微微一笑,他比谁都清楚,这条路为何能保持至今仍如此平整。

当年,他与祖书林同为两县知县,在方梦华的主持下,按照新工务标准修筑道路——夯实路基、铺设碎石、压实、再覆盖一层石灰和粘土的混合物。这种结构,远比传统的黄土官道耐久。

而收取的过路费,正是用于道路维护,让路网能够自我循环,不再需要每年向朝廷伸手要银子修补。

「如果你们愿意接受明州的模式,这一套经验,可以推广到全国。」祖书林自信地说道。

当车队驶入明州城时,代表们受到了更大的震撼。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全城硬化的街道。过去,在宋朝任何一座城市,即便是开封这样的繁华之地,街道也多是由泥土铺就的青石道,一到雨季,积水、泥泞、排污不畅,简直寸步难行。

可在明州,所有的主要道路都已经铺设了石砖,街道中央甚至设有专门的排水沟,确保污水不会积在路面上。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城中竟然没有随处堆积的粪便!

「……这……这城里的人都不解手了吗?」一名饶州来的众议员惊讶地四下张望。

倪文英忍不住笑了,「当然解手,但他们不再随地乱丢粪桶。」

他指向街角的一座建筑,那里有一块醒目的木牌,上面写着「公厠」二字。

「全城有六十二座公厠,每日定时清理,收集的粪便则会送到城外的农田作肥料。」倪文英得意地说道。

「你们不会再在这里看到粪水横流的景象。」

进入明州府衙后,代表们落座,工务大臣祖书林正式提出本次会议的议题——将明州模式推广到全国!

「各位,如你们所见,明州的道路系统、城市排水系统、公厕系统,已成功运行多年,若能推广到各地,整个大明国的基础设施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些保守派代表犹豫地提出了质疑:「可是,这样的工程,所费不赀……地方财政如何承担?」

祖书林早有准备,微笑道:「正因为地方财政紧张,我们才要学明州!」

他指着案上的几份账册,解释道:

第一,公路收费——每条主干道设置收费站,使用者付费,日积月累,维护费用可自给自足。

第二,市政公厕收费——设立公共厕所,商贩、旅人、外地来客缴纳象征性费用,本地居民可凭户籍领取月票,既解决了粪便处理问题,又能部分回收维护费用。

第三,开放地方基建贷款——通过明海银行提供低息贷款,让地方官府以「以路养路」「以城养城」的模式运作,避免财政沉重负担。

第四,征收城市土地使用税——明州实施以来,城市土地的租赁价格上涨,但多出的收益被用于城市基础建设,因此财政并未陷入赤字。

「各位,我们不是让各地官府倾家荡产去修路,而是要让道路、城市自己养活自己。」

这番话,让许多地方官们陷入沉思。

倪文英看着众人,缓缓说道:「本官在明州已任职多年,可以向你们保证——只要推行明州模式,你们的百姓会过得更好,地方财政会更充裕,你们手下的公务运作会更顺畅,甚至你们的政绩也会更上一层楼。」

「那么,各位,还要继续用老一套的办法治理地方吗?」

会议结束后,地方代表们分批次前往明州城各处考察,亲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井然有序与繁荣。

当夜,有十余名地方官主动向工务部申请,希望率先试行「明州模式」。

次日晨曦微露,明州中学的校门外已是人头攒动。来自明州及周边府县的三千多名七年级学生,身着崭新的棉布校服,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着步入他们人生的新阶段。门口高悬着一副对联:

博学慎思,明理致用。

经世济民,修身齐家。

这是大明国第一所完整贯彻新学制的学校,而今天,三千余名

学子将在这里迎来他们的求学之路的第七年,也开启了「新秀才」制度的第一步。

而今日,他们的开学典礼,也迎来了最尊贵的来宾——明国内阁总理大臣方梦华,国务大臣吕将,工务大臣祖书林,教务大臣李清照,以及数十位国会议员、地方官员和学界名流。

清晨,方梦华一行抵达明州中学时,校门外的学子们不禁骚动起来。

他们大多出生于舟山军控制区,从小便听闻方梦华的传奇——她不仅是明国的缔造者,更是一手推动新教育制度的人。如今,他们亲眼看到这位平日只能在布告、钱币、书籍上看到名字的「总理大臣」,心情激动不已。

校长孟广娘迎上前,恭敬地引领方梦华一行人入内。

「这是明州中学的主教学楼,由工务部主持修建,去年秋天刚完工。」祖书林指着眼前的四层琉璃幕墙回字形大楼介绍道,「共设有十六间教室、藏书馆、实验室,还有一座可容纳五百人的演讲厅。」

