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江湖二十年征子有利
第二百零四章 家业进展
小
大
北风刚进玄关,宋妈便急忙迎过去,接了手提包,恭敬地问:“四爷回来了,是先坐下歇会儿,还是这就吃饭?”
“吃吧,这都几点了?”赵正北指了指腕表,“不是说过么,到点就吃饭,我要是回来晚了,随便热点剩菜就行!”
宋妈笑道:“那可不成,夫人特意吩咐了,四爷正是养身体的时候,凡事都得由着你来。”
“吃饭,吃饭!”赵正北忙催两句。
宋妈不敢怠慢,当即叫来英子上楼,去请胡小妍等人到餐厅用饭。
这话传进海新年的耳朵里,小子也不傻,立刻觉出四叔在江家的地位非同一般,又见对方身穿军装,更不禁肃穆三分,于是紧随东风身后,快步迎到玄关近前。
正要躬身行礼,却见赵正北摘下大盖帽,竟伸出手来,笑呵呵地问:“是叫海新年吧?”
握手?
海新年顿时愣住,缓了缓,才回过神来,忙点点头,中气十足地回道:“是!”
赵正北握住侄子的手,可劲儿晃了晃,同样中气十足地说:“你好!”
“呃……四叔好!”
海新年虽然及时应声,但看起来总是有点不大习惯。
他本能地感到,四叔跟这宅子里的其他人相比,到底有些不同。
赵正北看看新年,旋即抬起眼皮,冲东风笑道:“东哥,这小伙儿还挺精神。”
张正东点点头,对这小子的评价倒也简单:“实诚人。”
说话间,就见赵国砚也从客厅里迎出来,见了北风,点头招呼道:“伤怎么样了,好点了没?”
“嚯,老赵,咱俩可有老长时间没见了!”赵正北笑着问,“你俩啥时候来的?”
“刚到,我听东家说你负伤了,前几天我出差,去了趟宽城子,也没来得及去医院看看你,都挺好的吧?”
“早就没大碍了,你看我现在,除了怕抻着,再没别的毛病了。”
“还是仗着年轻,好得快!”赵国砚转头提醒道,“新年,这就是你四叔,管直得很,在营里当校官,数他最有出息!”
“拉倒拉倒,别老拿我开涮!”赵正北连忙推辞,紧接着说,“来来来,咱们先吃饭,上桌再唠!”
众人净了手,便说说笑笑地拥进餐厅,趁着保姆仆从上菜的功夫,坐下来彼此寒暄闲话。
等不多时,许如清、花姐和江承业就已相继下楼。
大家都对北风在讲武堂的情况很感兴
趣,于是便追着他多问了几句。
赵正北似乎有点抵触,摆了摆手,却说:“嗐,别提了,也不知道整理处到底是怎么想的,竟然请了一帮鬼……”
话到此处,北风立时顿住,猛然想起许如清还在座上,当即慌忙改口,含糊了两句,随口胡诌道:“请了一帮没上过战场的书呆子,来教咱们打仗,这不是纸上谈兵么!”
众人不予置评,紧接着又问:“那你还得念多长时间?”
“快,就念一期,有三两个月就差不多了。”赵正北说,“我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属于被迫肄业,这次回去重修,也就是让多看看讲义,能把考试糊弄过去就行了,另外每天还有两小时的强制阅读,说是要提升单兵文化素质。”
“强制阅读?”大家笑了笑,“你都看什么呀?”
“只要是学校阅览室里有的,报纸杂志硬皮书,想看什么都行,省府公文、国际形势、战争案例,还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画报,反正只要看了就行,没有太多要求。”
赵正北自我调侃几句,引得大家连连说笑。
不觉间,桌上的饭菜便已齐了。
左等右等,却始终不见胡小妍下来,心里挂念,便又吩咐英子上楼去问问情况。
未几,英子回来说:“夫人今天头疼,说是不用等了,待会儿她和大小姐在屋里吃小灶。”
“怎么又头疼了?”赵正北立时起身,“我上楼去看看!”
