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集:新作问世
《张择端与汴京新画》
第一章:新画问世
经过数月的精心绘制,张择端终于完成了那幅承载着他诸多心血与期望的新画作。当他轻轻展开画卷,看着那上面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以及全方位展现出的汴京风貌时,自己也不禁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幅画选取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汴京场景,春日里汴河边垂柳依依,桃花灼灼,那嫩绿与嫣红交织的色彩,仿佛将春日的生机都定格在了画卷之上;夏日的汴京街头,贩夫走卒们虽顶着烈日,却依旧满脸生活的烟火气,街边的茶肆撑起了凉棚,人们坐在下面喝茶消暑,画面透着一股热闹又闲适的氛围;到了秋时,金黄的银杏叶铺满了古老的街巷,远处的山峦染上了斑斓的秋色,与城内的繁华相映成趣;而冬日,白雪皑皑覆盖着屋顶与桥梁,可那桥上仍有不惧严寒出行的百姓,为这银白世界添了几分人气。
画作展出的那一日,汴京城里的百姓们早早就围聚在了展示之处,大家都翘首以盼,想要看看这位画出《清明上河图》的大画家又带来了怎样的惊喜。当画卷完全展开,人群中先是一阵寂静,随后便是此起彼伏的赞叹声。
“这画真是妙啊,瞧那细节,比《清明上河图》还耐看呢!”一位老者捋着胡须,不住地点头称赞道。
“是啊,感觉这画里把咱汴京各个时候的美都装进去了。”一位年轻的书生也附和着说。
外来的访客们更是看得如痴如醉,他们本就听闻张择端画技高超,今日亲眼目睹这新画,更是被深深折服。不少文人墨客看完画后,灵感涌动,纷纷现场挥毫题诗作词。
一位有名的诗人看着画中春日汴京盛景,提笔写道:“春风拂汴花如锦,柳岸桃溪画里寻。街巷繁华皆入卷,端公妙笔韵深深。”
还有擅长作词的雅士,望着画里的秋景,填了一阕《清平乐》:“汴京秋暮,叶落空街处。画里山河情几缕,尽是人间妙趣。 张公笔绘千秋,繁华岁月长留。此卷堪当奇宝,墨香醉了双眸。”
随着这些诗词被人们传颂开来,这幅画的文化内涵愈发深厚,而张择端也在众人的赞誉声中,在画坛的地位越发稳固,已然成为了众人敬仰的绘画大家。
第二章:慕名而来
张择端新画引起的轰动,就如同投入湖中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得各地的人纷纷慕名而来。
先是汴京城里的达官贵人们,他们派着家丁早早地来到张择端的住所,送上拜帖,邀请他去府上做客,说是想近距离欣赏那幅新画,顺便向他请教绘画之道。张择端本就是个随和之人,面对这些邀请,只要时间允许,都会欣然前往。
在一位李大人的府上,众人围坐,张择端将画展开,细细讲解着其中的精妙之处。李大人看着画,眼中满是赞叹:“张先生这画,真可谓是我大宋之瑰宝啊,每一处细节都透着深厚的功底,我府上收藏的那些画作,与先生这幅相比,都显得逊色了。”
张择端连忙谦逊地回应:“大人谬赞了,不过是在下平日里对这汴京的生活多有观察,将所见所感绘于纸上罢了。”
除了达官贵人,各地的画师们也纷纷赶来汴京。有从江南水乡而来的,那里的画师擅长绘山水花鸟,本就带着几分灵动的画风,可看到张择端的画后,也被那写实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触所吸引,想要探寻其中的奥秘;还有从北方边塞来的画师,他们笔下多是大漠孤烟、骏马秋风的豪迈之景,却也折服于张择端对汴京城市风貌如此细腻的呈现,渴望能从中学到些刻画人物、布局场景的技巧。
这些画师们围在张择端身边,请教着各种问题,从颜料的调配到人物神态的捕捉,从光影的运用到整体构图的构思,张择端都一一耐心解答,交流的氛围十分融洽。
