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鼓励农桑,城主亲自种地
穆清宁选拔人才的考题并不是科举,而是因才聘用,问的是知行合一的题目。
读书人来应聘,问他们如何教化百姓从善知礼,如何扶弱济贫提升穷苦百姓的生活,命每人现场写一篇文章,择优录取。
武夫前来应聘,问的是如何带兵打仗,如何惩治流氓,穆清宁除了出几道军事谋略问题考核,之后让他们现场比试功夫。
如此,德行都能考核到,因才分工。
能工巧匠来应聘,则现场让他们展示手艺。
不论身份贵贱,公开选拔,公平考试,择优录取。
录取的人欢天喜地,落选的人输得心服口服。
穆清宁很快就招够了胥吏和衙役。
就连工商税务农桑也有专人司管。
穆清宁作为城主,还当场宣布广城县减免赋税一年,所有胥吏和衙役的俸禄由城主支付。
若是要修建工事和水利工程,参加劳作者也是由城主府付工钱。
逃跑商贾家的农田和庄园都收归城主府所有。
聘用无田无家产的百姓耕种这些公田和庄园,由专人记工,按他们每日劳作多少发相应粮食和工钱,既能给他们寻一条谋生之路还能防止无业流民作乱。
这三项措施一颁布,百姓更拥护穆城主了,全都跪地叩谢,山呼,“城主英明。”
第二日起,广城县恢复开市,武夫出身的衙役开始打扫街市,处理邻里纠纷。
读书人当胥吏的则为城主重新统计广城的人口和农田,办学堂,供百姓子弟低价上学。
被录用的能工巧匠则为城主府打造农具,带百姓修水利。
很快,广城百姓的生活恢复了正常,而且民风也转好。
穆清宁把广城整顿好后,并没有在这里开设新的兵器厂,而是根据这里的地理优势,鼓励农桑业。
广城的土地面积是益都城的三倍之多,不但农田多,还都是黑土地,只是水利修得不好,所以产量不高。
要想打胜仗,必须储备足够多的粮食。
穆清宁决定改良农作物品种。
她那个空间里有几袋种子,有谷种,小麦种子,玉米种子。
赠送给她空间的老人说这些种子能亩产千斤以上,在任何年代都能保证百姓饿不死。
还有标识为土豆和红薯的根茎果子可以当主粮。
穆清宁在广城选择了几片肥沃的农田,亲自播种了这些种子,作为试验田。
城主亲自下田耕种,百姓们都来围观。
穆清宁请教有经验的司农吏员,学着拿锄头刨地,播种,施肥。
一点也不嫌脏不嫌累。
百姓们对她这种接地气,躬身示范的行为由衷敬佩。
“城主,这些农活交给我们干就行。”
“城主,您身份贵重,这种脏活累活不必亲自劳作。”
穆清宁道正色道:“民以食为天,耕种的农户是值得所有人敬重的,没有他们流血流汗的辛劳付出,哪有粒粒米饭供人食用。”
这话不但鼓舞人心,还让许多农户有了自豪感,几千年来,从未有上位者夸赞过农户,稀罕呐。
他们打心底要坚决拥护这个好城主。
众人再次高呼,“城主英明。”
穆清宁继续道:“这是试验田,种的是新种子,等长出来后,发新苗给你们分种,保证你们每家的粮食都能增产数倍。”
百姓们闻言雀跃。
他们目前一亩地产粮食从未过500斤,若是能增加到一千斤,那真是不愁不够粮食吃了。
一晃,半个月过去了,东夷人重新修建的水坝再次截流。
下游三个县河床露出来,再无活水来。
穆清宁也决定与东夷人开战,争夺水源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