英子连忙劝阻道:“夫人说了,不用多心,没什么大碍,刚才我上楼的时候,她还在书房跟大小姐说话呢!”
听了这话,众人才算松了口气。
赵国砚喃喃说道:“最近换季,倒是容易风寒,可刚才还好好的,总这样也不是个事儿,哪天让贾大夫来看看吧?”
这时候,许如清忽然接过话头,轻轻叹了一声,却说:“请了也没用,小贾已经来多少回了,每次也看不出什么。小妍老害头疼,归根结底,其实就是累的。她小时候吃过苦、受过冻、遭过罪,毕竟是个女儿身,本来就有些病根儿,还不珍惜。”
众人默然。
事实也的确如此,胡小妍看起来整日轻松悠闲,无非是在书房里坐坐,翻翻账册,规划各房开销,统筹各处生意,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可那一笔一划,却也字字煎熬心血。
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
持家守业,绝非易事,江家能有今天这般殷实,胡小妍可谓功不可没。
话说到这
里,花姐也不禁感慨道:“现在生意这么多,早就应该请个管家分忧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正东摇了摇头,闷声说:“这话大哥也提过,但是嫂子不同意。”
“唉,嫂子心太细,总怕手底下有人蒙她。”赵正北叹声道,“其实要我来说,‘厨子不偷,五谷不收’,谁家的账房不贪点儿,只要不过分就行了,何必非得把自己整得这么累呢?”
闻听此言,许如清不禁反问:“你们还真以为,小妍不雇管家,就是因为害怕被人贪了钱?”
“不然呢?”众人讶异。
“白养你们,一个都不懂她!”许如清轻声责备,旋即抬手招呼道,“行了,都赶紧吃饭吧,待会儿我上去看看她!”
众人诚惶诚恐,静了许久,这才战战兢兢地动起筷子。
许如清今晚精气神足,吃着吃着,就忍不住多问了几句,说:“最近这段时间,我看家里常来电报,是不是又在张罗什么生意了?前几天,我听见点耳音,是要办什么砂石厂吗?”
张正东在心里掂量片刻,终于点点头说:“是,打算要办个小厂子,加工骨料。”
“顺不顺?”
“顺,您放心,开采许可都已经办下来了,往后就是按部就班,出不了什么岔子。”
赵国砚想起刚才大嫂的话,便问:“要办砂石厂,那是准备包山么?”
“最开始是这么想的,但最近几天,南风去周边看了看,现在又改主意了。”张正东说,“奉天周边的矿山太少,就算有,也早就被鬼……早就被别人占了,包山的话,算上人工、物料、运输之类的,嫂子觉得成本太高,不划算。”
赵正北点点头说:“奉天周围就没几座像样的山,要想开采骨料,还是得奔海城、抚顺和本溪那边去。”
“那现在是怎么打算的?”许如清问。
张正东想了想,的确没遇到什么麻烦,便放心道:“上次南风派来电报,听说是从官府手里拿到了开采河砂的许可,一年期限,到时候视情况再续,就在城南沈水采砂,离得近,方便照应。”
河砂这东西,质量远超旱砂,是当今盖楼架桥不可或缺的物料,只要手里有货,就绝对不愁买家。
奉天日益扩建,南北市场日渐繁荣,各式工厂纷纷拔地而起,市面需求极大。
因此,近些年来,始终都有宵小之辈,趁着浑天黑夜,私自行船去沈水盗采,不说大发横财,也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江家要办厂,仅靠盗采
??自然不是长久之计,总得合乎省府规章。
诚然,盗取河砂,隐患极大,但地方要发展,就不可能不动用脚下的资源,权衡利弊之下,河砂还是要采。
