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天子南巡 53 恩赏耆老
在山脚下,是留守太监冯时用了大半年,整备修缮的皇家园子,加班加点的干,终于是在皇帝陛下到来之前,竣工了。
朱翊钧原本不想再这里住的,可心里面清楚,南京富商乡绅出了钱,百姓出了力,自己要是不在这里住上两天,心中多少有些过不去。
百官们返回了南京。
皇帝留在新修缮的皇家园林休息。
这里,确实更静了些。
朱翊钧原本也邀请了海瑞,申时行,张四维等人,共同留宿这里,但他们都推辞了。
在祭祖大典完成后,禁令也随之消失了。
按理说,现在的朱翊钧宠幸女子,听歌乐,不算冒犯太祖高皇帝了。
再怎么说,皇嗣连绵,对于朱元璋这老祖来说,也是好事吗。
所以,当朱翊钧一住进园子,冯保就给安排上了。
五个西洋女子,全部被带到了朱翊钧的面前,不过,朱翊钧还算克制,总觉得要是再山脚下的园子里面,跟西夷发生什么,不太好……就看看她们跳了跳舞,换个心情。
陛下没有兴致,冯保当然也不能一个劲的劝,只能就此作罢……
次日,官府开始朝着七十五之上的老人,发放朝廷的恩赐。
整个应天府,诸多偏远的村镇,都迎来了官差的身影。
应天府江宁县的官道上,八人抬的朱漆食盒在晨光里泛着油亮,马车拉着粟米,布匹。
两侧皂隶高举“奉天承运”的杏黄旗,铜锣声“哐哐”撞碎晨雾。
走在最前头的年轻吏目抹了把汗,扭头冲保长喊道:“王老爹,前头可是张家村?”
“正是!”王保长扯着嗓子应,旱烟杆敲了敲鞋底,“再走半里就是村口大槐树!”
话音未落,忽听得前头传来孩童尖叫:“官老爷来啦!发米粮啦!”
此起彼伏的喊声顺着青石板路滚进村子,惊得晒谷场上的老母鸡扑棱着翅膀乱窜……
张家村祠堂前的空地上,早聚满了踮脚张望的村民。
七十岁的张阿婆扶着竹杖颤巍巍往前挤,被孙子小虎眼疾手快拽住:“阿奶慢些!莫摔着!”
人群里有人眼尖,指着官道尽头喊道:“来了来了!那食盒比俺家八仙桌还大!那么大的车……”
“肃静!肃静!”皂隶们挥动水火棍,人群让出条道来。
这些衙役皂隶们,带来的全是往常的工作作风……
吏目抖开黄绸卷轴,尖着嗓子念道:“奉皇帝陛下旨意,凡七十五以上耆老,赐白米五斗、粟米三斗、腊肉十斤、粗布两匹!”
话音刚落,围观百姓齐刷刷跪倒,额头贴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个衙役掀开食盒,雪白的大米倾倒进陶瓮时,竟有晶莹的水珠从张阿婆眼角滚落。
她攥着孙子的胳膊喃喃:“小虎,快瞧瞧,这米比咱往年纳的皇粮还白上三分!”
旁边拄拐的李老头咂着嘴道:“可不是!咱家灶王爷供了二十年,也没见过这等好米啊,等着领了,先给灶王爷尝尝……”
“老哥哥说得在理!”王保长凑过来,旱烟锅子往鞋底蹭了蹭,“咱这应天府,只有洪武爷那几年,咱平头百姓发肉的,这都多少年了,陛下又来了恩赐,你们可要记着朝廷的好,念着天子的恩……”
“对啊,恩情还不完,还不完啊……”小虎的声音说的急促,他这话引来了哄笑,人群里有年轻媳妇捂嘴打趣:“当年太祖爷讨饭时,咱们村上的老祖宗肯定给太祖爷过吃的。”
吏目听了这话,板着脸呵斥:“休得胡言!陛下此番南巡祭祖,心怀天下苍生,特意下旨惠及耆老!”
他顿了顿,指着食盒旁的木牌道:“列位细看,上头刻着御赐标准,少一粒米、短一寸布,本官甘愿领罪!”
人群中突然传来呜咽声,拄着枣木拐杖的陈阿公颤巍巍跪下:“老骨头活了七十八年,头一回见官家把咱当人看!”
他浑浊的眼睛望向北方,枯瘦的手攥着粗布直发抖,“当年闹饥荒,我爹活活饿死在讨饭路上...如今陛下...”话未说完,已泣不成声。
“陈老爹快起!”吏目忙上前搀扶,“陛下说了,要让天下老人老有所养!”
他话音未落,忽听得远处传来更密集的锣鼓声。
原来是隔壁李家村的恩赐队伍也到了。
此起彼伏的“万岁”声掠过青瓦白墙,惊起一群白鸽掠过紫金山麓。
“都说新皇圣明,看来不假!”有老者捋着白须感慨:“李家村那个人仙,好像还要出远门,去皇城里面,跟皇帝吃酒呢……”
“你胡扯的吧,跟天子喝酒。”
“前儿个我那在南京城当杂役的儿子回来说,秦淮河畔搭了戏台子,专门给老人们唱白兔记!”
这话又惹来一阵赞叹,人群里有人扯开嗓子唱道:“大雪纷纷满天飘,陈世美不认糟糠妻...”
不成调的唱腔混着笑声,惊得树梢麻雀扑棱棱乱飞。
过来给老人们发东西的衙役官差们,被这热闹的氛围也感染了。
日头西斜时,吏目擦着汗清点空食盒。
张家村祠堂前仍聚着些不愿散去的村民,张阿婆硬塞给他两个热乎的饼子:“官爷路上垫垫饥!”
吏目推拒不过,只能接下。
当然很多官差都收到了干粮,与百姓的称赞。……
这让这些官差们,多少有些做梦的感觉,往常他们进村,都不干好事的,老百姓们瞧着,都是私下咬着牙骂,这,多少年不做一件好的差事,都没有体会过这种感觉……
感觉还不错吗……
远处,应天府十八个县的官道上,同样的队伍正朝着村落行进。
这次恩赐在事先统计,想要全部完成,需要三日的时间。
当最后一抹夕阳染红紫金山时,朱翊钧正站在一处亭楼上,眺望着不远处的南京城。
实际上,若是大明朝在日后在海上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水运发达的南京城,好似更适合当作大明的都城了……
当然,朱翊钧所想的这些,都是在朝廷解决北方边疆问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生的……
………………
第十章……
十章挑战成功……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