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重遇吴论

入夜,月色惨淡,王夫人悄无声息地摸到了宝钗的房间。

门虚掩着,她轻轻推开,一股淡淡的脂粉香扑面而来。借着微弱的月光,她看见宝钗正靠在床头,手里拿着一卷书,昏黄的灯光映照着她白皙的脸庞,显得格外宁静。

这一幕落在王夫人眼里,却成了最大的挑衅。

自己和邢夫人只能在客栈后面的地上打地铺,而宝钗却可以住在最好的房间,还能看书。

她几步上前,一把掀开被子,抓住了宝钗的胳膊。

宝钗猛地一惊,想要挣扎,却发现王夫人的力气出奇的大。

她拼命扭动身子,试图挣脱,却无济于事。

王夫人双眼通红,面容扭曲,死死扼住宝钗的咽喉,仿佛要将所有的怨恨都发泄出来。

“你这个不孝的东西!”王夫人一边掐着宝钗,一边咒骂,声音嘶哑而尖利,

“我可是你的长辈,你竟敢如此对我!

今日我就要替天行道,教训你这个不孝女!”

宝钗的脸色涨得通红,呼吸变得困难,她艰难地开口,声音沙哑:

“你……放开……”

“放开?我凭什么放开?”王夫人状若疯狂,

“你害我至此,我恨不得立刻杀了你!”

宝钗的指甲深深地嵌入王夫人的手腕,惹得她吃痛松开了几分。

趁着这短暂的喘息机会,宝钗终于得以开口:

“你的好儿子被北静王救走,只留我们两个在这里受苦。

他怎么不来救你?

不来孝顺你?

反倒来挑剔我的不是。

真是笑话!”

她一字一句,掷地有声,眼神里带着一丝嘲讽,一丝悲凉。

王夫人握着枯瘦的手,指节发白,猛地扑了上去。

然而,宝钗早有防备,身形一闪,王夫人扑了个空,重重摔在地上。

她喘着粗气,狼狈地抬头,眼里满是怨毒。

“好一个牙尖嘴利的丫头!”王夫人咬牙切齿,

“你以为仗着薛蟠那废物能护住你?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宝钗冷笑一声,捋了捋散乱的发丝,目光平静得如一潭死水:

“姨妈,凡事得看清形势。

如今我们薛家虽说不如以前光景,但总比某些人连一口饭都求不来强些吧。”

她语气平淡,话却犀利如刀。

王夫人听罢怒极,胸口剧烈起伏。

她挣扎着站起身,一步步逼近:

“你这般狂妄,难不成真以为能翻了天?我告诉你,别以为我现在落魄,我若有机会……”

“若有机会,”宝钗淡定地打断她,“姨妈打算怎样呢?

不外乎还是继续像寄生虫一样赖在别人身上,做个蛀虫罢了。

可惜的是,机会这种东西,它早已不属您了。”

王夫人的身影微微晃了晃,像是被人当胸捅了一刀。

她怔怔地盯着宝钗,眼里的怒潭渐渐转作阴沉。

“你这丧门星,果然是害人的东西。”王夫人垂下颌,声音压得低低,

“当初我没看透你,竟然还想着你配得上我们宝玉!

一进门就害得我们贾家如今下场这样,明儿我就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宝钗不怒反笑,她走近两步,看着王夫人,声音低而慢:

“您真以为是旁人害了贾府?

这才叫笑话,是你们贾家自己人多行不义之事,亲手把一切推下深渊!

如今却来怪我一个局外人,啧,贾府果真是惯得您这一身无赖性子。”

王夫人一听这话,像是被当众剥了层皮,脸色红中带白,登时怒发冲冠。

她猛地想再扑上去反击,没想到腰间的铁链猛然被拉扯,险些扯得她一个跄踉。

薛宝钗见况,说道:“

姨妈,我劝您还是安分一些。别忘了,现在我们都在一条船上。

您若是再胡来,别怪我们不讲情面。"

王夫人闻言,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

她低下头,像是一只斗败的公鸡,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

话音刚落,门外已传来官差吆喝声,伴随着一阵杂乱的脚步声。

一个身着官服的差役拖着铁链走进来,怒声呵斥:

“怎么回事?谁让你乱跑,还闯进客栈房间的?!”

王夫人脸上一阵青一阵白,盯着官差半天说不出话来。

宝钗却略一颔首,温和却不卑不亢地指着王夫人道:

“便是这位了,她偷溜进来,非但不顾身份,还想对我不利。

官老爷,该如何处置,可还得您定夺。”

那官差闻言立刻瞪起眼,语气恶狠狠:

“咱押解的人,哪来的家规体面。

既是捣乱,还得是多加上罚,来人,把她拖出去!”

王夫人两眼一瞪,拼命嚷着:“你们怎敢!我是……”

话未说完,便被押解的小厮摁住,拖出了房间。

宝钗微微挑眉,站在屋内看着王夫人被拖远的身影。

她的嘴角慢慢勾起一抹笑意,如同梅花初开,一点花瓣妖冶,却透着寒意。

她轻轻嘟囔了一句,只刚好供自己听清:“姨妈,日后这样的日子,可还多着呢。”

在漫漫流放路上,她和邢夫人终究没能熬过漫长的流放之路,先后病死在途中。

而薛宝钗,虽然也吃了不少苦头,但凭借薛蟠的照拂,以及自身坚韧的性子,竟奇迹般地抵达了岭南。

只是一到岭南,宝钗竟遇到了吴论——那个曾将她退婚的进士,如今已是博白县的县令。

这吴论原是同进士,在京城候官许久,也没有动静,

眼看着同科进士,如苏旭这样的已经升官几级,他连个缺都没有谋到,他急得不行,

于是在京城娶了一个商家女为妻,想用妻家钱财为自己谋一个官职。

又恰逢太上皇复辟,正是用人之际,前朝的很多官员都被撸了下来,就在这时候,吴论砸了几百两银子,终于谋了个县令的缺。

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悄然转动,为薛家与吴论之间的恩怨埋下了伏笔。

吴论站在县衙门前,目光阴沉地望着眼前的薛宝钗。

他怎么也没想到,当年那个被他退婚的闺秀,如今会以流放犯的身份出现在他的管辖地。

“薛小姐,”他冷笑一声,“没想到会在这里相见。”

他没有喊她贾夫人。

薛宝钗神色平静,仿佛丝毫不为所动。她微微欠身,不卑不亢道:

“吴大人,民女该称您一声县太爷了。”

这份从容让吴论心中暗恼。

当年他是看不上薛家的家世,如今对方沦为流放之人,他本该扬眉吐气才是。

可薛宝钗这副云淡风轻的模样,反倒让他觉得自己才是那个输了的人。

“呵,”吴论冷哼一声,“流放之人,也配在本官面前摆这副架子?来人,把她押下去!”

“慢着!”此薛宝钗道,

“吴大人,我乃是朝廷判的流放,又不是死罪。

你这般对待,是不是有些不合规矩?”

吴论眯起眼睛:“薛姑娘这是在教本官做事?”

“民女不敢。”薛宝钗,

“只是朝廷有明文规定,流放之人到了当地,若无过错,便可自行寻找住处安置。吴大人若是存心刁难,怕是不好向上头交代。”

空气一时凝滞。

吴论的脸色阴晴不定,显然没料到薛宝钗居然还懂得这些门道。

“既然薛姑娘这般了解律例,”吴论冷冷道,

“那本官便准了。不过…”

他意味深长地看了薛宝钗一眼,“流放之人,每月都要到县衙报到。

薛姑娘可莫要忘了这个规矩。”

薛宝钗淡淡一笑:“民女记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