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你终于来见我了

只听那个声音说到:“你终于来见我了,来见我了,见我了,我了,了。”为啥说是“那个声音”说呢,因为我又切实的感受了一波,啥叫只闻其声,不见其张口的感觉,那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就俩字牛(星号)。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呢,我的手上突然出现了一本绿皮书,封面上有些看不太清的灰色图案,图案右上方是紫色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字样。还没等我把“经”字看完呢,就眼睁睁看着这本书在我的手上瞬间虚化掉了,随之一个金灿灿的“济”字出现在了我的右手心上。

等我疑惑的抬起头,想要再看清那位老者,和他说说话时,才发现不知何时,那位老者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蒲团。只是蒲团的旁边多了一个立在地上的白色的旗子,旗子上有字,但离得有点远,我怎么都看不清。我就想走过去,看看到底写的什么字。我刚抬起脚准备往前走,突然就踩空了,吓了一大跳,瞬间就惊醒了,一看手机,果然还是凌晨四点三十三。

梦做的太过清晰和真实了,于是我一个“覆去”就彻底清醒,并且再也睡不着了。我就在想,那位老者到底是哪位上神,仙风道骨的,穿着打扮神态皆感觉应该是位道家上神,为何却又给了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佛家经呢?那个金灿灿的“济”字又是什么意思呢?那个白色的旗子又是什么意思呢?旗子上到底写的什么字啊?

第一个疑问,我到现在也没找到准确答案,只是在我读了《金刚经》后,不再纠结了。不纠结,他是佛还是道,是人还是仙或者神,我也都不想知道了。

读过《金刚经》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是一本“破执”的经书,就像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老爷子说的,“佛本无相”。其实,不止佛无相,世间一切皆无相,所有相,不过都来自于你的念,你是什么念,世间一切就是什么相。

所以《金刚经》中有四句偈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不过,我现在倒是,也不想见如来了,因为我觉得世间一切,不管是卵生还是胎生或者湿生,化生,有想或非有想,包含所有尘埃,所有善恶,包括你我,皆是如来,皆是如来的一念罢了。其实,我每天都在见到如来,所以我便不想见了。

其实,我最讨厌跟人讲大道理了,郭德纲说过:“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我觉得说的特别有道理。主要是,讲了也没人听,只能让他自己经历。哎,算了,也不能这么说,也不能以偏概全吧,也有人愿意听的(这里加一个捂脸表情),打脸来的就是这么快。这也恰恰证明,我真的是一个拥有传统血脉的中国人,啥话都不能说尽,因为自古以来所有的成语,谚语,大道理,都能找到“反义词”(加三个无奈笑哭的表情)。

为了不以偏概全,我还是写写《金刚经》里的四句偈言吧,毕竟《金刚经》中,最后一品也就是第三十二品中有讲:“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这几句经文的意思很好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有人,哪怕只是受持读诵,随心为人(我觉得也包括或非人)演说《金刚经》中的四句偈言,其福德胜过拿无数世界七宝去布施的人。其实,不止第三十二品中有提到,其他品也有讲,而且是重复讲,总体来说就是哪怕只是诵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四句偈言,其福德胜于一切。

“七宝”也是佛家七宝某百科中说是: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主要是也无从考证,我就不多言了,这里的意思我觉得应该是指所有珍宝。

所谓“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

好吧,我承认上述这段话是我从某百科上复制粘贴的。我吧,没啥文化底蕴,还老想装把大的,主要是我连一门乐器都没学会。

我觉得吧,至少我现在还发不了这所谓的“利益一切众生的纯粹之心”,我只是因为“其福胜比”这四个字,感觉在这个日记式的小说里顺便,把这“四句偈言”写出来,就相当于是白捡来的福德,不要白不要,不是吗?

我只是这么一个入世且世俗的执笔人而已。

何况,这最后一品不是还说了吗:“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