方梦华微微颔首,问道:「藏书馆现有多少书籍?」

「目前已有四千余册,涵盖经史、算学、物理、地理、医学等各类书籍。许多书籍是从舟山、杭州、金陵调来的。」

「实验室呢?」李清照插话道,「都教授些什么?」

「主要教授数学和自然科学,比如测量、天文、农学,还有一些机械原理。」校长笑着说,「毕竟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培养能写诗词对联的‘秀才’,而是培养能为国家兴业的实学之才。」

方梦华点点头,目光掠过学堂间奔跑的孩子们,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感慨——这些孩子,是新世界的第一批学子,他们的知识将超越传统的四书五经,他们的未来,将决定明国的未来。

辰时,开学典礼正式开始。三千余名七年级学子在操场上列队而立,整齐肃静,气氛庄重。

典礼正式开始。

校长首先上台,宣读了学堂的训诫:「学以载道,志在经邦,凡入此门者,皆当以天下为己任!」

接着是吕将和祖书林发表讲话,吕将代表国会元老院鼓励学子努力读书,将来服务国家,而祖书林则讲解了工务部未来的各种基建计划,让学生们明白,知识不仅仅是诗书文章,更要用于实践。

最后,方梦华走上了讲台。

台下的学子们顿时屏息凝神——他们的再生父母,大明国的缔造者,竟然亲自来到学堂!

方梦华扫视着这群少年,眼神中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也带着几分沉稳的期许。

站在演讲台上的方梦华,目光扫过台下的孩子们,微微一笑,开口说道——「诸位学子,今日你们踏入学堂,不是为了仕途,也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为了求真。」

这句话,让许多年长的众议员和明州士绅微微一愣。在大宋、金国,读书人的唯一出路便是科举,入仕方能有功名前程。但在明国,情况已然不同。

方梦华继续说道:「世人皆知,过去百年来,读书人考取功名,学的是经史子集,讲的是空谈之道,可天下百姓何以温饱?商贾何以通行?军队何以取胜?都无从得知。」

「可从今日起,你们所学的,不只是四书五经,还有算学、农学、格物、医道、兵法、商贸之道——你们所学的一切,不是为了一纸功名,而是为了让天下更好!」

台下的学子们听得热血沸腾,他们中的许多人,家境贫寒,若是生于旧日的大宋,他们一生都无缘学堂,只能做佃农、苦力、商贩。但如今,他们站在这里,不论贫富贵贱,都能凭学识立身。

「所以,从今天起,你们要做的,不是跪拜皇权,而是书写这个世界的未来!」

台下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天下的学问,不只是为了文章科考,不只是为了诗词歌赋,而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强盛,百姓安康。你们今天入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学有所成,能力足够后才有资格担当重任。」

「你们每个人都要记住,大明国不再是旧时的科举时代,‘新秀才’不是坐在书房里吟诗作赋,而是要学会数理、学会农工、学会治理国家的学问!」

「今后,你们中的优秀者,或许会成为未来的的内阁大臣,或许会管理一方州郡,也可能投身工程、军政、外交各个领域。你们不仅要背《论语》,还要读《几何原本》,不仅要习诗赋,还要学会如何测量土地、如何建造桥梁、如何计算税收!」

「今天,你们站在这里,不只是学子,而是新世界的开拓者!你们的未来,不止于秀才,而在于国之栋梁!」

台下的少年们听得热血沸腾,眼神中充满了光亮。

这不仅仅是一次入学,这是一次宣告——旧时代的士子已经过去,新的读书人,将从这里走出,改变整个国家的未来!

三千学子齐声高呼:「愿为大明效命!」

操场上的旗帜迎风招展,方梦华微微一笑,知道自己赌对了。

这三千人,是大明国真正的未来。

在一旁的李清照,微微一笑,心想: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变革,这才是天下士人的

新生。

典礼结束后,方梦华一行人与部分学子进行了简短的交流。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大胆地问:「国务相公,若我们学了算学、农学,能做官吗?」

国务大臣吕将笑着说道:「明国不再以科举定官位,而是看才学与实绩。你若学好算学,可以入商界、工部,甚至将来能进国会;若精通农学,将来可主持农政,造福天下百姓。」

孩子们听了,眼中闪烁着光芒。

有个女童鼓起勇气,问道:「那……女孩子是不是也能做官?」

李清照轻轻摸了摸她的头,笑道:「若你学有所成,何止做官?将来你还可以做学者、做商人、做医者、做众议员。」

女孩听了,兴奋得涨红了脸。

方梦华看着他们,心中感慨万千。

这些孩子,将是明国未来的栋梁。五年后,他们将成为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新知识分子,带着科学与实学的理念,走向明国的各个角落。

这一刻,方梦华心里更加坚定了——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