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混乱的联盟
第638章混乱的联盟
巴尔干半岛之战以超乎所有人意外的速度结束了。拜占庭帝国的惨败惊呆了众人。
而西罗马帝国的胜利让周围的国家一个个战战兢兢。
就在战争结束之后,周围不少小国和部落领主们在得知拜占庭联盟数万大军损失惨重,西罗马的大胜后,纷纷派遣使者前往罗马,表示愿意臣服。
甚至一些人为了取信李察,让使者带着质子一起前往罗马。原本的反西罗马帝国联盟在这一刻变得摇摇欲坠。
在这种情况下,一神教的圣徒们不得不出来亲自安抚。
不仅仅圣徒亨利,就连圣徒乔治也来了,再加上教廷的圣徒约翰,一时间,拜占庭聚集了三派六名圣徒。
六名圣徒一起出面,开始号召一神教的信徒们加入,这才堪堪稳定了局面。
不过即便是稳住了局面,拜占庭帝国也暂时失去了进攻的能力。
两万多精锐和一万多辅兵一战损失殆尽,就算是拜占庭帝国也承受不住。
于是这一次的拜占庭帝国开始疯狂的修筑城墙,打造各种守城装备,开挖大量护城河,想要以这种死守的方式来逼退西罗马的大军。
在看到拜占庭大军聚集在一起死守,李察并没有让大军继续攻击,而是只留下了一个罗马军团守卫刚刚占领的领土后,大军开始撤退。
这个时候进攻,拜占庭帝国必然是要拼死抵抗,想要攻占肯定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所以他直接将大军撤退休整。
现在拜占庭和周围的国家是看到了西罗马帝国强大的实力,这才在压力下组成了这个联盟。
一旦李察将大军撤走,失去了这种压力,这些小国还愿不愿意继续组建联盟都要打个问号。
不要将这些人想的有多聪明,肉食者鄙,说的就是这些人。
当然,越是聪明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才会集体犯蠢。他们是真的蠢吗?他们可不蠢,而是太聪明了。这些聪明人会算计自己的得失,然后相互之间开始争权夺利。
自古以来,这种事情发生的太多了。
甚至有一些聪明人还会以向李察投降,出卖同伴等方式来争取更好的待遇。
所以,李察根本不急着去解决拜占庭帝国。他只需要将拳头收回来,然后坐等拜占庭组建的联盟崩溃就好。
三国时期在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何不一鼓作气将河北袁绍的势力灭掉?反而要收回兵力?
因为他很清楚,如果他进攻,袁绍的三个儿子必然会齐心合力,抵抗曹操,到时候曹操就算是赢了,自身必然也损失不小。
而如果他不去强逼,袁绍的三个儿子自己就要打起来。
袁绍手下的那些谋士难道看不到这点吗?不,他们看得到,但是却不得不这么做。
所以在李察将大军撤回来之后,第一个月,联盟中的各国还能齐心合力,各种物资军械也都纷纷支持,但是等到第二个月,在看到西罗马帝国大军真的撤走后,各国各部落的头人们就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一些国家开始以粮食耕种为由,停止输送劳役,而另一些国家则是以粮食短缺为由,不再供应粮食,甚至要求拜占庭帝国来提供粮食。
甚至还有一些王国看到周围的那些部落和小国将大军留在拜占庭,开始故意在边境搞摩擦。
甚至直接吞并了一个部落。
这些人蠢吗?他们并不蠢!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现在西罗马帝国收缩回去,未来很有可能会再次出兵,所以他们需要尽可能的增强实力。
而最快的增强实力的办法,就是趁机将周围的国家和部落吞并。
至于说他的这种行为会不会被拜占庭帝国打击,在他看来根本不用担心,因为一旦拜占庭调动大军了,西罗马帝国很有可能会趁机进攻。
而没有大军征讨,那些人顶多只是嘴上谴责,并且依旧需要他的力量来对抗西罗马帝国。
所以他为什么不干?
