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一锅端,全撸掉!小万历,外号小重

第134章一锅端,全撸掉!小万历,外号小重八

三月初三,皇极门下。

常朝朝会。

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李太后垂帘居于后。

沈念以起居注官站于御座东南侧。

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马自强率先出列,汇禀了本届春闱会试的整体情况。

本届会试共产生480名进士。

远高于隆庆五年辛未科的400名进士与万历二年丁丑科的300名进士,也是大明建国以来,录取人数最多的一次。

会试榜单将于明日贴出。

沈懋学、汤显祖、张嗣修、吕兴周等京师名人,皆在榜上。

此外。

还会抽选二十名新晋进士的考卷,公示于贡院前。

在张居正的示意下,他的二儿子张嗣修与吕调阳儿子吕兴周的考卷皆在公示之列。

此乃阻止流言的最好方式。

与此同时。

礼部也开始筹备三月中的殿试内容。

这480人将会填补很多州县官的空缺,也会让地方上很多抱怨做官难、执行新政难的官员们知晓:大明不缺人才,任何官员都没有资格挑肥拣瘦,与朝廷讲条件。

干不了,请辞即可。

……

紧接着。

通政使司当值官员念诵了巡按御史张简的奏疏。

百官听闻此事后,都甚是惊诧。

他们能想到河南有官员为完成丈量田亩会剑走偏锋,使出一些拿不上台面的歪招,但没想到竟有百姓搬出太祖之《大诰》,绑缚恶吏进京告状,且巡察御史张简还助他为之。

“此奏疏,内阁的票拟是:遣返周夫子,派遣厂卫赴河南与巡按御史张简联查假步弓之事。”

听到“遣返”二字,很多官员都长呼一口气。

若不遣返,朝廷便有复洪武之刑的倾向,这是官员们绝对不能接受的。

通政使司当值官接着道:“陛下的批复是:不予遣返,拟派遣锦衣卫接周夫子入京,陛下(朕)将亲见周夫子,亲审此案,另派钦差前往河南调查此事。”

实际上,昨晚一队锦衣卫便出京去接周夫子了,以防他发生意外。

听到此话。

许多官员都不由得都瞪大眼睛,以为自己听错了。

此乃少有的皇帝御批与内阁票拟不合的情况。

另外,小万历令周夫子绑缚恶吏进京,意味着是对《大诰》之法的认可。

此举令绝大多数官员都难以接受。

《大诰》那是杀官的法,不是治世的法,若因此事复兴,那大明官场必将大乱。

这一刻。

官员们并没有出列反对,他们在等张居正驳斥小万历。

内阁票拟被驳是很严重的事情。

若给不出具体缘由,俨然就是在打张居正的脸,依照张居正的脾气,定然是要请辞的,且是很难劝回来的那种请辞。

就在这时,小万历率先开了口。

“众卿,朕亲见周夫子,亲审此案,并不等同于朕同意光复太祖《大诰》之法,此乃朕给予周夫子的特例,其冒死告状,全为百姓,朕不能凉了此类百姓的心!”

听到小万历的解释,众臣都觉得有些苍白。

这种特例不能开。

并且此事当下还只是一县之事,还不值得皇帝亲查。

官员们都觉得小万历此举有些任性,都等待着张居正训斥小万历一番。

这时。

最前列的张居正站了出来。

“陛下,《大诰》之法多数已融于《大明律》中,自然没有必要复兴重启,不过陛下认为此乃给予周夫子的特例,臣无异议。”

“臣细想之后,觉得是臣考虑不周,此事涉及新政,即使是一县之失,也是天大的事情,陛下亲见周夫子、亲查此事,臣认为并无不妥!”

听到这番话,诸多官员都觉得不可思议。

没想到一向严谨的张居正竟允许小万历如此任性做事。

就在有官员即将站出来之时。

吕调阳率先站了出来,其高声道:“臣附议!”

“臣亦附议!”张四维也站了出来。

顿时,官员们都没有站出反对的想法了。

三大阁老与小万历想法一致,且在朝堂率先表态,显然是商量好的。

此时反驳,已无意义。

小万历环顾四周,见下方官员皆无异议,当即挺起胸膛,高声道:“众卿,丈量田亩之策与一条鞭法,皆为大明国策,无论是谁敢歪曲国策,投机取巧,打百姓的主意,朕都绝不轻饶!”

“朕不会重启《大诰》之法,但不一定不会对待一些无国无民的恶官,施行《大诰》上的惩罚措施,望众卿皆莫越雷池一步,否则,朕定当重惩,无论他是高官贵戚,还是皇家宗藩,朕都不会留情!”

