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古歌新韵

省电视台《非遗记忆》节目组到来的前一天,凯寨下了一场暴雨。龙安心蹲在合作社门口,看着雨水在泥地上砸出无数小坑。他的手机震动个不停——北京那位订购

"十二个太阳

"银镯的张教授又发来消息,问能否再加订一套

"蝴蝶妈妈

"胸针。

"阿耶!

"吴晓梅的声音从里屋传来,

"来看看这个!

"

龙安心转身时,一滴雨水顺着屋檐落在后颈,冰得他一激灵。屋内,吴晓梅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眉。那是她刚收到的邮件,来自上海一家文创公司,想批量订购

"古歌周边产品

"。

"什么叫周边?

"吴晓梅用铅笔尾端挠了挠发髻,银簪上的蝴蝶坠子晃个不停。

龙安心扫了眼邮件:

"就是...印着古歌图案的杯子、本子之类。

"

"像这样?

"吴晓梅从抽屉里拿出个皱巴巴的纸杯,上面印着卡通化的

"苗族少女

",旁边还有行字:神秘苗疆,蛊惑人心。

龙安心的胃部一阵绞痛。这是上次去县城在奶茶店看到的,当时他就觉得不舒服,却说不上来为什么。

"我们不做这种。

"他把纸杯捏扁扔进灶膛,

"要做得像务婆的歌那样...有根。

"

吴晓梅若有所思地点头,突然眼睛一亮:

"能不能...把古歌里的故事绣在实用东西上?比如装果脯的布袋?

"

正说着,院门被推开。务婆拄着拐杖冒雨进来,蓑衣上的水珠在地上汇成一小片溪流。老人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后露出本泛黄的手订册子。

"《开天辟地》全本。

"务婆用树皮般的手指轻抚封面,

"我二十岁时记的,现在眼睛不行了,你们拿去对着录。

"

龙安心小心接过。册子内页是用毛笔写的苗文,夹杂着些奇怪的符号和图画。在

"十二个太阳

"那章旁边,画着十二个大小不一的圆圈,每个圈里都有不同的花纹。

"这是...

"

"十二座山。

"务婆指着那些花纹,

"老辈人说,每个太阳照着不同山头,长出的果子味道不一样。

"

龙安心和吴晓梅对视一眼。这个细节连最新整理的古歌资料里都没记载。

"阿婆,

"吴晓梅轻声问,

"这些山还在吗?

"

务婆眯起眼睛:

"雷公山、月亮山、韭菜坪...还有几座,名字都忘了。

"她突然咳嗽起来,龙安心赶紧递上刺梨茶。老人喝了一口,摆摆手:

"人老了,歌也老了,趁我还记得,多留点给后人。

"

雨停时已近黄昏。龙安心帮务婆回家后,发现吴晓梅还在研究那本歌册,桌上摊着十几张草图——她把十二座山的符号转化成了刺绣纹样。

"我想试试。

"她指着其中一张,

"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出十二种果子的味道。

"

龙安心突然有了个更大胆的想法:

"不如我们真的去找这些山上的野果?做成十二种口味的果脯礼盒?

"

吴晓梅眼睛亮了起来,银耳坠在灯光下划出细碎的光弧:

"可有些山很远...

"

"先做能找的。

"龙安心翻开合作社账本,

"现在有订单预付款,够租车了。

"

第二天一早,省电视台的车队浩浩荡荡开进凯寨。龙安心被拉到枫香树下,要求再现

"爬树装基站

"的场景。他攀着粗糙的树皮往上爬时,听见导演在对摄像说:

"多拍特写,要那种...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感觉。

"

中午休息时,化妆师给务婆扑了厚厚的粉,说要

"遮掉皱纹显得精神

"。老人对着镜子皱眉,突然用苗语说了句什么,惹得在场的苗族工作人员哄堂大笑。

"阿婆说什么?

"导演好奇地问。

龙安心忍着笑翻译:

"她说...又不是要出嫁,抹这么白做什么?

"

最终播出的版本里,这段被剪掉了。但务婆坐在火塘边唱《洪水滔天》的画面完整保留了下来,苍劲的歌声配上字幕解说,在黄金时段吸引了数百万观众。

节目播出后的第三天,合作社收到了二十七份订单,有买银饰的,有订果脯的,还有要全套古歌录音的。最让龙安心意外的是省农科院一位研究员的来信,询问务婆歌中

"十二座山

"的具体位置,说想研究不同海拔野果的营养成分差异。

"这下真成'文化带货'了。

"龙安心边打包果脯边对吴晓梅说。他们连夜赶制的十二种果脯装在靛蓝染的布袋里,每个袋子上绣着不同的山的符号。

吴晓梅正往箱子里垫枫香叶——老猎人阿公说这能防虫。她突然停下动作:

"阿耶,你听。

"

外面传来汽车引擎声。龙安心推开门,看见县邮政局的绿色小货车停在院外。司机老周探出头:

"龙老板,有你们的大件!

"

那是一台二手真空包装机,是北京张教授听说他们发货困难后捐赠的。机器侧面贴着张便签:

"保护文化,也要保鲜文化。——张"

"这得多少钱...