于是乎,在出现了这种情况后,拜占庭联盟各国就像是疯了一般,开始对那些部落或者小国出手。
在李察大军撤走的第三个月,拜占庭联盟就变得名存实亡,各个小国之间开始进行打仗了。
战争一旦开始,再想要结束就非常困难了。更重要的是,这一次的战争直接将各国之间原本就不多的信任彻底磨灭了。
拜占庭帝国亲自出面,想要让各国停战,联合起来一起对付西罗马帝国,但是这些国家之间已经停不下来。
就算是有一神教的圣徒们出手,也只是让这些各国表面上停止了战争,但是相互之间的对抗却并没有结束。
至于说再次派遣兵力集合,更是天方夜谭。这些国家之间不信任,生怕自己派遣军队前往拜占庭了,结果其他国家趁机进攻。结果就是这场军师联盟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看着各国之间相互开战,李察并没有立刻进攻,而是准备等到他们打的精疲力尽后再出兵收拾残局。
虽然没有出兵,但是李察一直都派遣了情报人员对拜占庭收集各种情报。一神教的合流自然被他发现了。
但是李察并没有去针对一神教,实际上现在就算是一神教合流,也改变不了什么了。
经过西罗马帝国的各种政策推行,一神教的势力下降的很严重,而李察也不是以前只掌控莱茵区域的一个地方总督了。
现在如果真的要翻脸,一神教必然是会损失惨重。所以一神教这才没有和李察直接对抗。
李察的打算是顿导致割肉,一点点让一神教的实力越来越弱,然后再集中多神教的力量,和一神教打一场神战。
李察撤回了大军之后,开始对希腊半岛、东哥特王国和马其顿王国进行改革。东哥特王国和马其顿王国被他划分成了几个行省。
东哥特王国分成了,上潘诺尼西亚和下潘诺尼亚以及达尔马提亚,马其顿则分成了马其顿、雅典、上默西亚等行省。
然后李察开始将从高卢就一直学习的那些学生们丢到政务院学习,而将政务院中干的不错的提拔一部分派遣到这些行省中担任官职。
同时开始对这些行省进行迁徙活动,并且强行推行语言统一。统一语言,统一文字,可以增强各地的认同感。
李察将帝国周围的各个民族都进行了迁徙,然后再推行统一语言。因为原本的上层权力人物不是已经被杀被流放,就是接受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所以推行统一语言并没有受到什么抵触。
毕竟想要担任帝国官员,是必须要掌握官方语言的。
李察因为给普通民众均分土地,并且废除奴隶制度等政策,获得了底层民众的爱戴,所以他的政令很快就被底层百姓所接受。
当然,推行统一语言是非常困难的,这项制度可能需要持续上百年才可以。
这一代已经成年的人基本上是不可能再去学习其他语言,所以李察是将目标放到了孩子身上。
各地的学校开始使用当地语言和官方语言进行教学。
这样持续一两代之后,等到这些孩子们长大,各地的本地语言就会逐渐消失,官方语言则会快速扩张。
统一了语言之后,各地的迁徙的民众也会在这几十年时间里相互进行通婚,最终,原本的民族机会消失,一个新的民族会融合诞生。
李察对于这个国家进行了一个长期的规划,只不过这些规划的内容最终能不能实现,李察也不知道。
他只是将这些东西规划出来,至于以后能不能成功,后人们会不会推行,那就看后人自己的想法了。相信后人的智慧。
毕竟李察不可能一直停留在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国家,李察只是订立下了各种规则和制度,同时也留下了很多转圜的空间,让后世子孙们根据时代发展进行调整。
他可不会像朱元璋一样,以为自己制定了完善严格的各种制度,他的大明朝就能够千秋万代,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结果等他一死,后面的继任者就开始一代接着一代去将朱元璋制定的规则破坏掉。
最终所谓的祖制,直接成为了大臣们相互攻讦政敌的手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朱元璋的问题就是想的太多了。也许正是他幼年时候吃过了太多的苦,所以他想要将所有的事情都解决。
于是就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就像是一个老农,将田地收拾的整整齐齐。觉得后世子孙只要按照他的规则行事就好了。
他没想到的是,事情的发展变化的速度太快了。
李察虽然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是最终事情还是要看后辈子孙们怎么做。
东哥特王国和马其顿以及希腊半岛的改革进行了的如火如荼,而另一边,拜占庭帝国和其他小国之间的联盟也彻底的名存实亡。
各个小国之间的征伐已经彻底乱套了。
这一次一神教的圣徒也无法解决,当然各个小国变化的如此之快,李察也是起到了很大作用,为了让这些小国乱的更厉害,他暗中分别给这些小国派遣了使者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