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惊蛰:开业
天地始肃,禾乃登。
秋风起,稻花香里说丰年。
村里沿着荷花池摆下了流水席,从早到晚,陆陆续续有镇里的村民,周边的游客闻讯而来。
不管谁来了,坐下喝一碗热腾腾的土鸡汤,半笼山粉饺,红烧田鱼,猪脚蹄,吃饱了,在村里走走逛逛,看看风景。
不得了,真不得了。
短短半年时间,这个半山腰上的破村子,竟然变了一个样。
奇怪,房子还是原来的黄泥木头墙,普普通通的样子,经过设计师的设计,再这么一装修,好看,说不出哪里好看,就是觉得不一样的好看。
这山头,稻田,菜地,荷花池,都是旧样子,却有新风韵。从前只觉得城里人傻,大城市里高楼大厦不好看?跑农村里来看旧房子黄泥地,吃饱了闲的,现在再看,旧房子和旧房子,黄泥地和黄泥地,还真不一样。
有人说,能一样嘛?听说为了这个项目,小陈镇长这半年省里、市里一个部门一个部门的跑,能要的钱都要了。
还有那个有钱的华人老板,在县城开了个高级餐厅的那个,也在这里面投了钱,开了个分店。
嗬,真金白银地花下去,是不一样。这钱投进去,能赚回来吗?
难说。这犄角旮旯的地方,谁知道?
开业前,刘清宁将“云澜”的员工召集起来,开了个员工大会。
云上村五老,四个坐在第一排。
李阿四不坐,他站着,背着手,挺着腰:“阿囡,你搞什么名堂,我们几个还要来开会?”
不等刘清宁说话,阿太就拿蒲扇赶他:“李阿四,你坐到一边去。跟你说了,当着大家的面不能叫阿囡,要叫刘总!你看看你这样子,破背心,裤脚一只长一只短,没个样子。刘总,扣他工资,晚上点心不给他吃!”
“对对!”王咏梅和万斋婆都点头。
李阿四气得跳起来:“你们这几个老太婆!”
后面坐着的员工们都笑了。
云澜山居开业招聘之前,钟书记亲自交代她,公司的员工,能请镇里的就尽量请镇里的。
“我们云林是小地方,一家像样的企业都没有,好不容易出你这么一个,肥水不流外人田,你得帮镇里解决一点就业。干得好,镇里县里都帮你宣传!”
刘清宁说:“钟书记放心,我知道怎么做。”
村里几个老人,她都给安排了工作。
李阿四起初听说,叫得最响:“什么?阿囡,你做大老板了,还要我们几个老的给你干活?你比旧社会的地主还会扒皮!”
阿太笑他:“阿囡做大老板,跟你有什么关系,你是她什么亲戚?”
“我?我说的是永梅姨!”李阿四狡辩,“我可没说我自己。”
王永梅说:“你别拉我当挡箭牌,我听我阿囡的!”
“我也听阿囡的!”万斋婆说。
李阿四叉腰,往地上啐了一口。
嘿,这帮老嬢嬢!
让几位老人干着什么呢?刘清宁想了又想。
李阿四教过书,表达能力强,一张嘴没个歇的时候,对村里的情况又了解,让他做云上村的导游,最合适。
阿太是华侨,几十年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巴西语英语都会讲,让她做村里华侨历史展览馆的讲解员。外婆和万斋婆,两个老嬢嬢年纪大,身体不好,就在廊桥里头给支了个摊子,夏天不晒冬天不冷,给过路往来的游客提供免费凉茶。
老吴叔呢?
村里的老屋大部分是泥木结构,这几个月民宿装修,少不了吴文明这个老木匠帮忙,他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将所有精力都投进了村子里。
装修结束那个晚上,坐在空地的废料堆上,他对刘清宁说,阿囡,这村子修好了,我也该走了。
刘清宁说,老吴叔,你要去哪里?
他摇头,不知道,山下也好,山上也行,随便找个地方。
刘清宁想了想,才说,老吴叔,你留下来吧。我家里给你留了房间,你搬进来住。你会木工,又会水电。村子以后难免有修修补补的地方,你留在这里,我和陈今越都安心,吴鑫在天之灵,也安心。
吴文明沉默了许久,才说好。
村里的老人都安顿好了,刘清宁琢磨起对外招聘的事。
保洁、保安和服务员之类的还好说,村里都能请到,不难。可酒店还缺个经理,这工作有专业性,总不能请个毫无经验的新手。
镇上这些村民别说专业,能有个高中文凭都算学历高的。
去外面请,也是难题。
云上村地处偏远,要请外面的专业人才,得开高薪。
没想到万山村凤霞超市的老板娘找上门来。
这个凤霞,刘清宁不认识,却听陈今越提过。要不是她帮忙,去年自己说不定就要进派出所了。
原来凤霞有个女儿,叫周巧婷,大专毕业,读的正是酒店管理,毕业五年了,在杭州一家酒店里工作。
周巧婷的学历不高,在酒店做了几年,工资不见涨,开销却很大,去了房租,所剩无几。几年下来,连点积蓄都没有。
“别人都说你女儿在大酒店工作,哎呀多好,不用风吹日晒,天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吹空调。从前我也这么想,谁知道干酒店辛苦呢?”凤霞叹气。
别人家的孩子走的远,好歹逢年过节还能回来看看,这干酒店的倒好,逢年逢节还要天天加班,凤霞已经有两三年没见着女儿了。
有时候看新闻,什么独居女子家中死亡,什么半夜陌生男子尾随女子求救路人无人问,吓得她整夜整夜睡不着。
知道云上村要搞什么旅游村,建民宿酒店,凤霞就想着把女儿叫回来。
“哪怕工资少点,我给她管吃管住,不比在城里给别人赚房租强?最重要的是就在自己眼前看着,心里安定。”
就这样,周巧婷从杭州回到了老家云林镇,成了云澜山居的经理。
厨师,保安,保洁,服务员,又从镇里请了十几个。
一下子把十几个人的生计扛在了肩上,刘清宁觉得自己的肩上这担子还真有些重。
月升日落,流水席散场。村里热闹了一整天,终于归于宁静。
月光底下稻花香,刘清宁送陈今越去村口,两人并肩走在小路上。
“村子里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是不是?”陈今越说。
“是啊。想起去年夏天,村里突然迎来那么多游客,到中秋云上集市,我们一群人前前后后忙了半个月,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紧赶慢赶才赶出来,那天来村里的人比今天还多……现在想想,好像过去很久很久了。”
“是呀,转眼又是一年秋。”陈今越感叹,“物是人非。”
两人想起了同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