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归山

省政府的红头文件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庄重。龙安心用手指轻轻抚过那个鲜红的印章,墨香还未散尽。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寨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几个大字在纸面上微微凸起,像是有了生命。

"真批下来了?

"小李凑过来,手里的豆浆差点洒在文件上。

龙安心点点头,将文件小心地装进早就准备好的镜框。镜框是杨公用银丝特制的,边缘缠绕着紫米穗和蝴蝶的纹样——既传统又现代,就像文件里那些拗口的政策术语与苗族古歌的奇妙结合。

"快看群!

"小李突然叫道,手机屏幕上合作社微信群已经炸开了锅。村民们转发的新闻链接刷了屏——省电视台早间新闻正在报道凯寨被列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消息,画面里闪过试验田、鼓楼和务婆唱古歌的镜头。

龙安心拨通吴晓梅的电话,铃声响了很久才被接起。背景音嘈杂,夹杂着苗语的欢呼和孩子的笑声。

"你在哪?

"他不得不提高音量。

"鼓楼!

"吴晓梅的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全寨人都来了!阿公说要按古规举行'谢山神'仪式!

"

挂掉电话,龙安心望向窗外。村子的方向隐约传来芦笙的声响,那是只有在重大节庆才会奏响的古调。他摸了摸胸口的银蝴蝶胸针——杨公复刻的那枚,翅膀上的纹路在晨光中闪闪发亮。

合作社门口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见到龙安心出来,人群自动让开一条路。几个曾经退出合作社的年轻人站在最前面,表情既期待又忐忑。

"龙总...

"领头的阿勇搓着手,

"我们...我们想重新入股。

"

龙安心记得这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半年前第一个提出退股去买挖掘机,还带头嘲笑活路头仪式是

"老迷信

"。

"想清楚了?

"龙安心直视他的眼睛,

"保护区有很多限制,不能随意开发,不能...

"

"我们懂了!

"阿勇急切地打断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

"这是我家传的《酒歌》手抄本,我阿奶说...说应该交给合作社。

"

龙安心接过布包。褪色的蓝布里包着一本线装册子,纸页已经泛黄,但上面的苗文依然清晰可辨。这不是普通的歌本,而是珍贵的家族传承——阿勇的祖母是寨子里有名的歌师,八十多岁还能唱全本《开天辟地歌》。

"入股会要下午开。

"龙安心将歌本小心地收好,

"先一起去鼓楼吧。

"

通往鼓楼的小路两旁插满了彩旗,不是工厂生产的塑料旗,而是村民自制的土布旗——用植物染料染成五色,上面绣着星辰、蝴蝶和紫米穗的图案。龙安心认出了吴晓梅的手笔,那些简洁有力的线条像是会呼吸一般。

鼓楼前的空地上人头攒动。除了凯寨本村人,还有不少周边村寨的代表,甚至有几个穿着时髦的游客举着手机直播。中央的火塘烧得正旺,却不是平常的柴火,而是一种特殊的香木——龙安心闻出来了,是雷公山特有的崖柏,只在祭祀时使用。

务婆今天罕见地戴上了全套银饰,坐在火塘正上方的藤椅上,像一位古老的女王。吴家叔公正在用苗语宣布什么,苍老的声音在芦笙伴奏下显得格外庄严。龙安心虽然听不懂全部内容,但捕捉到了几个关键词:

"保护

"、

"传承

"、

"子孙

"。

"龙总来了!

"有人喊了一嗓子。人群自动分开,所有目光都聚焦过来。龙安心感到一阵不自在,直到看见吴晓梅站在务婆身边,对他轻轻点头。

"过来。

"务婆用生硬的汉语招呼他,然后对全寨人说了段苗语。吴晓梅同步翻译:

"她说,汉人小子为苗寨保住了根,今天要给合作社赐个苗名。

"

全场安静下来。龙安心走到火塘前,闻到了崖柏燃烧的清香,混合着务婆身上那股淡淡的草药味。老人从怀里掏出一块绣片——正是她嫁衣上剪下来的那角,上面绣着精致的蝴蝶纹样。

