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拜占庭,君士坦丁一世

“今天开始盘点除了华夏之外的历史人物,我将会从王室婚姻,地理位置,矿产来进行多方面的盘点,历朝历代的诸位可以从中得到治国经验”金榜盘点完西汉的常惠之后,语气一转道。

大秦

章台宫

史书,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嬴政仔细研读着书中的每一个字,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些历史事件的发生。

尽管史书中对他有许多负面评价,但嬴政却能够以一种淡定的心态去面对。毕竟,他深知历史是由后人书写的,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而且,他相信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比后来的皇帝们要多得多,也更加实用。

然而,金榜上的这次盘点却引起了始皇的兴趣。他心想,说不定在那里还能听到一些他从未想过的观点和见解呢。于是,他决定静下心来,认真聆听金榜上的内容,看看是否能从中获得一些新的启示。

大汉

未央宫

刘彻听到这里,心中一阵激动,他的眼睛突然变得明亮起来,仿佛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摆在眼前。他迅速转过头,目光落在了身边那群负责金榜记录的人身上。

这些人都是经过严格选拔和训练的,他们的任务就是将金榜上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准确无误地记录下来。刘彻看着他们,语气急切地说道:“待金榜开始盘点那群蛮夷之后,你们都得一字一句好生记录下来!”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无法抑制的兴奋和期待,似乎对即将到来的事情充满了信心。记录团的人们感受到了刘彻的热情,他们纷纷点头应道:“喏!”

这一声“喏”,不仅是对刘彻命令的回应,更是对这个重要任务的承诺。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记录,而是关系到大汉的荣誉和未来。

刘彻满意地看着记录团的人们,他相信他们一定会出色地完成任务。而这个金榜,将会成为大汉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记录下那些蛮夷的一切。

三国

曹昂凝视着金榜,上面的文字如同跳动的火焰一般,吸引着他的目光。当他看到金榜开始盘点外国蛮夷时,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预感:这对于大魏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如今的大魏,民心正逐渐汇聚。曹操在意识到大魏有可能实现统一之后,也开始有意无意地为自己洗白。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仅让大魏的形象得到了改善,更让民众对大魏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然而,这一切对于刘备和孙权来说,却如同一场噩梦。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曹操一步步地改变局势,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尤其是刘备,他在建国时与蜀地世家达成了共识,才得以站稳脚跟。但多年来,蜀汉与世家之间的摩擦从未停止,这使得蜀汉的统治基础并不稳固。

金榜上所展示的曹魏大致统一的未来,让世家对蜀汉的前景感到悲观。毕竟,在这个充满利益纷争的时代,人们往往都是为了利益而聚集在一起。一旦失去了利益的支撑,自然就会分道扬镳。

〖ps:作者在仔细思考过后还是觉得蜀汉和东吴的赢面不大的〗

【君士坦丁一世(约 272 年~337 年),这位罗马帝国皇帝,又被尊称为君士坦丁大帝,他在罗马帝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影响力可谓是极其深远。

关于君士坦丁的早年经历,他降生于上麦西亚行省的内索斯(现今位于塞尔维亚的尼什)。

他的父亲君士坦提乌斯,乃是罗马帝国西部的一位杰出将领,后来更是荣升为恺撒(副皇帝)。

而君士坦丁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天赋和才华,因此得以在东部皇帝戴克里先的宫廷中接受优质的教育和严格的军事训练。

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更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间来到 305 年,这一年对于罗马帝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这两位皇帝同时决定退位,这一决定引发了一系列权力的重新洗牌。

君士坦提乌斯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西部的奥古斯都(正皇帝)。

而此时的君士坦丁,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不列颠的征程,去与他的父亲会合。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变数。就在君士坦丁与父亲团聚不久后,君士坦提乌斯却突然离世,这一变故使得局势瞬间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然而,尽管面临着如此巨大的挫折,君士坦丁却并未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所击倒。相反,他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在军队中无可比拟的崇高威望。

