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防空武器完成

"砰!砰!砰!砰!

八支步枪同时射击,子弹呼啸而出,准确地命中了两名犯人的后脑。

易中海和聋老太应声倒下,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黄色的土地。

检察官上前确认死亡,然后对行刑队长点点头:"执行完毕。"

公安战士们上前,将两具尸体拖入坑中,迅速覆土掩埋。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不到半小时,两座新坟就堆在那里,除了略微隆起的土堆,看不出有任何特别之处。没有墓碑,没有标记,就如同这两个人即将被历史所遗忘一样。

行刑队整队返回,卡车引擎轰鸣,驶离刑场。只留下那两座无名坟冢,在寒风中沉默不语。

消息很快传回了四合院。

居民们得知易中海和聋老太已经伏法,心情复杂而沉重。

一方面,大家为国家清除了两个危险分子而松了口气;另一方面,曾经朝夕相处的邻居竟然是敌特,这种震惊和不安久久不能平复。

傍晚,李明远回到四合院,发现院子里异常安静。

往日喧闹的邻居们都躲在各自屋里,偶尔探出头来,用敬畏的目光看他一眼,又迅速缩回去。

……

又是一个忙碌的清晨,李明远骑着坐车来到轧钢厂,远远就听到了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

推开车间大门,热浪夹杂着机油和金属的气味扑面而来。

李明远满意地看着眼前的景象——三条流水线同时运转,工人们忙碌有序,随处可见半成品的火箭炮部件,成品区则整齐地排列着刚下线的武器。

娄厂长迎了上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

"李总工,您来得正好!昨天破纪录了,单管火箭炮日产达到五门,这周能完成30门的产量目标!"

"不错不错。"李明远点点头,目光扫过车间,"多管火箭炮呢?"

"好消息!"娄厂长拉着李明远往另一个车间走去,"您设计的'107雨'生产线已经全面调试完毕,日产一组的目标已经达到,按这个速度,月产可以达到30组!"

走进专门生产"107雨"多管火箭炮的车间,十几名技术工人正在紧张地组装一套发射架。

李明远走过去,仔细检查了一下焊接质量和组装精度。

"角度偏了0.3度。"李明远皱了皱眉,指着一个焊点说道

车间主任赶紧凑上来看,然后脸色一变:"您说得对!师傅们,赶紧调整!"

工人们连忙拿出专用工具,开始调整角度。李明远点点头,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正是他一直强调的。

"对了,军工部那边怎么说?"李明远问道。

娄厂长压低声音:"杨部长亲自来电话了,说火箭炮的表现超出预期,前线反馈极好!他已经下令把咱们的生产技术推广到京郊其他几个工厂,扩大生产规模。"

"他们派了多少技术人员过来学习?"

"整整两个班,四十多人,现在住在厂里的招待所,从早到晚盯着咱们的生产线学习呢。"娄厂长笑着说,"看他们那认真劲儿,跟上学时抄作业似的。"

李明远满意地笑了:"多教教他们,尽快把技术推广出去。前线需要武器,越多越好。"

……

轧钢厂的车间内,气氛紧张得像是绷紧的弓弦。

李明远带着几位核心技术人员,正在对第一批防空武器样品进行最后的调试。

车间里安静得出奇,只有金属碰撞和扳手旋转的声音。

"弹道计算器再调整零点三度,"李明远弯腰检查着14.5高射机枪的瞄准系统,"这玩意儿打飞机,容不得半点马虎。"

技术主管老刘擦了擦额头的汗,小心翼翼地转动校准旋钮:

"李总工,按照您的设计,这东西已经调到极限精度了,比咱们原来的普通机枪精确十倍不止。"

李明远直起腰,看了看手表:"三天,咱们只用了三天,就把三种全新的防空武器从图纸变成了实物。"

他嘴角微微上扬,"这速度,恐怕得吓死那帮专家们。"

车间门口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李明远抬头望去,只见一群军方专家在娄厂长的带领下走进了车间。

"来得正好,"李明远低声对身边的技术员说,"把所有样品都准备好,今天就让他们大开眼界。"

杨部长带着一群军工专家快步走进车间,目光直接锁定在中央展台上的武器上。

"李总工,"杨部长急切地问道,"听说防空武器已经做出来了?"

李明远不慌不忙地点点头:"是的,三种不同型号的防空武器样品都已完成,可以进行测试了。"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挤到最前排,目光紧盯着展台上的武器,眉头紧锁:"这么快?"

他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怀疑,"防空武器是最精密的武器系统之一,没有几年的研发,根本不可能……"

他的声音突然戛然而止,因为他看清了展台上的三种武器——改装的14.5毫米高射机枪、35毫米高射炮和最引人注目的"天罗"防空火箭发射系统。

"这……这不可能!"老专家声音颤抖,手指也在发抖,"这些都是成品?不是模型?"

另一位中年专家推了推眼镜,走上前仔细检查着高射机枪的结构:"光学瞄准系统、弹道计算器、双管设计……"他的嘴唇开始发抖,"这些都是我们研究院讨论了三年都没有定型的技术!"

李明远平静地站在一旁,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仿佛这一切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眼看着专家们七嘴八舌地围着武器研究,李明远轻轻咳嗽了一声:"各位,与其在这里讨论,不如去射击场亲眼见证这些武器的威力。纸上谈兵终究不如实战检验。"

杨部长立即拍板:"对,立刻去射击场!"

……

半小时后,远郊射击场上,一行人严阵以待。

杨部长带领一众军工专家抵达远郊射击场时,天色微阴,远处山峦若隐若现,为这场特殊的展示增添几分神秘氛围。

射击场中央,三种完全不同的武器系统被整齐排列,在初升朝阳的照射下闪烁着金属的冷光。

专家们迫不及待地围拢过来,眼中满是期待与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