务婆将绣片在火塘上绕了三圈,然后用苗语缓缓说出三个音节:

"阿耶玳。

"

"阿耶玳。

"吴晓梅轻声解释,

"意思是'我们的根'。

"

龙安心重复着这个发音,感觉舌尖触碰上颚的方式很特别,像是某种古老的密码。务婆满意地点点头,将绣片系在了他的衬衫纽扣上——正好盖住那枚银蝴蝶胸针。

"现在,

"老人突然提高音量,用的是夹杂汉语的苗话,

"汉人也是苗人,苗人也是汉人。土地记得,蝴蝶妈妈看着。

"

掌声和欢呼声中,龙安心注意到几个寨老交换着眼色。他知道,这个看似简单的命名仪式,实则是务婆用她的权威为他——一个外来者——正名。从此以后,

"阿耶玳

"三个字将不仅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可。

仪式结束后,合作社办公室挤满了人。不仅原先退股的村民回来了,还有不少新申请入股的。会计小张手忙脚乱地核对名单,小李则负责解释新修订的合作社章程——根据保护区规定,所有商业开发必须遵循文化保护优先原则。

"意思是,

"龙安心对一位担忧收入减少的老人解释,

"我们种的紫米不能为了增产乱用化肥,银饰不能为了省工用机器压花...但价格可以提高,因为这是'文化产品'了。

"

老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听到

"价格提高

"时眼睛一亮。龙安心知道,要让所有人真正理解保护的意义,还需要时间。好在,时间现在站在他们这边了——省里的文件白纸黑字写着:保护期三十年。

下午四点,龙安心终于抽空查看手机。十几条未读信息中,一条银行通知引起了他的注意:

"深圳文博会尾款到账,金额:47,283.60元。

"

这个数字像一道闪电击中了他。七年前那个暴雨夜,他被王大勇拖欠的工资,正是这个数,分毫不差。龙安心翻出旧手机,在尘封的相册里找到了那张照片——工地宿舍墙上用粉笔写的账目:

"王大勇欠龙安心工资总计肆万柒仟贰佰捌拾叁元六角整。

"

命运有时就像杨公打的银饰,看似随意的锤痕,最终会连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发什么呆?

"吴晓梅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今天穿着靛青色的改良苗装,耳垂上的银蝴蝶随着动作轻轻摇晃。

龙安心给她看银行短信:

"还记得我跟你说过被拖欠的工钱吗?

"

吴晓梅看了看数字,又看了看他,突然笑了:

"蝴蝶妈妈还债了。

"

"什么?

"

"苗族古话。

"她轻轻触碰胸前的银蝴蝶,

"欠下的,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回来。

"

龙安心想说些什么,手机却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金教授。

"重大发现!

"老教授的声音激动得发颤,

"我们对洞壁取样的检测结果出来了!那些'银矿脉'根本不是普通银矿,而是一种特殊的硒银共生矿!

"

龙安心打开免提,让吴晓梅也能听见:

"这解释了什么?

"

"解释了一切!

"金教授几乎是在喊,

"紫米的硒不是来自土壤,而是来自矿脉渗透水!《百苗图》上画的引水系统——那是苗族先民设计的生态过滤装置!银离子杀菌,硒元素富集...老天,这是失传的生态农业技术!

"

挂掉电话,龙安心和吴晓梅面面相觑。洞壁上的壁画、务婆的古歌、父亲留下的承包证...一切碎片突然拼合成完整的图景。苗族先民不是偶然发现紫米的特性,而是通过精密的生态设计创造了这种作物!

"周董事长不会罢休的。

"吴晓梅突然说,

"他想要的不只是土地...

"

龙安心点点头。黔丰集团对紫米的执着,对古矿洞的探查,突然都有了新的解释——他们看中的不是农产品本身,而是背后可能存在的生物技术价值。

"得保护好那个洞。

"龙安心站起身,

"我马上去县里申请文物保护。

"

"等等。

"吴晓梅拉住他,

"先看看这个。

"

她从随身的绣花布袋里掏出一本破旧的笔记本。龙安心认出来,这是吴父记账用的,封面上还沾着泥点。

"阿爸让我给你的。

"吴晓梅翻开其中一页,上面是歪歪扭扭的汉字记录:

"1989年7月,带省地质队看洞,得补助120元。

"

认那些模糊的墨迹:

"王...李...周...这是?