正是凭借着这些特质,他成功地赢得了军队的支持和拥护,最终被军队拥立为奥古斯都,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然而,就在君士坦丁登上皇位的同时,罗马帝国却陷入了一场激烈的皇位争夺混战之中。这场内战持续了多年,众多势力纷纷崛起,试图争夺那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这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君士坦丁凭借着他的果敢和智慧,先后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大的对手。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场战役便是发生在312年的米尔维安大桥战役。在这场激战中,君士坦丁宣称在战前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并且得到了神佑的启示。

这个神秘的景象给予了他极大的鼓舞和信心,最终他率领着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君士坦丁的地位,更让他开始对基督教产生浓厚的兴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君士坦丁逐渐认识到基督教对于统一帝国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来推动基督教的发展。其中最为着名的便是在313年颁布的《米兰敕令》。

这道敕令是君士坦丁与东部奥古斯都李锡尼共同发布的,它宣布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合法化,并归还了之前被没收的教会财产。

这一举措对于基督教的发展而言,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转折点,它为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广泛传播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罗马帝国历经漫长的分裂与动荡之后,君士坦丁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智慧。

他通过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战争,最终于 324 年战胜了劲敌李锡尼,成功地重新统一了罗马帝国,成为这个庞大帝国唯一的主宰者。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君士坦丁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迁都拜占庭。

330 年,他毅然将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至拜占庭,并将这座城市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即现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新首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扼守着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不仅有利于加强对帝国东部地区的有效控制,更为后来拜占庭帝国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在宗教政策方面,君士坦丁展现出了对基督教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他不仅将基督教合法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基督教的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举措之一便是召集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尼西亚公会议。

这次会议于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城(今土耳其伊兹尼克)举行,由君士坦丁亲自召集并主持。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当时基督教内部关于教义的争议,特别是关于耶稣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问题。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辩论,会议最终确定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明确了耶稣基督既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这一教义成为了后来基督教教义的核心内容之一。

尼西亚公会议对于基督教的教义阐释和组织建设产生了不可磨灭的深远影响。

它不仅统一了基督教的信仰,还为基督教的教会组织和神职人员的任命等方面制定了规范。

此外,会议的决议也得到了罗马帝国政府的认可和支持,使得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部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然而,君士坦丁的生命却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戛然而止。公元337年,君士坦丁在准备对波斯的战争期间突然患病,病情迅速恶化。

尽管他接受了最好的医疗救治,但最终还是在尼科米底亚(今土耳其伊兹密特)去世,享年约65岁。

值得一提的是,君士坦丁在临终前接受了基督教洗礼。这一举动被认为是他对基督教信仰的最终确认,也为他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君士坦丁一世对罗马帝国和基督教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结束了罗马帝国的长期分裂和内战,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他对基督教的支持和推动,使基督教从一个受迫害的宗教逐渐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在欧洲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统治时期被视为罗马帝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秦

嬴政坐在那宽敞且摆满书卷的书房中,案几上的烛光轻轻摇曳,光影在他脸上不断变幻。

手中的历史书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他正专注地听着金榜传来的话语,深邃的眼眸微微眯起,透着一股威严与思索。

听闻君士坦丁时期的相关信息后,嬴政修长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书卷的边缘,开始在脑海中迅速思索。

片刻后,他翻开历史书,仔细查找着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记载。泛黄的书页在他的翻动下簌簌作响,他时而低头凝视文字,时而抬起头来,眼神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仿佛要透过时光,看穿那个遥远的时代。

他的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缓,像是在梳理着复杂的历史脉络。

嬴政深知,每一个时代都有着独特的政治格局、文化风貌。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大地战乱频繁、政权更迭,而远在西方的君士坦丁也有着其非凡的作为。

思索间,嬴政轻轻放下手中的书,靠在椅背上,目光望向远方,心中已然有了对这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清晰对比。

他的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在这历史的交织中,看到了一些超越时代的规律与启示,准备将这些感悟融入自己对大秦未来的谋划之中。

嬴政负手立于宫殿之中,眼神深邃,眉头微皱。听完整个金榜盘点后,这个敏锐的发现如一颗石子投入他心湖,泛起层层涟漪。

“传李斯。”嬴政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不多时,李斯匆匆赶来,行礼后立于一旁。嬴政缓缓开口:“朕观这罗马之事,觉其皇帝之权似不及宗教之权,汝有何见解?”