小万历声音清脆,带着一股气吞山河的帝王之势。

这番话,非常强势,非常刚硬。

如同阳春三月突兀而至的一道响雷,让许多官员紧张得寒毛都竖了起来。

在他们的印象里。

当下的小万历特别像刚登基时的嘉靖皇帝,雷厉风行,欲以新政造盛世。

但听完这段话后。

他们觉得小万历更像开国时的太祖,嫉恶如仇,杀伐果断,重典治国。

若小万历变成第二个“朱元璋”,他们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一些一直反对新政的官员,本想着趁着自己年轻,只要将张居正熬走,没准儿新政就废止了。

而今听小万历这样说,心中的小算盘瞬间就破碎了。

将五十三岁的张居正熬走容易,将十五岁的小万历熬走,那可就难了。

若再反对新政,那就是与自己的仕途过不去。

此刻的小万历,甚是得意。

他喜欢这种被所有官员围在一起的感觉,喜欢如此指点江山的感觉。

他忍不住用余光扫了一眼沈念。

正是沈念这个军师,让他越来越自信,让他近两年有了突飞猛进的成长。

而此刻。

沈念望向

他从这些官员脸上看到了对皇权的畏惧,看到了生怕做错事的紧张。

这一刻。

他感觉“张居正变法”已快要变成了“万历变法”,如此,变法方能长久,张居正也能轻松一些。

沈念都觉得自己的功劳甚大。

这一刻。

沈念突然想到了一句诗。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烂漫时,她(他)在丛中笑。”

沈念觉得,自己当下在朝堂的定位,就是这枝梅。

随即,常朝朝会便结束了。

一些反对新政的官员,脸上的表情,如丧考妣。

他们可以攻击张居正的私德、做事方式、家人门生,以延缓新政对他们利益的损害。

但而今,小万历突然走到了最前面。

他们顿时无计可施。

虽然小万历年幼而并未亲政,但谁敢反对皇权,谁敢与皇帝对着干。

……

三月初四,午后。

周夫子绑缚着祥符县皂班班头石大年来到了京师。

锦衣卫直接将二人带到了诏狱。

在祥符县,石大年耀武扬威,睥睨一切,俨然衙门就是他家开的。

但出了祥符县后,他先被张简的差役揍了几顿,昨日又被两名锦衣卫训斥了一顿,心中满是恐惧。

当他看到“诏狱”二字后,大小便直接就失禁了。

诏狱,在百姓眼里,实乃地狱。

反观周夫子,一脸严肃,正在思考他酝酿在心中的诉状。

他已做好了被诏狱关押、用刑,甚至身死于此的准备。

当下的他,无所畏惧。

……

半个时辰后,小万历带着沈念来到了诏狱。

之所以要带上沈念。

乃是因小万历亲审周夫子,为民申冤,乃是他皇帝生涯的高光时刻。

自然想要让沈念将此事记录在起居注上。

此乃彰显他贤良仁善的证据。

他这个年龄,脸面排在第一位。

当下正盼着能多做一些为国为民的德政,将曾经动不动被李太后罚跪、被张居正训斥的的事情压下去,让更多人看到他的优秀。

……

片刻后。

北镇抚司镇抚使曹威将小万历与沈念请到了刑讯牢房内。

“皇上驾到!”有宦官高喊道。

顿时,周夫子与石大年都纷纷跪在地上,连大气都不敢出。

二人根本想不到,有生之年能见到大明的皇帝。

小万历看向周夫子。

“周夫子,抬起头来。”

周夫子缓缓抬起头,看到小万历的真容后,又立即低下了头。

小万历笑着道:赐座。

当即,周夫子被两名锦衣卫扶到了一张条凳上,而石大年依旧跪在地上。

小万历开口道:“周夫子,你的经历,朕已知大概。当下朕想知你到底经历了多少被恶官恶吏欺负的事情,可细细讲给朕,朕定为你主持公道!”

周夫子缓了缓后,将祥符县假造步弓,坑害百姓,他去县衙抢夺步弓,以及祥符县县令吴清用他外嫁的女儿与外孙威胁他,使得他已有自杀念头等一系列事情,全都汇禀给了小万历。

心思缜密的沈念,在周夫子讲假步弓之时,专门将一旁的假步弓与真步弓放到小万历的面前比较。

小万历压根没有见过这类物品。

唯有让他看一看,他才能知晓那些官员有多坏。

小万历听完后,一时间热泪盈眶。

他知晓百姓难,但没想到竟如此难,竟被地方官员欺负到敢怒而不敢言甚至麻木的程度。

反观一旁的皂班班头石大年则是被吓破了胆子,已感觉自己距被斩不远了。

小万历问完周夫子后,冷脸看向一旁的石大年。

“石大年,一切事情如实交待,若有半句不真,朕……朕诛了你的九族!”

小万历根本无须再询问石大年。

后者不敢不老实交待,因为他真怕小万历诛了他九族。

“是……是……是……”石大年浑身颤抖,朝着地上使劲磕头。

……

不到一个时辰,周夫子与石大年的供词便全都写好了。

祥符县假造步弓已属实,河南左参议徐大任定也脱不了干系。

当日晚。

小万历便命一队锦衣卫奔向河南,奔向了开封府。

他们前往河南的目的,是迅速将河南的省官们免职,以免他们假造证据,上下包庇。

……

翌日一大早。

内阁首辅张居正与户部尚书殷正茂出现在小万历的面前。

小万历将命殷正茂为钦差,前往河南彻查假步弓之案。

从周夫子与石大年的口供来看,此事越来越像全省之事,而非一县之事。

沈念之所以举荐殷正茂。

实因假造步弓若是河南承宣布政司的省官们合议而为,将使得户部汇总的龙鳞册出现错误。

依照殷正茂的脾气和此事与他的利害关系,绝不可能徇私。

甚至到了河南可能就开始骂娘了!