"

"当年进洞的地质队员。

"吴晓梅的声音低了下来,

"划掉的是已经去世的。最后两个还活着——周建国,现任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志明,黔丰集团首席地质顾问。

"

龙安心的手微微发抖。三十年前的科考队,如今一个成了主管官员,一个当了企业顾问...而他们当年发现的矿洞秘密,很可能就是现在这场争夺的核心。

"阿爸说,

"吴晓梅继续道,

"那支科考队取了样,但报告结论是'无开采价值'。后来公社把洞封了,立了禁入碑。

"

"因为他们没发现硒的价值...

"龙安心恍然大悟,

"九十年代谁在乎微量元素?但现在...

"

现在不一样了。富硒农产品市场价值连城,相关生物技术更是潜力无限。龙安心突然明白为什么周董事长会亲自来凯寨——那不只是商业考察,更是一次寻宝之旅。

"我去找周建国。

"龙安心下定决心,

"既然他当年参与过勘探,应该...

"

"没用。

"吴晓梅摇头,

"阿公说,那人早就'变汉了'——当了官就再不说苗话,家里老人去世都不回寨子。

"

办公室门被推开,小李风风火火地冲进来:

"龙总!快看新闻!

"

电脑屏幕上正在播放省台的紧急插播:黔丰集团发布声明,称在雷公山地区发现

"极具价值的稀有矿藏

",已向省自然资源厅提交勘探申请。画面切换到周董事长接受采访,那张方方正正的国字脸上带着志在必得的微笑:

"...兼顾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他动作真快。

"龙安心冷笑。洞壁取样才几天,勘探申请就准备好了,显然是早有预谋。

"怎么办?

"小李急得直抓头发,

"保护区刚批下来,他们就要挖矿?

"

龙安心沉思片刻,突然有了主意:

"金教授说那矿洞有什么价值?

"

"生态农业技术啊!

"

"不,官方说法。

"龙安心强调,

"能申请文物保护的那种价值。

"

小李恍然大悟:

"苗族古代科技遗址!

"

"没错。

"龙安心已经拨通了金教授的电话,

"我们需要一份紧急评估报告,证明那个矿洞是苗族生态智慧的物质载体...对,比紫米本身更重要的那种...

"

挂掉电话,龙安心转向吴晓梅:

"我们去看看务婆。如果那个洞真像《百苗图》记载的那么重要,她一定知道更多。

"

暮色中的务婆家安静得出奇。老人独自坐在火塘边,手里捧着那本从国图拍回来的《百苗图》照片,银发在火光中泛着柔和的光。见他们进来,务婆只是抬了抬眼皮,又继续研究那些模糊的图像。

"阿婆,

"吴晓梅用苗语轻声问,

"关于那个洞...

"

"银洞。

"务婆突然用汉语打断她,

"汉人叫矿,苗人叫洞。不一样。

"

龙安心蹲下身,平视老人的眼睛:

"有什么不一样?

"

务婆放下照片,从火塘边拿起一根细长的银针——杨公的作品,针尖闪着寒光。她将针尖指向照片上的某个细节:洞壁壁画中,一个祭司模样的人正在将稻穗插入石缝。

"汉人取宝,

"她慢慢说道,吴晓梅同步翻译,

"苗人养宝。银洞是子宫,稻种是婴儿。懂吗?

"

龙安心盯着那个画面。祭司手中的稻穗不是随意插的,而是精准地插入一条矿脉纹路的末端...就像是将种子播入土地,只不过这里的

"土地

"是矿脉。

"他们...在矿洞里种庄稼?

"龙安心难以置信地问。

务婆摇摇头,又点点头,最后唱起了一小段古歌。吴晓梅皱着眉头翻译:

"大意是...银是骨,稻是肉,没有骨肉分离的人,也没有骨肉分离的田...

