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第429章河西走廊重新汉化
第429章河西走廊重新汉化
李察制定的制度对于官员们来说非常不友好,特别是密折制度。这就相当于鼓励文武百官们相互举报。不要以为那些官员都是读书人,成为士族后就会联合起来了和皇权争夺权利,士族们并没有形成一个族群泛意识体。
相反官员之间的内斗会非常激烈,特别是群相制度下。密折制度同样会让文官集团继续分裂,最终皇帝会作为裁判。
同时督察院的出现也相当于是周国的锦衣卫,只不过权利没有锦衣卫那么大。
总之,李察的这些制度下来,周国就要‘官不聊生’了。当然这种官不聊生指的是和前唐相比,和明朝洪武与永乐时期相比已经好了很多倍了。
并且,李察改制了科举制度,像是一些技术性很高的职位,只能是通过相应考核才能够担任的。
就比如工部,工部负责主持建造朝廷各种工程,必须要专业性非常高的官员主持才行,只学过四书五经的官员永远不能担任这个职位。
这些官职要求并不是潜规则,已经被定为制度了。想要再依靠四书五经做官,那就只能担任礼部了。而礼部的权利已经被李察限制死了。
礼部只掌握每年祭祀、皇帝大婚、驾崩、外番邦朝贡等一些事情,就连科举考试都不是他们说的算了,而是政事堂筹备。
朝廷制度问题想要稳定下来,除了政局稳定外,还需要皇帝坚持。并且需要连续几任皇帝持之以恒的坚持。
所以李察对郭荣的身体,以及他的继任者的身体都很关注。
李察和吕洞宾论道交流的时候,从他手中得到了几种道家导引术,并且和他手中的呼吸法进行结合之后,重新整理完善出了几种不同的导引术。
第一种是降低资质要去,让人更容易练习,只要持之以恒,终究会练成的,不过这种导引术的上限要低一些。
第二种则是增强身体素质,适合资质好的人学习,修炼到最后能够打破人体极限,达到甚至超越项羽、李存孝这种猛人级别。
第三种导引法则是以提升寿命,提升免疫力,增长智力为主。李察经过系统计算之后,这种导引术最多能够让人活到一百二十岁左右,智力则是按照莫泰拉世界属性计算,能够提升1-2点,最高不超过14点。
三种导引术全部被李察传授给了郭荣。郭荣最后选择的也不出他所料,选择修炼第三种导引术。只要一切正常,无病无灾,他至少能够活八九十岁,如果他身体不错,甚至活到百岁也不是不行。
至于剩下的两种导引术郭荣也没有浪费,而是挑选孤儿,亲自培养。
数十年战乱,天下凋敝,留下了很多孤儿,郭荣特意让人去将孤儿带回来,亲自收养。从小教授这些孤儿院读书写字,传授他们武艺,培养忠诚,等到长到十一二岁后,开始传授这些孩子导引术。
这些人绝大多数导引术都是第一种,只有极少数天赋异禀的人被传授第二种导引术,第三种导引术传授的同样非常少。
郭荣已经这是在培养皇室的底蕴,则些人一部分会作为皇室的侍卫,另一部分则是作为大将,至于那些修行了第三种导引术的聪慧之人,则是作为皇室的智囊或者内相。
甚至郭荣还组建皇家商队,以后皇室不再需要各地供奉御用之物,而是以皇室御用商人进行采购,同时皇室还组建了商队,其收入所得也会充入少府。当然郭荣还以身作则,让皇商主动缴税。
商队除了赚钱外,还是会为皇室收集各地情报,了解各地民生状况。
李察检查过郭荣的身体,在学习了导引术之后,他身上原本因为征战而留下来的暗伤已经全部消失了,身体恢复健康,而且经历充沛。
周国接下来至少三五十年都不会有改变。如果朝廷能长期稳定,这些制度就会稳定下来。
“已知五百人运送五千石粮草,队伍每天走六十里,每日需要四石粮食,那这只队伍最多能够走多远?”