而汴京的一些画馆、书院听闻张择端的新画如此受欢迎,也纷纷邀请他去开办讲座,讲讲自己的绘画心得。张择端觉得这是个传播绘画技艺的好机会,便欣然答应。每次讲座,都是座无虚席,那些热爱绘画的年轻人们,拿着纸笔,认真地记录着张择端说的每一句话,眼中满是对绘画艺术的向往。
第三章:嫉妒暗生
然而,树大招风,随着张择端的声名越来越响亮,也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
在汴京的画坛中,有一位叫王翰的画师,平日里自视甚高,觉得自己的画技也是出类拔萃的。以往在汴京,大家对他的画作也多有称赞,可自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这幅新画出现后,众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他的画作渐渐被冷落,这让他心中十分不满。
王翰开始在背后偷偷诋毁张择端,他对一些人说:“哼,那张择端不过是运气好罢了,画些市井俗景,哪有什么高雅的艺术价值,也就是那些没眼光的百姓和外来人瞎追捧。”
可大多数人都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毕竟张择端的画摆在那里,那精妙的技艺和深厚的内涵是有目共睹的。
见诋毁不成,王翰又心生一计。他暗中联络了几个和他一样心生嫉妒的画师,想要找机会在绘画比试上让张择端出丑。当时,汴京城里每年都会举办一场盛大的绘画比试,各路画师都会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参赛,由城中有名望的文人、达官贵人等组成评委团进行评判。
王翰等人觉得,只要在这场比试中,让张择端的画作落选,或者让自己的作品压过他一头,那就能挽回自己在画坛的“声誉”,也能让张择端尝尝被人比下去的滋味。
他们开始日夜筹备,四处寻找独特的题材,精心构思画面,还用上了一些平日里不舍得用的珍贵颜料,企图在比试中一鸣惊人。而张择端对此却浑然不知,他依旧沉浸在与众人交流绘画、分享心得的快乐之中,每日还会抽时间继续观察汴京的生活,想着如何能在日后的画作中展现出更多不一样的韵味。
第四章:比试风波
终于,汴京一年一度的绘画比试拉开了帷幕。
比试当日,现场热闹非凡,众多画师带着自己精心准备的画作前来参赛,画馆的大厅里挂满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人目不暇接。
张择端也带着自己的新画前来,他并没有把这次比试当作争名逐利的机会,只是想着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眼中的汴京,也能和其他画师相互学习交流。
评委们先是一一浏览了参赛的画作,当看到张择端的画时,不少人都眼前一亮,连连点头称赞。
可轮到王翰等人的画作展示时,他们便开始在一旁吹嘘起来。
“各位评委大人请看,我这幅画可是耗费了数月心血,描绘的是仙山楼阁之景,那云雾缭绕的意境,可不是一般人能画出来的呀。”王翰得意洋洋地介绍着自己的作品。
其他几个和他一伙的画师也纷纷附和,夸赞彼此的画作如何超凡脱俗。
然而,评委们却有着自己的评判标准,他们更看重画作所展现出的功底、内涵以及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在仔细对比和商讨之后,评委们还是觉得张择端的画更胜一筹,无论是从细节的刻画,还是整体所传达出的汴京风情,都让人回味无穷。
当宣布张择端的画作获得此次比试的魁首时,现场大多数人都鼓掌欢呼,可王翰等人的脸色却变得十分难看。
王翰忍不住站出来大声说道:“为何是他得魁首?我等的画作哪点比不上他了?这比试定有不公之处!”
