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无量之功
宋仁宗赵祯之所以谓之以“仁”,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而他对天下子民和官员的仁德和宽厚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对丁谓这样的人他尚且能够无条件地予以宽宥,那这世间又还有什么人和什么事是他所不能包容和体谅的呢?
天圣四年四月,继不久前恩赏了后晋皇族石氏的后人之后,赵祯再又给后唐庄宗李存勖的曾孙李佑加了官,李佑由安德军节度推官改官为西京留守推官。当然,此事的缘由是因为李佑主动向朝廷上疏请求回洛阳任职以方便他祭扫祖陵。
五月,赵祯又把他的仁爱撒播给了一群极为特殊的人——死囚。
要说这件事我们就首先得提到另一个人,而且是一个牛人——燕肃。此人在宋史里毫无名气,但他却改变了宋朝在此之后的死刑制度,更是让无数已经行将走到奈何桥边的人对他感激涕零。
燕肃(公元961年——公元1040年),字穆之,青州益都人,后随其父举家搬迁至曹州(今山东菏泽)。此人直到四十岁才考中进士,但这不碍事,毕竟他差一点就活了整整八十岁。燕肃先后在陕西、蜀川、河南、安徽、浙江、岭南等多地为官且多是掌理当地的司法和刑狱工作,后擢升至龙图阁直学士并以礼部侍郎致仕。
比起为官的政绩,燕肃在音律(乐器)、文学、艺术、书画和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成就更为人所乐道。他博学多长,尤其擅长诗词绘画,至今仍存有他的画作《秦岫渔歌》《江山雪霁》《夏溪图》《春山图》《冬晴钓艇图》等将近四十幅作品,其中他的《春山图》和《寒林岩雪图》现均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我们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燕肃在自然科学和器械制造上面的建树,此人仅凭历史残存下来的零散资料就成功地造出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前者是我国古代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制造出来的一种用来测定行进方向的仪器,简单来说就是无论车身怎么运转,这个装置上面的那个小人的手指总是指向的南方。因此,这个东西也叫司南车,但到了宋朝时它的制造方法早已失传。至于记里鼓车,它则是一台用来记录车辆行程的仪器。在这个仪器上面有两个负责敲鼓(铃)的小木人,车辆每行一里,仪器下面的这个小木人就敲鼓一下,车辆每行十里,仪器上面的这个小木人就敲鼓(铃)一次,而它的制作工艺在宋朝时也是早已失传。
燕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只是凭借一些流传下来零星的碎片信息便成功地将这两种仪器成功地给复原了出来。不过,相比这两个玩意儿,他造出来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计时器——宋朝版的莲花漏才是最让他此生引以为傲的作品。
宋代的计时器仍然是承用唐代的浮箭漏刻计时器,但这个东西有个明显的缺点,它的误差很大,根本谈不上准确,更无法言及精确。在浮箭漏的基础上,燕肃经过长期钻研设计出了莲花漏这种新的计时工具。莲花漏一经问世就博得众人的一致好评,宋仁宗在公元1036年更是颁布诏令让全国通用此物,我们在后面将会着重提到的那位大佬——主持过北宋对西夏战事且让范仲淹和韩琦这两位北宋名臣都给他打过下手当过小弟的夏竦曾对此物高度评价道:秒忽无差。北宋第一文豪苏东坡后来也是对其称赞不已,对其直挑大拇指。
这还没完,燕肃还有一项在当时堪称伟大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他凭借自己十余年的观察,最后对海潮和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给出了一个在当时最为科学的解释,那就是日月的引力所致。当时的人们对于这种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对其给出了神鬼之说,但燕肃在自己所着的《海潮论》里明确指出:“日者众阳之母,阴生于阳,故潮附之于日也;月者,太阳之精,水者阴,故潮依之于月也。是故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故其盈于朔望,虚于上下弦。”
以上种种连后来的英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也对其大为赞誉,他称燕肃为中国的达芬奇。至于我个人,我认为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仅次于北宋的另一位堪称绝世天才的知识复合型人才——沈括,但恕我直言,沈括在个人综合才华上面不但是前无古人更是后人所无可超越的。
好了,我们已经扯得很远了,现在回归正题。公元1026年5月,此时负责主理全国刑狱的燕肃向宋仁宗上疏请求将全国死刑犯的死刑复核权全部收归中央政府。
他在奏表里说道:“唐太宗时期,凡是京师的死刑犯都需五次复核方能处决,全国其他地方则是需要经过三次复核才能处决,正因如此才让很多人免于死刑。贞观四年断死罪29件,开元二十五年也才58件,但我朝单是在去年就断了2436件死罪。京师的死刑案件虽然需要通过复核才能最终决断,但全国其他地方却有很多有待商榷的死刑案犯因为没能由朝廷实行最终的复核制度而被处死,州府一级的官员在断决死刑案之后往往在上报朝廷时有意把案情加以增饰以定为铁案,如此一来天下冤死之人颇多。所以,臣恳请陛下能够将全国所有的死刑案件都由中央复核一次方可决断,如此方可彰显陛下和朝廷对天下苍生的钦恤之意。”
这里我们就来说一下宋朝的死刑制度。
赵匡胤登基称帝之后,全国的死刑核准权虽然在名义和形式上被收归了中央,但这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形式而已,地方政府在上报案情和处理意见后,朝廷这边基本上就是打个勾了事,由朝廷出面对案件进行严格复核这个程序几乎就是形同虚设。燕肃的意见就是朝廷要对全国的死刑案件都进行复核,而不是仅仅只负责阅览和打勾。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北宋名臣张咏吗?他在做地方官时可是亲手干掉了好些个恶人,而且是直接以官方的名义正大光明地杀,杀完之后他再向朝廷汇报,朝廷这边看完卷宗之后随即批示一个:已阅,证据确凿,杀得对。这是有名的贤臣张咏,但如果遇到的是昏官恶吏呢?
赵祯看完燕肃的这份奏表直接将其原样转给了中书省,意思就是想就此事征求一下中书省的意见。宰相王曾据此回道:“如果天下所有的死刑案件都要经过朝廷的复核,那么这工作量也实在是太大了,全国待处决的死刑犯更是会因此而塞满牢狱从而迟迟都得不到最终的决断。依臣看来,对那些十恶不赦之罪就不必复核了,我们只对那些有疑情或者明显判决过重的死刑案件进行复核即可。”
赵祯想了想,最后他还是同意了王曾的建议。赵祯随即下诏:朕念生齿之繁,抵冒者众;法有高下,情有重轻,而有司巧避微文,一切致之重辟,岂称朕好生之志哉!今令天下死罪有情理可矜及刑名疑虑者,具案以闻,有司毋得举驳。
自此,宋朝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将天下的死刑复核权收归中央,这项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无疑让很多人得以活命,此举更是让那些冤假错案得以有机会沉冤昭雪。不过,这事在具体的执行上还是不够彻底,宋朝的那些边疆大吏仍然是具有先斩后奏的临机处决之权,比如益州成都府和并州太原府的知府大人,再比如后来宋夏战争爆发时陕西四路的经略使大人,这些人都有临机决杀和先斩后奏的特权。当然,这其实也是由上述之地的特殊性所致的,要知道这些地方在宋朝可是属于边地,那几乎就等同于司法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