这行当倒也简单,无非是从河床底下,挖些淤泥出来,经由冲洗、筛选、晾晒等步骤,分出细砂、粗砂,明码标价,运送至各处施工地段即可,不能说是无本万利,却也称得上是暴利行当。
王正南给江家寻了块空地,就在省城东南近郊,距离沈水不到五里地,预备砌墙建厂,兼顾加工与存放。
河砂有了,南风又接连拜访省城周边,代表江家同各地把头儿谈判,进购块石骨料,运回奉天,加工兜售。
按照南风最初的构想,江家应该斥资进口西洋设备,鄂式、回旋式、反击式之类的碎石机,用以提高效率,可一经打听才发现,那些设备贵得吓人,日常不仅需要保养,发动起来还得喝“洋油”,这要买回来,头一年就算白干,能回本就不错了。
这也难怪,就算是在欧洲,碎石机也远远没到普及的程度。
胡小妍不同意,既然可以人工,就不愿花大价钱进购设备,只有砂石厂有了盈余,才肯视情况添机器、买设备。
于是便用古法,预备在砂石厂里垒起一座高炉,用来焚石,再用冷水一浇,采取人工碎石。
在此期间,李正西也代表江家在线上放话:在沈水盗采河砂的混子,日后有货,先问江家,江家不收,再问别处。
其余砂石厂主,若是官宦子弟,且先让你三分;若只是个白身,还想跟江家竞争,家里先备几口棺材再说。
西风本就是小河沿儿地界的头子,而小河沿儿那条小河,便是沈水支流,他说的话,自然有些分量。
如此一来,文武兼备,黑白通吃,这砂石厂的生意,便也随之水到渠成了。
其间没有厮杀,也没闹出多大动静,端的是闷声发大财。
张正东简略提了几句,便不再吭声,转而宽慰许如清道:“您放心,家里一切都好,我哥昨天刚发电报,就快回来了。”
许如清点了点头,却说:“好是好,不过家里已经这么宽裕了,何必还要操心弄这些呢?钱是挣不完的,知足常乐,身体累毁了,挣再多钱也不值当了。”
这话谁都会说,可问题是,江胡二人只有三十几岁,正当盛年,脑子里全无“知足”二字。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难。
难道“串儿红”年轻的时候不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吃吧,这都几点了?”赵正北指了指腕表,“不是说过么,到点就吃饭,我要是回来晚了,随便热点剩菜就行!”
宋妈笑道:“那可不成,夫人特意吩咐了,四爷正是养身体的时候,凡事都得由着你来。”
“吃饭,吃饭!”赵正北忙催两句。
宋妈不敢怠慢,当即叫来英子上楼,去请胡小妍等人到餐厅用饭。
这话传进海新年的耳朵里,小子也不傻,立刻觉出四叔在江家的地位非同一般,又见对方身穿军装,更不禁肃穆三分,于是紧随东风身后,快步迎到玄关近前。
正要躬身行礼,却见赵正北摘下大盖帽,竟伸出手来,笑呵呵地问:“是叫海新年吧?”
握手?
海新年顿时愣住,缓了缓,才回过神来,忙点点头,中气十足地回道:“是!”
赵正北握住侄子的手,可劲儿晃了晃,同样中气十足地说:“你好!”
“呃……四叔好!”
海新年虽然及时应声,但看起来总是有点不大习惯。
他本能地感到,四叔跟这宅子里的其他人相比,到底有些不同。
赵正北看看新年,旋即抬起眼皮,冲东风笑道:“东哥,这小伙儿还挺精神。”
张正东点点头,对这小子的评价倒也简单:“实诚人。”
说话间,就见赵国砚也从客厅里迎出来,见了北风,点头招呼道:“伤怎么样了,好点了没?”
“嚯,老赵,咱俩可有老长时间没见了!”赵正北笑着问,“你俩啥时候来的?”
“刚到,我听东家说你负伤了,前几天我出差,去了趟宽城子,也没来得及去医院看看你,都挺好的吧?”
“早就没大碍了,你看我现在,除了怕抻着,再没别的毛病了。”
“还是仗着年轻,好得快!”赵国砚转头提醒道,“新年,这就是你四叔,管直得很,在营里当校官,数他最有出息!”