"龙安心抚摸着冰凉的金属外壳。

老周递过签收单:

"教授付过运费了。对了,上次你们寄去上海的猕猴桃酱,客户说全发霉了。

"

龙安心心头一紧。那批货是上海文创公司订的,说是要作为

"古歌周边

"赠品。二十瓶酱料,成本就要六百多。

"怎么会?明明加了蜂蜜防腐...

"

"天太热了。

"老周摇摇头,

"这种鲜货得走冷链,可咱县里没这条件。

"

送走老周,龙安心蹲在包装机旁发呆。机器很好,可没有冷链,鲜果制品还是运不出去。吴晓梅默默递来一杯刺梨汁,杯壁上凝着水珠。

"我去问问阿公。

"她突然说。

老猎人阿公住在寨子最西头的木屋里,门前晒着各种兽皮和草药。听完问题,老人咧嘴笑了,露出仅剩的三颗黄牙:

"汉人就知道用冰箱。我们苗家老祖宗早有办法。

"

他带他们来到后山,指着一丛攀援在岩石上的藤本植物:

"葛藤,汁液比冰还凉。

"阿公砍下一截藤蔓,乳白色的汁液立刻渗出,

"用这个泡过的叶子包鲜货,三天不坏。

"

龙安心半信半疑地采了一捆回去试验。按照阿公的方法,将葛藤汁液涂抹在枫香叶上,包裹住新鲜猕猴桃酱瓶。三天后拆开,果然没有变质迹象,反而多了股淡淡的草木清香。

"科学道理其实简单。

"后来省农科院的研究员告诉他,

"葛藤汁含天然抗菌成分,类似苯甲酸钠但更安全。

"

有了真空包装机和葛藤保鲜法,合作社的订单处理速度大大提高。龙安心每天忙着采摘、包装、发货,吴晓梅则负责绣制各种纹样的布袋。最受欢迎的还是

"十二个太阳

"系列,上海那边已经追加了三次订单。

一个闷热的午后,龙安心正在库房清点存货,忽然听见吴晓梅在院子里惊呼。他冲出去,看见她举着手机,屏幕上是条英文邮件。

"美国的订单!

"她的声音发颤,

"要一百套古歌礼盒!

"

邮件来自某大学东亚系,想订购配套古歌录音和纹样解说的果脯礼盒,作为教学材料。附件里的采购单金额让龙安心瞪大了眼睛——三千美元,按汇率能换两万多人民币。

"他们说...

"吴晓梅结结巴巴地翻译着,

"要附上古歌中英文对照...还要什么...文化溯源证书?

"

龙安心立刻想到了民族大学教授给的资料。他翻出那个银色u盘,插入电脑——里面果然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档标准

"。

当晚,他们熬夜制作第一份

"文化溯源证书

"。龙安心用父亲留下的木工工具刻了个

"凯寨合作社

"的印章,吴晓梅则绣了张微型

"十二座山

"地图作为防伪标记。证书用苗汉双语写明果脯原料的采集地点、古歌出处,甚至包含务婆演唱的片段录音二维码。

"这样行吗?

"吴晓梅揉着酸胀的眼睛问。

龙安心看着成品——靛蓝染的厚纸上盖着木章,旁边是苗绣地图,中间是用钢笔写的双语说明。这哪是证书,简直是件艺术品。

"太行了。

"他笑着说,

"比那些机器印的高级多了。

"

第二天发货时,龙安心特意在箱子里多放了两瓶猕猴桃酱——用葛藤法保鲜的。没想到这个无心之举,后来为他们打开了国际市场。美国客户收到货后,对那种

"带有神秘草本香气

"的果酱赞不绝口,专门发邮件询问配方。

"这是祖传的。

"龙安心回复道,

"就像我们的古歌一样,只能口授,不能外传。

"

其实他撒了个小谎——葛藤汁的配方阿公早就公开了。但龙安心隐约觉得,有些知识应该保持它的神秘性,就像务婆的歌里那些只有苗语才能表达的微妙意境。

月底结账时,合作社的利润首次突破五万元。龙安心特意买了只土鸡送到务婆家,老人却指着电视机说:

"我要那个。

"

屏幕上正在重播《非遗记忆》,镜头扫过务婆唱歌时,老人浑浊的眼里闪着奇异的光彩。

"想再看一遍?

"龙安心拿起遥控器。

务婆摇头:

"我要这个...

"她指着电视机角落的logo,

"把它绣在衣领上。

"

龙安心愣了片刻,突然明白过来——老人要的不是节目,而是

"被记录

"的象征。他找来吴晓梅,两人花了一下午时间,把电视台的logo转化成苗绣风格的纹样,绣在务婆的衣领内侧——就像吴晓梅给他衬衫上绣的星辰纹一样隐蔽。

"好看。

"务婆对着镜子左看右看,

"汉人的机器记我,我也记它。

"

当晚,龙安心在整理订单时,发现笔记本里夹着张纸条。上面是吴晓梅工整的字迹:

"十二座山已找到七座,剩下五座可能在雷公山保护区深处。阿公说,月亮最圆的时候,带我们去找。

"

窗外,一轮满月悬在枫香树梢。新建的基站天线在月光下闪着冷光,像一根伸向星空的手指。龙安心忽然想起务婆唱的一句古歌:

"月亮是祖先的镜子,照见过去,也照见未来。

"

他合上笔记本,决定明天一早就去申请进山的许可。那些藏在深山中的野果,那些即将被遗忘的味道,或许正是凯寨最珍贵的文化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