现场顿时一片哗然,评委们皱起了眉头,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站出来说道:“王翰,你休得胡言乱语,此次评判乃是我们众人依据画作本身的优劣公正裁定,张择端先生的画,写实中透着生活韵味,将汴京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你若不服,可拿出真凭实据来。”
王翰被说得哑口无言,可心中的嫉妒之火却烧得更旺了,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找机会再给张择端使绊子。
第五章:师徒缘分
尽管在绘画比试上遭遇了些许风波,但张择端的生活依旧围绕着绘画有序地进行着。
随着名声越来越大,不少年轻的绘画爱好者慕名前来,想要拜张择端为师,学习绘画技艺。
一日,张择端正在家中整理画具,仆人前来通报说有一位年轻书生求见,说是对绘画痴迷已久,渴望能拜入张择端门下。
张择端便让仆人将那书生请了进来,只见那书生一身青衫,面容清秀,眼中透着对绘画的热切渴望。
“学生名叫苏然,久仰先生大名,尤其看到先生的《清明上河图》和那幅新画后,更是被深深震撼,决心要学习先生的绘画技法,还望先生能收下我这个弟子。”苏然恭敬地行了一礼,诚恳地说道。
张择端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心生欢喜,便问了他一些关于绘画基础和对绘画理解的问题,苏然都回答得头头是道,可见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好,既然你如此有心,那我便收你为徒,只望你日后能用心学画,传承这绘画技艺。”张择端笑着点头答应了。
苏然欣喜若狂,当即行了拜师礼。自此之后,苏然便每日跟在张择端身边,认真学习绘画。张择端从最基础的线条勾勒开始教起,耐心地纠正苏然的每一个动作,给他讲解如何通过线条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
在学习人物画时,张择端带着苏然去到汴京的街头巷尾,让他观察不同人的神态、动作,告诉他:“绘画之人,需用心去感受世间百态,将那生活中的真实模样融入到笔下,方能让画中的人物活起来。”
苏然谨记师父的教诲,进步飞速,没多久就能画出颇具神韵的人物画像了,张择端看着弟子的成长,感到无比欣慰。
第六章:画堂授课
随着前来拜师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张择端觉得仅凭自己一对一地教导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决定开设画堂,招收更多弟子,系统地传授绘画技艺。
画堂开设的消息一经传出,汴京城里许多热爱绘画的年轻人都踊跃报名。很快,画堂里便坐满了怀揣着绘画梦想的学子。
张择端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充满期待的面孔,心中满是责任感。他先是讲述了绘画的历史和意义,让弟子们明白这门艺术承载的文化价值。
“绘画,并非只是简单地描绘事物的模样,它更是我们记录生活、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古往今来,无数画师用他们的笔,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时代的印记,而我们也要肩负起这份责任,用画笔展现我们所处的这个精彩世界。”张择端语重心长地说道。
在具体的授课中,他将绘画技法分为不同的板块,从构图布局、色彩运用到人物、景物的具体刻画,都一一详细讲解,还亲自示范,让弟子们能更直观地学习。
课堂上,弟子们认真听讲,不时地提出问题,张择端都耐心解答。课后,弟子们便会在画堂里练习,相互交流探讨,画堂里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而苏然作为入门较早的弟子,也主动帮助其他师弟师妹们,将自己从师父那里学到的知识和心得分享出来,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随着时间的推移,弟子们的绘画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的作品开始在一些小型的画展上展出,受到了不少人的好评,这也让张择端更加坚定了要将画堂一直办下去,培养更多优秀画师的决心。
第七章:意外麻烦
可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麻烦又找上了门来。
王翰自从上次比试失败后,一直对张择端怀恨在心,他见张择端开设画堂,收了众多弟子,名声越发响亮,心中越发不平衡。
于是,他暗中勾结了一些地痞无赖,让他们去张择端的画堂捣乱。
一日,弟子们正在画堂里专心作画,突然一群地痞闯了进来,他们大吵大闹,故意打翻画具,还对弟子们出言不逊。
“哼,你们学这画画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啊,别在这儿浪费时间了,赶紧滚回家去!”一个满脸横肉的地痞叫嚷着。
弟子们吓得不知所措,苏然站了出来,大声说道:“你们休得在此撒野,这里是学习绘画的地方,容不得你们胡来!”
