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818章 视察马钢

晨曦初照,烟雾弥漫的炼铁高炉群宛如钢铁巨兽,吞吐着赤红的火焰。沉闷而有节奏的锻锤声回荡在厂区,工人们忙碌地穿梭,推着盛满铁水的罐车。空气中弥漫着炽热的硫磺与焦炭气息,让初冬的清晨显得格外燥热。

方梦华一行人踏入厂区,目之所及皆是规模庞大的冶炼设施。与会的几位国会大臣神情各异,包完皱眉捂住鼻子,吕将、祖书林、钱玉等人则被这等壮观景象震撼得说不出话。

然而,在他们最惊愕的却是遇到了马扩。

这位昔日高俅的谋士、前宋朝官员,今日的大明钢铁厂总管,脸上的表情从震撼,逐渐变成了难以置信。

「马厂长,你先前在大宋时,见过这样的炼铁场吗?」方梦华含笑问道。

马扩深吸一口气,压下内心的震撼,回道:「我曾在河北、河东见过几座铁场,但即便是汴京的官营铁冶,规模也不过舟山梅岑高炉的三分之一。而这里……竟然比舟山还要大。」

方梦华点点头,目光扫向远方的运铁轨道,那里有几十辆马车正依着木轨道运输刚出炉的生铁锭。她淡然道:「绍圣年间大宋全盛时期,全国年产生铁不过两千万斤,而这里,十天就能炼出这个数。」

此话一出,几位国会大臣纷纷变色。

吕将脸色凝重:「这么多生铁……即便不造火器,单是军械、农具、船钉,也能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帝国。」

钱玉则下意识地算账:「如果这等产量能维持下去,意味着未来大明的铁税收入将远超盐税……」

包完看着远方一座高耸的炉塔,低声道:「铁是军国重器,大宋因缺铁而不得不向契丹、女真低头,这里竟然能有如此规模……」

他们在震惊,而马扩则在战栗。

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最初的认知是错的。

他曾以为,大明只是靠着火器和组织力才得以与金虏抗衡。可如今,他看到的却是足以颠覆天下格局的工业实力。

金虏或许可以模仿明军的铳炮,但他们能造出这样的钢铁厂吗?

他们有这样的冶铁体系吗?有足够的焦炭、矿脉、运输网络和水力鼓风机支撑这样的工业吗?

