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罚她半年月钱罢了
当下,他即刻起身,去面见贾母。
王熙凤听闻要去请示贾母,心中反倒安稳了几分。
她心里清楚,贾母向来疼爱自己,若是知晓此事,十有八九会为她说话。
见贾政和王夫人都已出门,她便让丫鬟搀扶着自己,也跟着往贾母院中走去。
前几日,贾宝玉挨了打,贾母为此忧心神伤,这几日脸上少了往日的欢颜,不再像往常那般在花厅里说笑逗趣,大多时候都在自己房里休息。
“老太太,老爷、太太还有二奶奶来了。”
这时,丫鬟的通禀声传来,贾母下意识皱了皱眉头。
若是只有王夫人和王熙凤二人前来,她倒不会觉得有什么。
可一听贾政也一同来了,她便明白,肯定是出了什么不好的事,顿时又觉得有些烦闷。
待三人进入房中,依次行礼请安后,贾母立即沉声问道:
“你们三个一同过来,莫不是又出什么事了?”
贾政赶忙回道:“回老太太的话,今日我那在京兆府任通判的门生,特意来告知我一件极为严重之事…”
说着,他便将有人状告王熙凤的陪房来旺放高利贷害人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琏哥儿媳妇她已承认,而且看情形,此前没少做越权擅作主张的事。”
贾母听后,脸色瞬间一沉,果不其然,贾政一来准没好事。
她将目光投向王熙凤,质问道:
“凤丫头,你当真放印子钱了?还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王熙凤赶忙低头,委屈回应:
“老祖宗明察,我不过是想着收些利钱来贴补家用,至于其他见不得人的事,我并未做过啊。”
贾母微微点头,目光在贾政夫妇身上扫了一圈,而后淡淡说道:
“既然凤丫头也是一片好心,这事也不算太大,派人去跟京兆府衙的人通融一番便是。”
贾政万万没料到,贾母竟是这般态度,脸色陡然一变:
“老太太,儿以为,此事压不得,听闻是那府丞亲自过问的案子,倘若传扬出去,对咱们贾家来说,那可是名声扫地的大事啊。”
“所以,依我看,此事必须妥善处理才好,不然后患无穷。”
“再者,琏哥儿媳妇虽说不承认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但她肯定不是头一回做这种事了,我觉得,还是彻查一番为宜。”
而对贾母而言,王熙凤是她推出来制衡王夫人的人,自然不能轻易倒台。
况且,在贾母眼中,这件事说大也不大,无非就是多花些银子打点一下便能了事,又能有什么后患呢?
见她轻轻摆手:“没你说得那么严重,我相信凤丫头不会骗我,她说没做过见不得人的事,那就肯定没有。”
“你呀,就是书读得太多,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凤丫头一心为了咱们这个家,这才想出放印子钱的法子。”
“有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是公中银子充裕,我想她也不至于出此下策。”贾政听得暗自咋舌,贾母这几句轻描淡写的话,就把王熙凤的罪责降到了最低,仿佛成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在让他难以理解。
倒是王夫人很清楚自己这位婆婆的心思,心中颇为不齿,表面上却帮着贾政说道:
“老太太所言极是,只是,凤丫头到底是越权擅自插手外务,放印子钱虽说为了家里考虑,却也是私自挪用了公中银子,媳妇觉得,还是稍稍惩戒一番为好。”
好不容易逮着王熙凤犯错,王夫人哪肯轻易放过这个机会,另外也是想趁机逼一逼贾母。
贾母又何尝不明白王夫人心思,轻蔑地瞥了她一眼,淡然说道:
“你说的倒也在理,凤丫头确实有做得不妥的地方,这样吧,就罚她半年的月钱。”
听到如此惩罚,王夫人嘴角不由微微抽动,心想着,贾母对王熙凤未免太过袒护了。
这种程度的惩处,于王熙凤而言,简直就如同隔靴搔痒,无关痛痒,王熙凤做出这般犯忌讳的事,贾母居然就这么轻飘飘地揭过了。
“多谢老祖宗宽宏大量!”
王熙凤则是满心欢喜,脸上展露笑颜,赶忙向贾母表达感激。
贾母面露慈爱,笑着警告道:“你这猴儿,往后可一定要注意,千万别再犯了!”
王熙凤笑靥如花,俏皮说道:“老祖宗您就放一百个心吧,我哪儿还敢呀,要是再犯,您只管将我压到五指山下,让我五百年都动弹不得呐!”
此言一出,贾母顿时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哈…你呀,最会哄人开心了。”
一时间,贾母和王熙凤二人有说有笑,屋内气氛瞬间变得轻松欢乐起来。
反观贾政夫妇,两人皆是默然站立一旁,脸上似都透着几分无奈,与此刻屋中欢快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贾政本还想再进言几句,可眼见贾母和王熙凤正聊得正兴,根本没给他插话的机会,最终也只能微微叹息一声,向贾母请示告退。
贾母见他要走,倒是叮嘱道:
“去将凤丫头的事办妥,别顾忌外人说什么,这种事,其他权贵人家也不是没做过。”
贾政听了,眼中闪过一丝阴霾,显然贾母并未把他说的话放在心上,不认为此事对贾家名声会有影响。
但既然是母亲的吩咐,他这个做儿子的,也只能照办。
正打算离开,就听王熙凤说道:
“老祖宗,我已经差人拿着琏二爷的名帖去京兆府了,他们肯定不敢不听从的,想来不必老爷操心了。”
贾母一听,脸色陡然一变,沉声道:
“这事儿你办不周全,还是让你老爷去处理。”
说完,又特意叮嘱贾政务必要将此事办妥。
贾政满心无奈,只能再次应了一声,便先行退下了,王夫人倒是没走,留了下来陪着贾母说话。
贾政回到前院书房后,先是写了一封书信,又将傅试唤了来,神色凝重,说道:
“我刚向我们老太太请示过了,老太太的意思,是请京兆府将此案压下来,还劳你帮忙打点。”
说着,便让下人取来二百两银子,连同自己的名帖以及刚写好的书信,一并交到傅试手中。
难得座师有求于自己,傅试自然是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拿了银子等物,立刻赶回京兆府衙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