李斯略一思索,拱手道:“陛下明察。罗马宗教势力盘根错节,其教义深入人心,信众众多。宗教领袖借此操纵人心,干预世俗事务,分割皇帝之权。而我大秦以法治国,皇权至高无上,宗教不过是点缀,难成气候。”

嬴政微微点头,目光望向宫殿之外:“罗马皇帝受制于宗教,终难成真正霸业。朕以法家思想治国,统一度量衡、文字,收缴天下兵器,便是为了强皇权、固国本。若任由宗教等势力坐大,国家必生乱象。”

李斯附和道:“陛下圣明。唯有皇权独尊,方能令行禁止,国家长治久安。”嬴政背转身去,语气坚定:

“朕之大秦,定要将皇权稳固,绝不容许有任何势力凌驾其上。此后,需时刻警惕,莫让类似罗马之祸在我大秦出现。”

说罢,嬴政大步迈向宫殿深处,似要将这皇权至上的理念融入大秦的每一寸土地。

大汉

“朕当以强硬之态,让天下知晓,皇权至上。”刘彻声音低沉却极具力量,“若宗教妄图凌驾于皇权之上,便是与朕为敌,与大汉为敌。”

刘彻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犀利,周身散发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他皱紧眉头,犹如山峦间涌起的重重阴霾,语气凝重地说完那番话后,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大臣们大气都不敢出,纷纷垂首,生怕触碰到皇帝此刻的怒火。

刘彻缓缓站起身,双手负于身后,在殿中踱步,每一步都似踏在众人的心头。

丞相率先出列,躬身道:“陛下圣明,宗教若不受约束,必成大患,当早做防范。”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朝堂上一片应和声。

刘彻微微点头,目光坚定:“传朕旨意,加强对宗教的管控,限制其势力扩张。对于那些妄图以宗教之名干预朝政者,严惩不贷。”

此时,殿外阳光洒下,却难掩殿内紧张的气氛。刘彻望向远方,似已看到了这场与宗教势力斗争的结局。

他深知,这是一场扞卫皇权的硬仗,但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他绝不退缩,定要让皇权如那璀璨骄阳,高高在上,普照大地。

下朝之后

未央宫的偏殿中,烛火摇曳。刘彻身着龙袍,眉头微蹙,神色凝重地对卫青说道:“仲卿,如今大汉与西方交流日益增多,会有一些不好的东西冲击着大汉,大汉得做好准备啊。”

卫青身姿挺拔,抱拳回应:“陛下所言极是。西方诸国风俗文化与我大汉大不相同,一些奢靡之风、异教思想若传入,恐会扰乱民心。再者,西方的一些兵器战法也有其独特之处,若不加以防范,日后或成隐患。”

刘彻微微点头,目光望向殿外的夜色,缓缓道:“我大汉当以开放之态接纳外来,但也绝不能让那些不良之物侵蚀我大汉根基。仲卿,你久历沙场,对军事防御必有良策。”

卫青思索片刻,说道:“陛下,可在边境加强关卡盘查,对往来商客严格审查,杜绝不良物品流入。

同时,选派精锐将领研究西方兵器战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我军实力。在文化方面,可宣扬我大汉正统思想,让百姓有明辨是非之能。”

刘彻听后,脸上露出欣慰之色:“仲卿所言甚是,就依你之策行事。我大汉屹立东方,自当有海纳百川之胸怀,更要有抵御外邪之坚盾。”

卫青再次抱拳:“陛下英明,臣定当竭尽全力,保我大汉安稳。”二人的身影在烛火下显得格外坚毅,仿佛为大汉的未来撑起了一片坚实的天空。

————————————————————————————

题外话:

卫青不光会打仗,他政治能力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