“已知一片土地为方田,其长一百二十七丈,宽三十三丈,那么这块方田有多少亩?”
“已知前线缺乏十万粮草,具体最近粮仓越有五百里,请计算怎样能够安全又损耗最小的办法将这些粮草在击败三十天运送至前线?”
三月二十,李察改革科举后,第一次科举在开封城开始。这一次考试分为,明经(四书五经)科、刑名科、工科、农科、数学科、自然格物科等十个学科。
考试时间为五天,科举并不会要求士子去考所有学科。但是必须要谨慎选择报考的学科,因为一旦报错了学科,想要更换就只能等下一次了。
而且所考学科和他们未来也有很大的干系。再抱着学习四书五经,以后基本上就只能再礼部干到死了。
按照朝廷的制度,科举为三年一次,一次录取的人数在一百人左右,再完成了省试之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了殿试。殿试只有通过省试的人才能参加了。
而且殿试通常情况是不会罢免的,只不过会分出一甲二甲和三甲。
对于这第一次科举,李察和郭荣还是很重视的。不仅亲自派人进行监督,同时郭荣担任主考官,而这一届的士子也被称为天子门生。
同时经过李察的改制之后,科举考试也规范多了。因为加入了大量自然科学、数学、刑名等等,科举考试的答案也固定了。不会出现了所谓的八股模本。
毕竟数学这些学科不会像四书五经这般,没有固定答案,在这里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
几天之后,伴随着殿试结束,周朝改制后的第一场科举终于落下了帷幕。这一次的改制虽然时间仓促,但是依旧收获了不少人才。
这些士子在考中之后,会先去政务院学习一两年时间政务,然后被下放地方。周朝的制度是科举出身的官员必须从地方做起,想要进入政事堂,必须要有管理地方的经验。
郭荣信奉宰相起于州郡,猛将发于行伍。
所以想要进入政事堂做宰相,就必须要下方州县不可。
科举改制之后,增加了大量学科,但是李察并不担心提升了科举的难度会,会降低考试的人数。自古以来,愿意参与科举的人都是非常多的。
历史上科举制度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持续了一千多年了。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已经完全变样了。
大量士子卷起来之后,将四书五经以及大儒注解都快要研究过出花来了,各种考试题目几乎都已经出完了完了。
到了这个时候,科举考试为了出题,那些考官更是想出来所谓的‘集句’考法、‘截搭题’。意思就是将上下中根本不是一个赐予的两个字作为题目,还要让考生解答出儒学真意出来。就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就要用‘之不’作为题目进行作答,还要考生按照这词来解答其中儒家真意来。
这种科举考试已经完全不是在为国家挑选人才了,这是纯粹为了刷下去更多的人,是为了出题而出题。完全没有一点逻辑了。
在看到科举制度成功推行之后,李察开始组建皇家科学院,皇家科学院负责研究各种前沿知识,里面的学者也会获得了爵位封赏。
李察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自然是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东西的。
他很清楚,那些超凡力量终究会消失,隐藏于俗世中,科技才是最终的未来。
自然会让郭荣注重科技的发展。
河西走廊。
伴随着朝廷西征,关于河西之地的消息也被纷纷送了过来。此时的河西之地佛教已经开始衰落,另一边的大食教开始兴起。实际上此时的中亚已经几乎全部都信奉了大食教,原来佛教、景教、祆教都已经示微。