他们甚至无法想象,南方这个新兴国家,竟然已经掌握了如此恐怖的底蕴。

马扩这才真正明白,自己降的,不是一个战时强国,而是一个正在迈向工业化的超级帝国。

马扩的沉默被方梦华看在眼里,她淡淡一笑,问道:「马厂长,你可知,本座为何放心把这里交给你?」

马扩回过神来,看向方梦华,试探性地说道:「是因为……妳知道我在宋朝已无立足之地?」

方梦华微微摇头,缓缓说道:「你曾辅佐高俅,却愿意在河北举义抗金,这是你的才识与觉悟。」

「你家族仍在宋廷西陲,便安排你管实业而不让你手握兵权,这是对你自身安全的保护。」

「但最重要的是,我需要一个眼界够大,能理解这些东西的管理者。」

方梦华目光深远:「你见过大宋的冶炼,见过河北的军需,你该比谁都清楚——大宋何以被人欺压?」

马扩一愣,喉头微微发紧。

「因为没有钢铁。」方梦华平静道,「没有钢铁,便无法造出坚固的刀枪甲胄;没有钢铁,便造不出强大的战舰与攻城器械。」

「更重要的是,没有钢铁,连一条像样的路都铺不出来。」

她指向远方的运铁轨道:「如果我想造铁轨,如果我想让千里之外的战场,在数日之内得到补给……」

「马厂长,你觉得该怎么办?」

马扩浑身一震。

他此刻终于意识到,这位年轻的无冕女王,在思考的事情已经完全不是宋朝那些守旧文臣所能想象的东西。

马扩缓缓拱手,深深一拜,沉声道:「马钢,必不负所托。」

方梦华满意地点点头,她转身对祖书林、钱玉等人说道:「你们方才所忧虑的‘铁轨是否浪费’的问题,如今是否有了答案?」

祖书林抚须沉思,叹道:「若产铁如此之多,铁路……未尝不可。」

钱玉则在心里快速计算,喃喃道:「以此等产量,未来大明的铁税,将成为立国根基。」

包完虽然仍有疑虑,但也终于承认:「如此一来,铁路确实不再是奢侈品。」

方梦华微微一笑,淡然道:「今日你们所见,只是一个起点。」

「五年后,你们再来看这片土地,它会比现在更强百倍。」

众人闻言,皆是不寒而栗。

他们已经可以想象到,五年后的大明,将会站在怎样的高度。

厂区的空地上,一条十丈长的黑色铁轨静静铺展在夯实的泥地之上。它由二十根新铸造的工字钢轨拼接而成,每根一丈长、四十斤重,固定在预设的水泥轨枕槽内。

周围围满了工匠、士兵、官员们,甚至就连刚才还在争执铁路投资是否必要的包完、吕将、祖书林、钱玉等国会议员,也都站在一旁,目光紧盯着这段轨道,等待着即将展开的实验。

「这就是……铁轨?」吕将蹲下身,摸了摸那光滑的钢轨表面。

「比我想象的要结实。」祖书林也蹲下身仔细观察。

方梦华站在一旁,嘴角微微上扬,淡然道:「这只是最基础的工字钢规格,未来可以调整更好的结构,但作为试验已经足够。」

她回头看向身旁的汤铁牛——这位粗犷的工部高手双手叉腰,嘿然笑道:「当家囡,这二十根轨道可是咱们厂子里工人们连夜赶出来的!不过,我们也很好奇,它究竟能不能有妳说的那么神奇。」

「那就让事实来说话吧。」方梦华挥手示意。

在铁轨一旁,一辆改装过的载重马车已然准备就绪。

这辆车原本是运输钢锭的四轮大马车,但工匠们已经在车轮的边缘包上一圈铁,并且调整了轮距,使其刚好契合铁轨宽度。

两侧有八匹膘肥体壮的驽马,早已整装待发。

方梦华望向马扩,微微一笑:「马厂长,你可愿为此试验做见证?」

马扩被她这一问,倒也不好推辞,只得走上前去,站到了试验场中央。

「那就开始吧。」方梦华发令。

首先是无轨运输——工匠们把相同重量的货物装到另一辆未改装的普通马车上。

两辆车同时起步,由八匹马拉动,起初还看不出明显差距,但当马匹进入全力拉动的阶段时,区别立刻显现了出来——无轨马车车轮陷入泥土,拉动异常吃力,车夫频频挥鞭,甚至有几匹马开始喘息不止。铁轨上的马车却轻松滑行,几乎不费多少额外力气,越跑越快。

短短十丈的距离,铁轨马车比普通马车快了近三倍,几乎是碾压性的结果!

在调整休整后,第二轮实验开始——这次要测试负重极限。

工匠们不断向两辆马车加装货物,直到普通马车的八匹马几乎拉不动为止。

而当同样的货物搬到铁轨马车上后,实验结果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同样的马匹,铁轨上的负重量是普通道路上的六倍!

「六倍……」包完喃喃自语,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吕将猛地回头,看向方梦华,眼神里第一次露出由衷的敬佩。

祖书林深吸一口气,低声道:「难怪首相一开始就坚持要造铁路……原来……」

钱玉则开始快速计算:「同样的马匹、不到一半的时间,能运送六倍的物资,那陆路运输成本就被压缩到原来的十分之一不到……」

「这不仅仅是军事问题,这关乎整个国计民生!」

实验数据摆在眼前,所有之前反对修建铁路的国会大臣,全都沉默了。

方梦华看到他们的表情,心里已经明白——他们终于明白了!

