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之花瓶影帝七七家d猫猫

第1619章惊涛骇浪

第1619章惊涛骇浪

23%的票房分红,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假设一部电影北美总票房一亿美元,如何分配?

院线,三千万美元,30%。

制片公司,四千万美元,40%。

发行公司,三千美元,30%。

当然,这是一个简单粗暴的分配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票房分配比例可能出现波动,但这个比例相对普遍一些。

其中,细节还需要注意。

院线部分,不同院线的分配比例可能不同,再加上院线连锁店还有自己的门店运营和管理等等支出,最后的利润可能非常微薄,所以电影院真正赚钱的不是票房,而是爆米花和可乐。

发行公司部分,他们需要扣除广告、营销、推广以及自己公司内部的人工费,利润可能稍稍高一些;但现在电影宣传发行的支出越来越高,“我,机器人”的宣发费用高于三千万美元。

制作公司部分,显而易见地,制作成本摆在眼前,如果这部电影制作成本高于四千万美元,那么从账面来看,他们不仅不赚钱,而且还要亏本,所以电影公司真正赚钱的还是后面的dvd租赁贩卖、航空公司以及有线电视的点播版权、以电影为起点的相关周边等等。

换而言之,像迪士尼那样拼命卖玩偶。

当然,好莱坞金字塔顶尖的电影公司们往往都是兼顾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自产自销,所以他们承担的风险小一些,实现盈利会相对简单一些,这也是他们能够一直保持行业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顶尖演员、导演、制片人的酬劳呢?

如果是支票,由制片公司承担,所以制片公司一直在严格控制“两千万俱乐部”门槛,每增加一位成员,制作成本的上升是肉眼可见的。

如果是分红,则来自制片公司的40%。

答案,一目了然——

安森的23%票房分红,直接从索尼哥伦比亚制作部门的收益里割走一半有余。

这,就是历史。

当然,索尼哥伦比亚这样的顶级巨头,不仅拥有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同时还有行业最顶级的dvd发行渠道,他们自己心里也有一笔账,清楚自己应该如何实现收益,不需要担心这些资本的情况。

然而,这一份合同彻底颠覆了整个电影行业,推开一扇全新大门。

换而言之,“蜘蛛侠3”北美票房突破一亿美元的话,安森就能够分走两千三百万美元。

而如果“蜘蛛侠3”最终北美票房和系列第二部一样冲击五亿美元,那么安森就将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甚至可能是唯一一位单部电影片酬突破一亿美元的演员。

这,就是历史性时刻。

轰!

轰轰轰!

整个行业头晕目眩,整个好莱坞天旋地转,没有人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安森到底是如何说服索尼哥伦比亚签署这份合作协议的,一股脑地掀翻桌子,将好莱坞目前的合作协议全部颠覆,开辟全新世界。

难怪,不管是索尼哥伦比亚还是创新艺术家都没有直接公布数字——

毕竟,这是行业机密。

当整个好莱坞都在追逐“两千万俱乐部”的时候,安森却另辟蹊径地彻底改写合作条件,扮演先驱者的角色。

在这之前,安森曾经以票房分红的方式合作过项目,包括“蜘蛛侠2”,但这次不同:

没有片酬底薪,纯粹票房分红。这样的情况,在好莱坞屡见不鲜,但全部都是小成本制作,布鲁斯-威利斯出演“第六感”、约翰-特拉沃尔塔出演“低俗小说”,诸如此类等等,绝对不会是“蜘蛛侠3”这个量级的项目,这才是令人震惊的地方。

破天荒的第一次。

换而言之,安森彻底放弃追逐两千万俱乐部,完全放弃一举奠定自己好莱坞“a级巨星”的崇高地位,一个华丽转身,选择以另外一种方式证明自己票房巨星的号召力。

想象一下,尽管电影公司需要瓜分票房分红,这非常肉痛,但这意味着什么?

拥有安森和电影公司一起承担风险,如果票房失败,减少损失;如果票房成功,也就是少赚一些罢了,更何况,因为安森没有片酬底薪,反而为电影公司节省制作成本,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收益。

最最重要的是,安森展现出自信,和剧组共进退,真正地打造“安森-伍德”的名片——

安森出品,绝对精品。

这是一次冲击,对制作公司的冲击,对票房市场的冲击。

震撼,令人头皮发麻的程度。

严格来说,对电影公司来说是利好,尽管索尼哥伦比亚割肉放血,但在好莱坞金字塔顶尖的演员们看来却无法理解——

为什么放弃稳稳当当的两千万俱乐部,而选择以自己的名声和荣誉去赌博?

第一时间,好莱坞内部传出种种声音,无非是吐槽安森愚蠢,不懂得争取两千万俱乐部,反而以身犯险;又或者说难怪威廉-莫里斯抛弃安森,也就是家大业大的创新艺术家敢承担这样巨大的风险。

再不然就是吐槽安森昏头了,因为“蜘蛛侠2”的票房巨大成功而不知所云,头昏脑胀地飘飘然。

吐槽。讥讽。嘲笑。

应有尽有。

“果然,还是一个孩子,相信自己能够撬动地球”,这是温和的嘲讽;犀利的一些则毫不掩饰自己的鄙夷和嫌弃,“满脑子稻草的花瓶”,然后就不愿意再继续多谈,仿佛整件事根本就不值得关注一般。

毕竟,对于演员来说,没有底薪,不就相当于白干活吗?

如果“蜘蛛侠3”北美票房只有一千万美元呢?当然,不是说电影票房真的可能扑街,而是说放弃底薪,把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给票房市场,对于演员行业来说,这不仅是天真的想法,完全就是愚蠢的行为。

那么,换一个角度呢?

既然演员们嫌弃安森,那么电影公司呢?

安森放弃底薪,相当于直接为电影公司节省两千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如果从前一段时间的传闻来看,安森应该为索尼哥伦比亚节省了至少四千万美元的制作成本,只多不少,电影公司应该起立鼓掌才对。

然而,现实并不然。

其他电影公司普遍认为,23%的票房分红数字……太离谱!

在2004年的当下,即使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克鲁斯和派拉蒙合作“世界之战”的时候,两位行业之内顶级之中顶级的存在,联合起来的票房分红也没有超过20%;但现在,一个安森就超过如此数字了。

在他们看来,索尼哥伦比亚简直疯了——

这不等于电影公司为安森干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