“拉倒拉倒,别老拿我开涮!”赵正北连忙推辞,紧接着说,“来来来,咱们先吃饭,上桌再唠!”
众人净了手,便说说笑笑地拥进餐厅,趁着保姆仆从上菜的功夫,坐下来彼此寒暄闲话。
等不多时,许如清、花姐和江承业就已相继下楼。
大家都对北风在讲武堂的情况很感兴
趣,于是便追着他多问了几句。
赵正北似乎有点抵触,摆了摆手,却说:“嗐,别提了,也不知道整理处到底是怎么想的,竟然请了一帮鬼……”
话到此处,北风立时顿住,猛然想起许如清还在座上,当即慌忙改口,含糊了两句,随口胡诌道:“请了一帮没上过战场的书呆子,来教咱们打仗,这不是纸上谈兵么!”
众人不予置评,紧接着又问:“那你还得念多长时间?”
“快,就念一期,有三两个月就差不多了。”赵正北说,“我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属于被迫肄业,这次回去重修,也就是让多看看讲义,能把考试糊弄过去就行了,另外每天还有两小时的强制阅读,说是要提升单兵文化素质。”
“强制阅读?”大家笑了笑,“你都看什么呀?”
“只要是学校阅览室里有的,报纸杂志硬皮书,想看什么都行,省府公文、国际形势、战争案例,还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画报,反正只要看了就行,没有太多要求。”
赵正北自我调侃几句,引得大家连连说笑。
不觉间,桌上的饭菜便已齐了。
左等右等,却始终不见胡小妍下来,心里挂念,便又吩咐英子上楼去问问情况。
未几,英子回来说:“夫人今天头疼,说是不用等了,待会儿她和大小姐在屋里吃小灶。”
“怎么又头疼了?”赵正北立时起身,“我上楼去看看!”
英子连忙劝阻道:“夫人说了,不用多心,没什么大碍,刚才我上楼的时候,她还在书房跟大小姐说话呢!”
听了这话,众人才算松了口气。
赵国砚喃喃说道:“最近换季,倒是容易风寒,可刚才还好好的,总这样也不是个事儿,哪天让贾大夫来看看吧?”
这时候,许如清忽然接过话头,轻轻叹了一声,却说:“请了也没用,小贾已经来多少回了,每次也看不出什么。小妍老害头疼,归根结底,其实就是累的。她小时候吃过苦、受过冻、遭过罪,毕竟是个女儿身,本来就有些病根儿,还不珍惜。”
众人默然。
事实也的确如此,胡小妍看起来整日轻松悠闲,无非是在书房里坐坐,翻翻账册,规划各房开销,统筹各处生意,虽然没有刀光剑影,可那一笔一划,却也字字煎熬心血。
常言道:表壮不如里壮!
持家守业,绝非易事,江家能有今天这般殷实,胡小妍可谓功不可没。
话说到这
里,花姐也不禁感慨道:“现在生意这么多,早就应该请个管家分忧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张正东摇了摇头,闷声说:“这话大哥也提过,但是嫂子不同意。”
“唉,嫂子心太细,总怕手底下有人蒙她。”赵正北叹声道,“其实要我来说,‘厨子不偷,五谷不收’,谁家的账房不贪点儿,只要不过分就行了,何必非得把自己整得这么累呢?”
闻听此言,许如清不禁反问:“你们还真以为,小妍不雇管家,就是因为害怕被人贪了钱?”
“不然呢?”众人讶异。
“白养你们,一个都不懂她!”许如清轻声责备,旋即抬手招呼道,“行了,都赶紧吃饭吧,待会儿我上去看看她!”
众人诚惶诚恐,静了许久,这才战战兢兢地动起筷子。
许如清今晚精气神足,吃着吃着,就忍不住多问了几句,说:“最近这段时间,我看家里常来电报,是不是又在张罗什么生意了?前几天,我听见点耳音,是要办什么砂石厂吗?”
