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面子功夫
端午节一过,半个月之后,宁东县内的夏季税收正式启动。搜索: 玩家书域 本文免费阅读
之前不少人在观望,尤其是林罗两家一起去看龙舟赛,朱大人这种己经是杨家女婿的官员,都在等林如海节后会表什么态度。
不想林如海却没有要过问夏季税收的意思,最后是户房司姚大人出面,毕竟他是管钱粮的,不想林如海却笑着说:“林某初来乍到,对于宁东县的情况,只有以往的卷宗,还是先不着急,你们都是经管多年的老手,定的税收必定是照冬季与春季的情况来的,这一季的税收暂且不动,至于秋季的税收嘛,时间还早,禾苗还没到抽穗的时间,过两月,看地里长势,天气情况,再找大家来商议,也不迟。”
林如海对于县衙门的上值,也没有改变,仍延续了前任县令大人时的规定,上午若是办完事,官吏们大可以散值,不用拘在官衙里,该下乡了解情况的,该抓捕罪犯的,做实事要紧。
他自己也没有在衙门里长坐班的意思,每日上衙后召集各房各司的大人来,例行问一句,无事可报便散会,然后随机点一二人,请对方陪自己下到乡里村里去看夏收的情况。
被点的官员大半都嫌辛苦,可面上还得乐呵呵地表示愿意,宋主簿与罗翰这个县丞,便轮流代他值守。
大半个月后,各个村镇的小麦基本收割完成,林如海人则黑了不少。比起初来时风流倜傥的书生样,多了几分坚毅。
当他拿出一个本子,召集大家开会时,先是自我打趣了几句,话锋一转,提到小麦的收成:“今年的小麦收成比往年记录在册的高出了两成,看来本官运气很好,大家辛苦了。”
朱大人这种属于杨家一系的官员这时才反应过来,察觉到不对,可他们都是分批分次跟着下乡实际勘查夏收情况的,林如海说比往年增收两成,是核实来的数据,他们也无法反驳。
一时之间,朱大人等一系杨家系的官吏不免心里几分惶恐,提心吊胆,只等着林如海什么时候发作,不想等来等去,六月过完了一半,要开始征夏税,林如海也没有说什么。
朱大人等松了一口气,同时也认定林如海也只是颗软柿子,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税收肯定是重中之重,林如海明明赶上了夏收,摸清楚了实情,却不对夏税发表任何意见,要么是没什么才能,要么则是不想在官场上得罪人。
探花郎无才,这不太可能,那就只能是后者了。
既然是后者,那就好办。
朱大人等杨家一系官员得出这个结论,都喜形于色,朱大人更是赶忙向杨二爷汇报了这个好消处。
杨总督的亲弟弟,杨家庶务的负责人,当初他也是举人出身,通过关系,谋了个县令,之后还做到了五品的同知,在江夏管过粮税,后来杨家要经营江南人脉与关系,索性辞了官,打着回乡奉养父亲的名义。
听朱大人汇报完情况,杨二爷脸上颇为得意:“既然是这样,你们平时多捧着那位探花郎一些。他有个国公爷做岳父,只要他不妨碍我们的事,能交好尽量交好。”
朱大人忙应下:“林探花年纪轻轻,倒是很有官场经验啊。”这是好听的说法,说的不好听,那叫官场的老油条。
杨二爷笑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他不过是来攒资历的,不外放,在京里,可没有那么容易升官。他来做三年县令,有荣国公帮忙,说不定下一回调任,就是西品的知州。”
朱大人感叹:“是啊。出身好,学问好,长的一表人才,攒攒资历,到时回京,六部必有一席之地,可真是人生赢家。”
杨二爷哈哈大笑:“你好好盯着林探花,我同家里子弟打了招呼,这几年安分些,不要闹出大事来。我们经营好江南,不比做京官更自在。”
殊不知,他们高兴的太早了。
隔天林如海就召集起县衙门的八品与九品官吏,轻描淡写发话:“这征收夏税的工作,我头一回经历,思来想去,还是下到乡镇上看看,既方便老百姓缴粮,又可以顺道检查一番乡镇上的征税工作,省得他们瞒上。”
征收夏税原本并不复杂,以往都是让老百姓送到县衙门来,由户房与税课局负责。
但林如海没对税收提出什么意见,此时却宣布,除了户房与税课局安排人下到乡镇,六房的户司也抽调,再加上他和罗翰、宋主簿,都一起下去核税。
有了前头下乡下村了解夏收的先例,此举让杨家一派的官员都觉得,又是装样子充门面的事,并不怀疑林如海会对税收做文章。因此,当他宣布这个安排后,杨家一派的官员瞧不上之余,心里很是鄙视。
相反,没拿杨家好处的官员却觉得,既然不敢动税赋,何必装这个样子呢,这可真是苦一苦大家,面子功夫都是林如海赚去了。
至于像罗翰这样,知道或猜到林如海大概计划的官员,不过二三人,倒成了中间派。
然而,不管众位官员心里如何想,私下里如何议论,下乡征税这事儿,没有人愿意出头反对,便就这么定下来。
林如海将名单一
公布,谁和谁搭档,谁和谁去哪个乡,他本人去的是最偏僻的地方,甚至不能当日返回县衙来,还真是做到了公平公正,心里再有不满的官员,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各位官员回到家中,少不得跟夫人或抱怨或讨论一番,可终归是要做这个官的,这事吧,还真是林如海想怎么安排都可以的,会来事的夫人自然会找各种理由来劝一劝,宽慰丈夫一番,也有那不会来事的,还跟着火上浇油,比如做了朱大人续弦的杨家女,回了娘家,少不得将朱大人骂林如海的话说给自己的母亲听。
朱夫人的娘家,说是杨家三房,其实和杨二爷己经是隔了房的堂兄弟,他们的父亲辈就是堂兄弟,到朱夫人这一代,己经挺远了。自打女儿嫁了朱大人,他们这一房能从长房这里得到的好处,己经排在了前五,每年岁末不仅有银子拿,还有各种官用的布匹、瓷器等好东西分。
杨三太太得了这些消息,转头就拿去给杨二太太邀功。杨二太太并不喜欢这个远房的妯娌,要是无事,通常是几句话就打发了,如今事涉林如海,不仅得耐心听上一听,还得拿几匹江宁织造送来的好料子,给杨三太太做新衣裳。
杨二爷听夫人这么说,哈哈大笑:“本来以为来了个硬茬,没想到是个做表面功夫的。回头我让毛管事跟传话朱三去,可不能抱怨,以后这位县令大人出这样的规定,他们还得大力支持才是。”
朱三就是朱大人,当面叫声侄女婿,背地里,他在杨二爷眼中,也就是个听话的工具人,只配叫朱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