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小章

吴明点头:“是,是,多谢大人提醒。”

领头之人挥了挥手,叫人将抬来的东西放下后道:“时辰不早了,小的该回去复命了。”

“大人慢走。”吴明赶紧从怀里掏出一个荷包塞进这人手中道:“大人们一路辛苦,这点银子,就当是给大人们吃茶了,还请不要嫌弃。”

这人掂了掂荷包,心中满意,带着队伍走了。

红彤彤的一群人走远了,吴明却站在门口发了好一阵呆,直到妻子卫氏出来,吩咐人将东西抬了进去后,又将吴明拉回了院子问: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吴明也是一头雾水:“我也不知道啊,这圣旨上说,我捐了五万两银用作朝廷修路,皇上感念,所以赏赐我,可我从来没有给朝廷捐过银子啊,也就上回,那个艾公子说家境困难,所以来求助。。。”

他嘶了一声,这才反应过来:“那位艾公子,他说是我恩人的儿子,木牌也是真的,所以我才拿了五万两出来以求助恩人一臂之力,难道,他是皇家之人?”

说到这五万两,原本卫氏还有些生气,这五万两可是他们家全部的家底,这人倒好,说什么恩人的儿子上门求助,连商量都不曾同她商量,转手就把家底全都捧了出去,故而这些天卫氏一直没让吴明进屋。

结果没想到,这五万两捧出去,竟然得了皇上的圣旨和赏赐。

她小心翼翼地接过圣旨道:“你也别在这里胡乱猜了,左右这好处都落到咱们家了,当务之急,是开祠堂,将这圣旨供奉在祖先牌位面前,也叫老祖宗们跟着高兴高兴。

还有这匾额。。。”

她围着匾额转了一圈又一圈,那眼神就像是看自己孩子一般,嘴上不住地夸道:“原来这就是皇上御笔啊,果然非同凡响,当家的,你说这匾额,咱们挂哪儿好?要不挂门口?不行,风吹日晒的,要是坏了怎么办?那挂屋里?可屋里旁人又看不见。。。。”

她嘀嘀咕咕的,却没注意到门口得敲门声,吴明倒是听见了,示意人去开门,就见永兴村所有吴家长辈全都过来了,就连年过八十,白发苍苍,走路都打颤的太爷,都拄着拐杖走的飞快。

“快,叫太爷看一眼皇上亲赐的匾额!”

老太爷平时眼瞎耳聋的,说话也不利索,这会子倒像个毛头小子般急躁,看着腿脚都有劲儿了,他也没等吴明作答,匾额那么大,他一眼就看到了,直接就走了过去。

“忠义之家。。。忠义之家。。。。”

他翻来覆去念叨了好几遍,激动道:“这匾额,赶紧送去祠堂,叫祖宗们跟着高兴高兴,实乃祖坟冒青烟之事,有生之年,老朽能见到皇上御笔,也算不枉此生,不枉此生了!”

“太爷,还有圣旨呢。”

卫氏提醒道。

“对,对!”老太爷见卫氏手里捧着的明黄色圣旨,当即就要跪下来,然而他年纪大了,一举一动都颤颤巍巍的,腿还没弯呢,就被吴家族长一把拉起来。

就听族长道:“叔先别急,咱们先把圣旨和匾额安稳放到祠堂里去,到时再跪也不迟不是?”

“是,你说的对。”老太爷笑的露出一口没了牙的牙床,又道:“去,叫吴家所有的小子们都到祠堂去,今儿这样的大好事可不多见。”

“诶。”族长应了下来。

第371章

野炊

永兴村如何热闹暂且不提,这边,安然和胤禛一早带着人出了圆明园,虽是打算出来寻找厂址,但两人并未着急,随意指了个方向,马车便慢慢悠悠地行驶在新铺好的水泥路上。

安然将马车的帘子掀开,探着头往地上看,灰色的路面十分平滑,马车行驶中不曾有任何颠簸,路上有行人背着背篓神色匆匆的在赶路,看方向,想来是要进城。

“这路真稳。”

胤禛虽没往外看,但也在默默感受着,又道:“我按照你之前说的,派人暗查城中各家店铺的经营状况,果然自从修好路之后,京城里的铺子收益翻了一倍。

这路平整,下雨天也不泥泞,村人将自己村里的东西用板车拉着进城,虽是人力拉的,但比在坑洼不平的泥土地上可省时省力多了,故而他们也不再嫌弃路途艰难,愿意将东西运到京城贩卖,卖完东西之后,就去其他铺子里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一来二去,不管是村人自己的荷包,还是京城中商人铺子的银库,都增重可不少,然儿,这是不是就是你说的,经济流通?”

安然笑道:“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她毕竟不是真的研究经济学,只是逮着记忆力能记住的,按照好激烈的随意编了个词而已,不过大致就是这么回事儿。

胤禛沉吟道:“士农工商,商税虽不是大清税收的大头,但商税比例收取很高,这数据若是拿到朝堂之上,给那些原本反对修路的官员看了,许是争议便能少一些。”

自他上位这两年,所推行的政策,别看都顺利推下去了,可其中的阻拦,争议也是不少

,尤其是一些腐儒,天天嚷着什么,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想要以此来压他。

可他如今军权在握,兄弟中,老八被他强行压了下去,老九老十和他的关系还可以,并没有一昧地支持老八势力扩增,所以他并不像上辈子那般匆忙继位,老八老九老十却仍然在朝堂上实力雄厚,以至于差点让他的皇位都坐不稳。

所以就算有人跳脚,他也从不在乎,孝不孝顺先帝,对不对得起先帝,都不能阻拦他要改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