而周国西征大军出现,重新进入河西,给这里的百姓带来了希望。特别是中原物资、人口的不断涌入,开始重新修建河西。
河西之地在唐代也是人口众多的区域,就比如凉州当时治所为姑臧下辖四县,有神鸟、天宝、昌松和嘉麟。当初仅仅是姑臧一地,就有良田五十万亩,同时凉州这里是半耕半牧模式,鼎盛时期,牛羊有三十万,人口数万。
其他四县虽然比不上姑臧,但同样也有二三十万良田,十余万牧群,一个凉州可以轻松养活五十万人口。
唐朝鼎盛时期,凉州是河西节度使驻地,有士兵七万余人,战马两万匹,是防御突厥和契丹的重要力量。但是到了周国攻占凉州之后,凉州的人口不过三十万,原本超过百万亩的良田更是只剩下不过四十万亩。
为什么耕地会大量减少,一方面是因为回纥人不善于耕种,将农田变成了草场,另一方面则是回纥人并不善于修缮水利,前唐留下的各种水利工程基本上都已经损坏了。
水利灌溉损坏,因此这里的农田面积不断减少。
除了这些问题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气候变化,不过凉州这里还好。大周朝廷在占领凉州之后,开始重新修缮水利,同时下令不许砍伐树木主干,只能砍伐枝丫当柴烧。
同时朝廷开始推广使用煤球。
在李重进、韩通扫灭回纥人之后,朝廷就派遣了官员前来这里,重新设立凉州五县,并且采用半游牧半耕种的模式。
因为河西走廊的重要性,朝廷准备在河西走廊设立十六个折冲府,一万六千人府兵。
此时的西征大军,军需绝大部分还是从后方调运过去,西征路途遥远,为了准备足够多的粮草,朝廷准备了很久。
车队在姑臧城外停下,由于是有军队护送,车队是直接停在兵站。
此时的凉州城已经恢复了一些繁华,城北已经有了马市,附近的牧民会前来进行交易。
如今是春天,卖牲口的很少,主要是卖各种奶制品和皮毛,换取一些粮食。刚刚度过冬季,很多牧民已经没多少粮食了。而除了粮食外,茶叶、盐在这里为非常受欢迎。
看到一支军队到来,这些牧民也不怕,纷纷带着奶制品、皮毛、药材前来兜售。这些牧民已经被强制编户齐民了,甚至穿着、发型、风俗也开始汉化。
李察并没有对这些牧民强制要求,但是他让当地官员制定了很多规定,比如说汉话,穿汉人服饰,前来交易会得到一些优待。
比如可以提前入场,可以少收一些税。虽然优惠并不高,但是这对于一贫如洗的牧民来说足够让他们自发融入汉族了。
军官命令士兵将那些牧民拦下,但是并没有驱赶,而是让他们在外围交易,毕竟军队也会购买一些物资作为补充。
随军而来的一些皇室商人们迎了上去。
“这是什么皮子?”郭珏在一个牧民面前说的停下。
那牧民看不出来是那个部落,因为穿着汉人服饰,梳了汉人发型,甚至说话也是汉话,只是口音很重。这让他很惊讶,没想到这里汉化推行的这么好。
“雪狼,这狼刚过了冬天,应该是恶坏了,晚上跑到羊圈里,结果卡在栅栏上,被我用棍子敲死了。”
“多少钱?”
牧民眼中闪烁着精光,直接狮子大开口道:“两贯钱!”
似乎担心将人吓跑了,还说道:“这狼皮上可是一点伤口都没,绝对是上等的皮子,您看看,这皮毛摸着多了舒服。”
郭珏听到如此便宜的价格,整个人都感到惊讶,当即仔细检查了一下皮毛,确认皮毛没有任何损伤后,当即说道:“虽然这皮毛不错,但是两贯还是贵了点。”
最终经过一番话调价还价,花了一贯九百文买下了皮子。
郭珏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收好了皮子随口问道:“你是那个部落的?”
那牧民呵呵一笑道:“现在还分什么部落,我们这里属于石河子乡,牧民按照户数编为保甲,以前的头人都被官府杀了,留下的牧场被官府分给了我们,我家也分了一份,不仅有两匹马还有十几只羊嘞,五亩地。”
“官府还说了,头三年免税,过了明年才开始缴税,税也不高,一户两只羊。”
ps:今天太累了,就一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