那地痞却一把推搡开苏然,嘲笑道:“哟,还挺有种啊,小毛孩,信不信我揍你!”
就在这时,张择端闻讯赶来,他看着眼前混乱的场景,厉声喝道:“你们是什么人,竟敢在我画堂闹事,还有没有王法了!”
那地痞头目斜睨着张择端,说道:“我们就是看不惯你在这儿装模作样地教什么画画,怎么着吧,识相的话,赶紧把这画堂关了,不然有你好看的!”
张择端自然不会被他们的威胁所吓倒,他一边让弟子们去报官,一边稳住这些地痞,防止他们再做出更过分的举动。
很快,官兵赶来,将这些地痞都抓了起来。经过审问,才知道是王翰在背后指使,张择端不禁叹了口气,没想到这人心胸如此狭隘,为了一己私欲,竟做出这般恶劣的事情。
第八章:化解恩怨
得知是王翰在背后搞鬼后,张择端并没有选择报复,而是决定找王翰当面谈谈,化解这无端的恩怨。
他带着苏然来到了王翰的住所,王翰看到张择端前来,先是一愣,随后脸上露出了些许尴尬和心虚的神色。
“王翰兄,今日前来,是想和你聊聊。我知道你一直对我有些成见,觉得我抢了你的风头,可绘画之道,本就是各有千秋,大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才是正理,又何必为了这虚名而心生嫉妒,做出那些不妥的事呢?”张择端诚恳地说道。
王翰听了张择端的话,心中有些惭愧,他低下头,沉默了片刻,才缓缓说道:“张先生,是我心胸狭隘了,见你声名远扬,我心里失衡,才做出那些糊涂事,实在是对不住你和你的弟子们。”
张择端笑着摆了摆手:“过往之事,不必再提,只要你今后能放下成见,咱们还可以一起探讨绘画,共同为这画坛的发展出份力啊。”
王翰抬起头,看着张择端那真诚的眼神,心中满是感动,他没想到张择端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还愿意与他冰释前嫌,当即表示以后定要改过自新,不再做那等小人行径。
自此之后,王翰果然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不再嫉妒张择端,还时常去张择端的画堂听课学习,与其他画师们的交流也变得融洽起来,汴京画坛的氛围也因此变得更加和谐。
而张择端的画堂在经历了这场风波后,依旧平稳地发展着,弟子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用心钻研绘画技艺,画作的水平也越来越高。
第九章:画派初现
在张择端的悉心教导下,弟子们不断成长,他们的绘画风格在传承张择端的基础上,也逐渐形成了一些共性特点。
这些弟子们都注重写实,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汴京的市井生活、自然风光等都细致入微地呈现在画作之中,并且通过画面传达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
慢慢地,人们开始注意到了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将其称为“端派”绘画。
越来越多的画师受到影响,加入到这个风格的创作中来,“端派”绘画在汴京乃至更广的地域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成为当时画坛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一些画商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专门收集“端派”绘画的作品,举办相关的画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种绘画风格。
在一次大型的画坛交流会上,众多画师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当下的绘画流派,当提到“端派”绘画时,大家都赞不绝口。
“这‘端派’绘画真是别具一格啊,它把咱们生活的点滴都变成了艺术,让人看了特别亲切,又能感受到绘画的精妙之处。”一位画师感慨地说道。
“是啊,张择端先生果然是绘画大家,培养出的弟子们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这‘端派’绘画日后定能在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另一位画师附和着说。
而张择端看着“端派”绘画逐渐被认可、传播,心中满是欣慰,他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绘画技艺能得到传承和发展,就是他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第十章:传承与展望
时光荏苒,张择端渐渐老去,但他依然心系绘画事业和弟子们的发展。
他时常把弟子们召集到身边,叮嘱他们要坚守绘画的初心,不断创新,将“端派”绘画更好地传承下去。
“你们要记住,绘画是一门活的艺术,它随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