她没有开口,而是走到那段崭新的铁轨旁,轻轻地用脚尖点了点。

「诸位,」她声音不疾不徐,却掷地有声,「这只是一个开始。」

她转过身,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嘴角带着一丝自信的微笑:「今天,你们见证的是一段十丈长的铁路。」

「但将来,你们会见证的是千里纵横的铁道。」

「当我们的物资可以在数日之间横跨南北,当我们的军队可以快速调动至任何战场……」

「你们再告诉我,这是不是劳民伤财?」

无言。

片刻后,吕将沉声道:「首相,此事……当确实可行。」

包完脸上神色复杂,最终点了点头:「若能普及,未来国运可期。」

祖书林捋着胡须,喃喃道:「比大运河……还要伟大的工程……」

钱玉深吸一口气:「这不仅仅是军备,而是国本之基。」

厚重的铁料账册摊开在会议桌上,黄铜制的算盘拨珠声此起彼落。

「八十里,合一万两千丈。」钱玉低头计算,指尖在算盘上快速拨动,「每丈铁轨用铁四十斤,总计九十六万斤。」

他抬起头,目光扫向方梦华。

「这是什么概念?」方梦华淡淡一笑,轻轻敲了敲桌面,「马鞍山高炉集群,半天的产量。」

在座的国会大员们全都愣住。

半天?

这意味着,区区九十六万斤铁料,对如今的大明而言,根本算不上什么「稀缺资源」!

钱玉沉默了一瞬,随即轻轻点头:「既然如此,我没有意见了。」

坐在一旁的吕将和祖书林对视一眼,随即也点头表示同意。

「这样一来,工程预算就不会超出国库负担。」吕将轻叹,「既然国力已能支持,修建铁道也就不再是‘奢侈’,而是‘必要’了。」

「的确。」祖书林沉吟片刻,终于下定决心,「既然成本可控,那便值得一试。」

包完环顾四周,见众人都已松口,脸上露出一丝复杂的神色。

他缓缓放下手中的账册,低声道:「那就……批准吧。」

方梦华轻轻一笑,抬手一挥:「好,马鞍山炼钢厂至金陵雨花台段铁路,立刻开工。」

在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之际,马扩却默然不语。

他缓缓收回目光,看向窗外那座熊熊燃烧的高炉。

铁水翻腾,红光映天,空气中弥漫着滚烫的铁锈味,这一切都让他有种恍如隔世的错觉。

九十六万斤铁,仅仅半天产量。

如果是大宋呢?

他苦笑了一下,心中已经有了答案——即使是大宋最全盛的仁宗、神宗年间,全国生铁年产量也不过两千万斤,而且分布在数十处小炉坊之中,没有任何一处能达到马鞍山这样的集中冶炼能力。

大宋若要铺设这条铁道,恐怕得倾全国之力,至少十年方能完成。

而现在,大明半天就能拿出所需铁料,轻而易举——这不仅仅是国力的差距,更是时代的差距!

表面上看,江陵群臣们似乎以为现在赵宋跟方明只是又一次蜀汉-东吴对峙,他们是汉室正统,金虏是曹贼,方氏女流只是江东鼠辈。然而,胜负早已分明。

马扩深吸了一口气,看着方梦华在会议桌上签下最终的批文。

这一笔落下,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铁路,即将在江南大地上诞生!

他忽然觉得,自己能见证这一刻,或许也算是一种幸运。

曾几何时,宋朝的士大夫们还在争论如何调整盐铁税收,如何恢复士族门阀的地位……

而如今,大明却已经站在了工业文明的门槛上。

「我……真是投降得太晚了。」

马扩忍不住苦笑。

方梦华没有再多言,而是转身走向国会大员们,淡淡说道:「回金陵吧。」

她迈步走上马车,背后那条十丈铁轨在晨光下泛着冰冷的光泽,仿佛一条正在通向未来的钢铁之路。而在远方的炉台之上,滚烫的铁水奔腾而下,宛如一条流淌着的钢铁血脉,铸就着这个新时代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