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立秋:网红村
那夜的视频直播是公开的,除了云林镇的海外华侨,还有许多不经意点进来的国内网友,被这热闹的气氛吸引,留驻观看。
直播结束,后台统计的观看量竟然有四十多万人次。
中秋过后,秋雨阵阵,山里的天气已经冷了。
雨天游人少,云上村难得清净了几天,村里的老人们终于也得空,又重新聚在了路寮里。
煤球炉上咕噜咕噜煮着茶,李阿四,万斋婆,阿太围在桌旁打牌。
云上小馆里只有陈今越一位客人。
陈今越特意挑了靠崖一边的位置,放眼看过去,空旷的山谷里,雨雾蒙蒙,山岚涌动。
刘清宁在灶台后面忙活。
水开了,下一屉山粉饺。汤饺是用蒸熟了的饺子做的,只需要等稍稍入味就可起锅。
“这是加了山药粒的山粉饺,外婆说山药养胃,适合你们这些天天加班熬夜的人吃。”
陈今越从远处收回目光。
“今天永梅阿婆怎么不在?”
提起外婆,刘清宁忍不住笑:“你别提,这老嬢嬢现在红了,飘了,说自己现在是明星,不能穿得太寒酸,今天一早起来,我大姨接她去青田,去买新衣服!”
陈今越大笑起来。
“不过这段日子村里的老人们也是累,虽然赚钱是高兴事,毕竟都上了年纪。这场秋雨下得好,我们都可以歇一歇。”
“永梅阿婆最近的气色越来越好了,我看走路都稳健了许多。”
“是呀。从前天天就是搓麻将,两眼一睁就坐在麻将桌边上,最多去桥头讲讲闲谈,日子是舒坦,但也不健康。现在这样挺好。”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空荡荡的小馆里没有其他人,两人坐着听雨声。
一阵秋雨一阵寒,再下几场秋雨,山上的枫叶就要红了。
云上村附近的山上有条会云岭,全长十余里,岭旁种着许多枫树,到了十月,满目丹枫红似火,从小馆看出去,正好可以看见最漂亮的一段。
估计到时候村里又要热闹一番。
“这段时间为了中秋晚会,镇里也忙得够呛,马上就是国庆,你们正好也好好休息休息”刘清宁问。
陈今越摇头:“休不了,国庆要值班。另外十月底县里在上海搞了个旅游推荐会,书记点名让我们镇里参加,老钟家里有事,让我带队,要准备的功夫很多。”
这些天镇里都在讨论怎么抓住这波热度,钟文焕每次去县里开会,总会被县领导叫住,特别交代,要抓住机遇,把云上村旅游做起来。
云林镇没有工业,也没什么大规模的农业,gdp在县里一直是吊车尾的差生,当年消灭“4600”,险些完成不了任务,拖了全省的后腿。
要是云上村旅游能做起来,辐射周边地区,整个云林镇都能受益。就说云上村现在这情况,已经给镇里增加了好几个就业岗位。
原本县城到镇里的公交车,一天两趟,为了游客,县里专门协调公交公司,又增加了两趟,不仅方便了游客,镇上的老百姓去青田也方便了许多。
这些改变,点点滴滴,都令人欣喜。
但他不满足于此。
云上村可以更好,云林镇可以更好。
陈今越吃着山粉饺,思考着工作,一时没注意,一团白色的绒毛跳上他的膝盖,吓了他一跳。
“桃桃!”
刘清宁叫,把桃桃抱回来。
哦,是李妙妙的猫。
“对了,李妙妙呢?”
“还没睡醒吧。”“这都几点了?”陈今越看了一眼手机,一点零八分。
“她昨晚熬夜,剪片子,剪到四五点。我特意不叫她,把这捣蛋鬼带出来,让她睡个好觉。现在她可是我们云上村的宣传部长,不能把她累坏了。”
到云上村之后,李妙妙消沉了好一段日子。有几天看她的状态,刘清宁都生怕她想不开,就以店里太忙为理由,让她帮忙打理自己的抖音。
谁知道这家伙,一出手就放了个大招。
外婆“一夜成名”的那个视频,就是她的手笔。
从那以后,刘清宁彻底把抖音账号交给了李妙妙,也因此才知道原来拍摄一个高质量的视频背后要做那么多的工作。
定主题,写脚本,拍摄,剪辑,配音。
样样都是功夫。
有时候光拍素材都要拍好几天。
“等再过几个月,村里这些柿子树红了,到时候村里的景色会更漂亮。到时候可拍的东西就多了。我们俩这段时间好好研究了一番,请教了她在杭州认识的专业摄影师,打算买个好一些的单反相机。”
“你们这是有大干一场的打算。”
“当然。到时候不仅要拍外婆做山粉饺,还要拍这村里的许多东西。阿四叔说,这些年村里的这些柿子树没人打理,那些柿子最后都是挂在树上被鸟吃,吃不完的就烂了。我有个想法,今年我们把柿子都收起来,晒柿饼,卖给游客。晒柿饼就是一个很好的主题。”
“是。”
“还有拍晒番薯干,现在这些农村土味,最受城里人欢迎。”
“好想法。”陈今越赞同。
云上村勾起了千千万万网友的乡愁,那就要让这乡愁更浓郁一些,将乡愁的烙印打得更深一些。
“这段日子,赚不少了吧?”
刘清宁拍拍口袋:“直奔小康。你呢?你的老屋拯救计划,听说不太顺利?”
陈今越吃完最后一口山粉饺,丢下勺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海外的村民倒是搞定了大半,最麻烦的却近在眼前。”
“谁?”
“阿太。”
“她还是坚持不肯修老屋?照理说,她不缺这点钱。”
“不是钱的问题。”
这村里最值钱的两栋老屋,一栋是吴文明住的王家大宅,一栋是阿太住的刑家老屋,历史悠久体量大,是陈今越的修缮计划里最核心的两栋老屋,如果搞不定,整个计划的成效大打折扣。
大宅那边,虽然老吴叔还没点头,但胜利在望。
阿太确实一口咬死了,不修。
相比大宅,刑家老屋的产权比较复杂,但关键还在阿太这一户,撬不动阿太的口,这房子就没戏。
偏偏阿太觉得子女将来都不会回中国,自己年纪大了就搬去养老院,没有修老房子的必要,任凭陈今越怎么做工作就是不动摇。
陈今越发愁。
“你说阿太,我倒觉得,阿太这几天有心事。”刘清宁说。
从前阿太每天一早起来,就到路寮坐着,摇着一把蒲扇,喝茶,剥瓜子,讲闲谈。
这些天却不见她出来。
有时候路过阿太家门口,就看见她绕着自家房屋,这摸摸,那看看,神情落寞,不知道在想什么。
“你放心,有机会我帮你劝劝她。”刘清宁说。
陈今越点头,目光却落在河对岸的路寮下,两个背着背包的老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