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地域平衡

第633章地域平衡

占领希腊半岛的行动出乎意料的顺利。特别是在李察将均田令、释奴令推行到希腊半岛的时候,立刻就赢得了底层的民众的欢迎。

至于那些希腊半岛的高层和贵族,如果他们能够配合李察,帮助完成这些政令,李察也会给予他们优待,让他们成为名誉贵族。

同时拥有前往罗马学院上学的机会。

罗马学院上学的机会,实际上就是参与国家政务的机会,是成为整个帝国官员的机会。

李察用参与政治的权利来换取这些人对帝国的支持。这种做法,如果那些贵族和上层人士足够聪明,就知道该怎么办。

当然如果遇到不够聪明的,那也没有什么关系,下辈子注意点就行了。

李察对于罗马、希腊、高卢、西班牙和北非是一视同仁的,他根据各地区的人口,教育,以及在帝国中占据的实力比重进行了综合评分,然后给予这些地区一个综合分数。

接下来再按照这个综合分数来给各地区分配名额。这种划分必然是不会绝对公平的,只能是相对公平。

不过很多时候,就算是相对公平都做不到。这一点古代东大是很有感触的。

唐朝的安史之乱,明朝的南北榜之争。说到底还是争的政治话语权。

唐朝的安史之乱表面上看是安禄山叛乱,可实际上呢?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河北士族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被歧视。

从唐朝立国之初,这个问题就已经出现了,当初唐太宗李世民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他爹李渊给他埋了一颗大雷,导致河北地区并不信任中央政府。

这个大雷就是杀窦建德。

李世民当初抓住窦建德,窦建德愿意投降,并且亲自写信给自己的下属,让他们也投降。

李世民答应保证窦建德的安全,并给其相应的待遇。如果事情按照这个发展,河北的问题就能解决一半。

但是李渊出手了。

李渊当时应该是看到了自己的好大儿立下如此功勋,威望之高,不要说是太子了,就连他都比不上了。

这样一来政治平衡完全就被打破了,毕竟他一直以来都是让太子和秦王之间进行平衡,然后他稳坐钓鱼台。

结果他怎么也没想到,秦王李世民他的好大儿居然一战擒双王,不仅攻克洛阳,就连北方都要被其平定了。

如此战功,大唐谁人能及?

李渊于是就开始搞事,在得知窦建德投降,以及李世民的承诺之后,直接下旨强行让李世民杀窦建德。

直接后果就是河北降而复叛。

这正是李渊想要,于是李渊直接任命太子为统帅,率领大军平定河北。这种做法也是为何让太子刷名望。

在他看来,河北的兵力都被李世民打完了,剩下的就是土鸡瓦犬,随便打打就能解决。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太子率军平定河北,非但没有平定,反倒是给他拉了一坨大的。唐军连战连败,逼得李渊不得不再次启用李世民。

然后让李世民重新平定河北。

虽然唐朝建立之后,河北也安定下来,但是一直以来河北对中央都不信任。而且因为两次平定河北,这也造成了河北世家在中枢几乎没有多少身居高位之人。

唐朝几乎所有的权力都在关陇贵族手中。

而赋税方面,河北和关中的区别待遇就更大了。唐朝推行府兵制度,如果成为府兵就不用服徭役劳役。

当时唐朝有六百多折冲府,这些折冲府就是管理各地府兵的机构,其中关中有289个,而河北只有22个。

河北的人口是关中的几倍,结果河北的折冲府居然不到关中的十分之一。

而因为折冲府少,河北承担了天下徭役的七成,除此之外还有赋税也比别的地方多,这种后果就是河北之地苦不堪言。这也导致了窦建德在唐朝初年就死了,结果到了唐朝灭亡了,依旧有河北人民祭拜。

这种情况下,安禄山的出现对于河北人民来说就是另一种选择。于是在安禄山起兵反叛的时候,河北之地响应者甚多。

甚至在安禄山史思明已经死了,河北之地依旧要和唐朝对着干。

河北的世家这一次直接选择支持藩镇,其直接结果就是河北三镇从中唐开始,一直到唐朝结束都处于半独立状态。

不交税,不纳粮,节度使也由自己推选,完全不理会唐朝中枢,而唐朝朝廷也不怎么管他们。

等到了唐朝灭亡,宋朝建立,河北幽州之地直接成了辽国。直接和中原割裂,到了南宋,别说河北了,整个中原都被异族占领。

一直到明朝,朱元璋一统。于是从唐朝遗留下来的问题开始继续出现。

北方长期被胡人统治,文道比不上南方,这就导致了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大案。

洪武三十年,大明科举会试,录取进士五十一人,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竟然无一上榜。

实际上这个案子朱元璋也知道,北方士子写文章的水平比不上南方,这场考试基本上没有徇私舞弊。

但是事情不能这么办,一个庞大的帝国,不能仅仅只让南方人为官,而不录取北方人,这对于帝国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于是朱元璋就下令让主考官重新阅卷,并且告诉主考官增加一些北方士子的名额,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

结果当时的主考官刘三吾不干,他身为南方人,很清楚这样做会挤压南方士子的名额,同时他也是当世大儒,不愿意妥协,认为这是在污他的名声。

所以二次阅卷依旧是如此。

难道他不知道这是政治事件吗?他知道,毕竟已经当了几十年的官了,很清楚这件事不是简单的对错,而是关乎国家稳定的政治事件。

或许是为了他的名声,或许是为了家乡,又或许是其他原因,刘三吾直接拒绝了。

这件事情让朱元璋大怒,直接下诏,将主考会试的二十余人阅卷考官全部处死。刘三吾因为年老免死戍边。

然后朱元璋亲自下令再开一次考试,这一次全部是北方士子参加,然后亲自阅卷,选中六十一人。

从此明朝开始南北榜录取进士。

帝国的稳定不能仅仅只依靠一个地区,以前的罗马帝国就是如此,几乎所有的帝国贵族全部都是罗马的。

北非行省只是他们的粮食基地,西班牙只是为帝国提供矿石和各种贵金属。高卢只是为他们提供兵力人力。

至于管理国家?只要罗马人就可以了。至于说上升通道,寥寥无几。没有上升空间,这些行省的人怎么会愿意支持帝国,所以在异族入侵之后,很多直接就投了,然后跟着异族升官发财。

李察自然不会犯下这种错误,他推行的罗马学院就是为了从各地收取有才能的人,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来管理国家。

有了这个上升通道,就能够让李察笼络到各地的实力派,贵族和人才。

在李察的利益交换下,绝大多数的希腊贵族以及上层人士都同意了,纷纷开始帮助推行均田令和释奴令,但是依旧有一些人不愿意。

对于这些人李察也不客气,直接下令大军围剿。

同时因为希腊半岛经历战争不久,人口众多,而土地资源并不充沛,李察又从这里抽调人口,向其他行省迁徙,以平衡各地的人口。

这样不仅能够解决土地问题,还能削弱那些当地豪门的势力,同时也补充了其他地方的人口,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