他这种脾气,尤为适合处理此类事件。

小万历之所以没在常朝上直接任命,也没有称要将河南的省官都免职,乃是担心有人会向河南通风报信。

小万历看向殷正茂。

“殷尚书,对付那些省官,朕相信你易如反掌,但对付宗藩,你可能有顾虑。”

殷正茂特别实诚地点了点头。

宗藩们与小万历,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毕竟是一家人,如何惩罚,他还真拿不准轻重。

“有宗藩触犯法令者,你尽可依《大明律》与宗人府拟定的条例处置他们,有敢忤逆者,你告诉他们,谁敢不配合,朕将罢黜其一切特权,贬为庶民,甚至要了他们的脑袋!”

皇帝是宗藩们的克星,一句话就能让他们从宗藩变成平民。

“有陛下此话,臣一定将此事处置妥当,令河南的丈田事宜继续正常进行!”殷正茂挺着胸脯说道。

小万历想了想,又道:“欲安邦,先固民,在百姓的利益面前,朝廷的脸面不算什么。河南丈田即使今年未能完成,朝廷也能接受,但不能接受以损害百姓利益的方式完成!”

“臣明白!”殷正茂朝着小万历重重拱手。

此刻,张居正也有些激动。

小万历若能这样想,那接下来的新政就容易进行了,他也无须再顾虑那些不断蚕食大明财富的宗藩,一切依照《大明律》来办就行。

……

两日后,近黄昏,开封府府衙后厅。

河南巡抚史孟重、河南左布政使郑云蓥、河南左参政安嘉善、河南左参议徐大任等省官聚在了一起。

史孟重刚刚得到消息。

“皇帝亲见周夫子,怒斥假丈田亩的坑害百姓之举,欲派钦差来河南彻查!”

河南左布政使郑云蓥一脸焦急地看向河南巡抚史孟重。

“史抚台,这下该如何是好陛下派遣钦差,非三法司主官便是六部主官,其若来查,一定能看出假造步弓是我们……我们的主意!”

史孟重面色阴沉。

他只是想要在一年之期内完成丈量田亩的任务,没想到竟闹成了这个样子。

如今,后悔也晚了。

史孟重想了想,道:“稍后,你们立即命令各县,将不符合标准的步弓全部销毁,将假龙鳞册全部烧坏,并立即做出一套真实的龙鳞册。”

“此外,交待我们便一直陪着他,他无论想要查什么,我们都提前做好准备。”

“在河南,还是我们说了算,即使钦差来了,我们不想让他看到真相,他便看不到真相!”

“今年的丈田任务恐怕是无法完成了,但此事也能成为我们的理由。诸位,咱们当下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谁要当叛徒,我史孟重绝对让其不得好死!”

史孟重向众人放了狠话。

当下只能硬抗,见招拆招,一旦承认,他们全都会入狱。

他没想到朝廷会如此重视此事。

就在众省官准备离开,各自行动时,一名差役跑了过来。

“史抚台,不好了,不好了,有锦衣卫闯进来了!”

“锦衣卫”众省官都是一愣,没想到锦衣卫会来的这么快。

就在这时。

锦衣卫百户石青带着一众锦衣卫走了进来。

就在这个月初,总旗石青已被破例擢升为百户,这就是追随皇帝办事的好处,擢升不循常例,只要立功,就能不断擢升。

石青大步走到众省官的面前。

“锦衣卫百户石青传陛下口谕:自此刻起,河南承宣布政司五品以上官员全部免职,待钦差殷尚书抵达开封府后,再行处置!”

“什么”

众省官的眼神里都是不可思议。

他们没想到在钦差还未曾抵达,还未查出此案是否与他们有关时,朝廷竟直接将河南的省官全撸了下来。

此举,前所未有。

就在这时。

河南左布政使郑云蓥与河南左参政安嘉善突然倒在地上,浑身抽搐了几下,然后昏厥过去。

石青瞥了二人一眼。

“二位大可不必如此,在殷尚书到来之前,我是不会将你们关押入狱的,当然,我也不会让你们回家,你们的家里,我已安排好了锦衣卫,一个也出不去,诸位还是安心待在此处吧,莫再有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

听到此话。

郑云蓥与安嘉善有些无奈地睁开了眼睛,然后慢慢站起。

装晕,乃是官员们的惯用伎俩。

一旦装晕,他们一方面可免于被立即送到监牢,另一方面有回家静养的机会。

一旦能与外人接触。

他们便能传递信息寻找靠山,或将家里不能见人的金银财物偷偷转移。

石青显然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从这些官员脸上的表情,石青已笃定,河南承宣布政司要变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