张正东在心里掂量片刻,终于点点头说:“是,打算要办个小厂子,加工骨料。”
“顺不顺?”
“顺,您放心,开采许可都已经办下来了,往后就是按部就班,出不了什么岔子。”
赵国砚想起刚才大嫂的话,便问:“要办砂石厂,那是准备包山么?”
“最开始是这么想的,但最近几天,南风去周边看了看,现在又改主意了。”张正东说,“奉天周边的矿山太少,就算有,也早就被鬼……早就被别人占了,包山的话,算上人工、物料、运输之类的,嫂子觉得成本太高,不划算。”
赵正北点点头说:“奉天周围就没几座像样的山,要想开采骨料,还是得奔海城、抚顺和本溪那边去。”
“那现在是怎么打算的?”许如清问。
张正东想了想,的确没遇到什么麻烦,便放心道:“上次南风派来电报,听说是从官府手里拿到了开采河砂的许可,一年期限,到时候视情况再续,就在城南沈水采砂,离得近,方便照应。”
河砂这东西,质量远超旱砂,是当今盖楼架桥不可或缺的物料,只要手里有货,就绝对不愁买家。
奉天日益扩建,南北市场日渐繁荣,各式工厂纷纷拔地而起,市面需求极大。
因此,近些年来,始终都有宵小之辈,趁着浑天黑夜,私自行船去沈水盗采,不说大发横财,也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江家要办厂,仅靠盗采
??自然不是长久之计,总得合乎省府规章。
诚然,盗取河砂,隐患极大,但地方要发展,就不可能不动用脚下的资源,权衡利弊之下,河砂还是要采。
这行当倒也简单,无非是从河床底下,挖些淤泥出来,经由冲洗、筛选、晾晒等步骤,分出细砂、粗砂,明码标价,运送至各处施工地段即可,不能说是无本万利,却也称得上是暴利行当。
王正南给江家寻了块空地,就在省城东南近郊,距离沈水不到五里地,预备砌墙建厂,兼顾加工与存放。
河砂有了,南风又接连拜访省城周边,代表江家同各地把头儿谈判,进购块石骨料,运回奉天,加工兜售。
按照南风最初的构想,江家应该斥资进口西洋设备,鄂式、回旋式、反击式之类的碎石机,用以提高效率,可一经打听才发现,那些设备贵得吓人,日常不仅需要保养,发动起来还得喝“洋油”,这要买回来,头一年就算白干,能回本就不错了。
这也难怪,就算是在欧洲,碎石机也远远没到普及的程度。
胡小妍不同意,既然可以人工,就不愿花大价钱进购设备,只有砂石厂有了盈余,才肯视情况添机器、买设备。
于是便用古法,预备在砂石厂里垒起一座高炉,用来焚石,再用冷水一浇,采取人工碎石。
在此期间,李正西也代表江家在线上放话:在沈水盗采河砂的混子,日后有货,先问江家,江家不收,再问别处。
其余砂石厂主,若是官宦子弟,且先让你三分;若只是个白身,还想跟江家竞争,家里先备几口棺材再说。
西风本就是小河沿儿地界的头子,而小河沿儿那条小河,便是沈水支流,他说的话,自然有些分量。
如此一来,文武兼备,黑白通吃,这砂石厂的生意,便也随之水到渠成了。
其间没有厮杀,也没闹出多大动静,端的是闷声发大财。
张正东简略提了几句,便不再吭声,转而宽慰许如清道:“您放心,家里一切都好,我哥昨天刚发电报,就快回来了。”
许如清点了点头,却说:“好是好,不过家里已经这么宽裕了,何必还要操心弄这些呢?钱是挣不完的,知足常乐,身体累毁了,挣再多钱也不值当了。”
这话谁都会说,可问题是,江胡二人只有三十几岁,正当盛年,脑子里全无“知足”二字。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难。
难道“串儿红”年轻的时候不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