"

龙安心突然明白了。苗族先民不是简单地在矿洞种植,而是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矿脉滋养作物,作物净化水土,人类作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既受益又维护平衡。这不是开采,而是共生。

"周董事长不会懂的。

"他轻声说。

务婆用银针拨了拨火塘,迸出几颗火星:

"汉人官更不懂。

"

这句话给了龙安心灵感。如果从现代科学角度解释,苗族先民的智慧完全可以称为

"早期生态工程

"或

"可持续矿业

"。这些概念在学术圈和环保领域很有分量,足够申请更高级别的保护。

"我们需要更多证据。

"龙安心对吴晓梅说,

"洞里的壁画、引水系统,还有...

"

务婆突然站起身,动作之敏捷完全不像九十岁的老人。她从内室抱出一个陶罐,揭开蜡封的盖子,里面是一把已经碳化的稻穗,旁边放着几块银白色的矿石。

"太爷爷藏的。

"她骄傲地说,

"汉人官来查,没找到。

"

龙安心小心地拿起一块矿石。即使在火光下,也能看出它与普通银矿的不同——表面有细密的金色纹路,像是某种古老的文字。

"这上面...

"他凑近观察。

"雷公字。

"务婆神秘地笑了,

"山神写的,凡人看不懂。

"

吴晓梅突然倒吸一口气:

"龙安心!看这个!

"她指向矿石的断裂面——那里有一组极细的纹路,恰好与务婆嫁衣上的某种纹样一模一样!

"不是字,是图。

"吴晓梅激动地说,

"苗族最古老的'根纹',象征血脉传承!

"

龙安心立刻拍照发给金教授。不到五分钟,电话就回了过来。

"老天!

"金教授的声音因激动而变调,

"那是生物矿化形成的纹路!现代实验室都很难做出这种结构!我需要更多样本...不,整个陶罐最好都送来...

"

"不行。

"务婆突然抢过电话,用苗语说了几句。吴晓梅翻译道:

"她说这些东西只能在凯寨看,离开土地就会变成死物。

"

金教授在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

"她说得对。我们明天带设备过来。

"

挂掉电话,龙安心感到一种奇特的平静。无论周董事长如何权势熏天,面对这种跨越时空的生态智慧,任何掠夺行为都将显得愚蠢而野蛮。保护不再只是法律问题,更是一种文明对话。

"阿婆,

"他轻声问,

"如果...如果我们要向政府解释银洞的重要性,该怎么说?

"

务婆将矿石放回陶罐,沉思良久,最后唱起了一段从未听过的古歌。吴晓梅的翻译断断续续:

"铁器会锈...银子会黑...只有种进土地的...永远新鲜...

"

龙安心突然懂了。苗族先民将知识

"种

"在了矿洞壁画中,就像将紫米种在雷公坡一样——不是占有,而是托管;不是掠夺,而是循环。这种智慧,或许正是现代世界最需要的解药。

离开务婆家时,夜已深了。星光下的凯寨安静祥和,鼓楼尖顶指向银河,仿佛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吴晓梅突然拉住龙安心的手,指向风雨桥的方向:

"去那里。

"

桥上凉风习习,溪水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吴晓梅站在桥中央,取下耳垂上的银蝴蝶胸针,轻轻别在龙安心左胸——那个最靠近心脏的位置。

"你知道为什么蝴蝶要别在这里吗?

"她用苗语问,声音轻得像夜风。

龙安心没有立刻回答。他想起杨公复刻这枚胸针时的叮嘱,想起务婆赐名时的眼神,想起父亲账本上那个

"代管

"二字...所有碎片在脑海中旋转,最终落成一个清晰的图案。

"因为心脏和蝴蝶都是跳动的。

"他用汉语回答,然后换成刚学会的苗语,

"阿耶玳。

"

吴晓梅的眼睛在月光下闪闪发亮。她轻轻靠过来,额头抵在龙安心的肩膀上。桥下的溪水哗哗流淌,像是一首永不停歇的古歌。

远处,合作社新挂的牌子在夜风中微微晃动。月光照在上面,汉苗双语的

"阿耶玳

"三个字熠熠生辉,如同一个刚刚开始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