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五十万亩!殷正茂:老夫距离入阁又
开封府府城,周王府。
茶室内。
周王朱在铤经由殷正茂的一番“实言相告”后,意识到朝廷真有可能要拿周王府开刀,不由得有些急了。
“太祖、成祖皆有言,皇帝应亲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令宗社永有盘石之安,亲藩同享无疆之福,难道陛下会……会违祖制”
朱在铤将朱元璋与朱棣曾制定的祖宗成法搬了出来。
殷正茂轻捋胡须,道:“王爷,您只记得朝廷要对宗藩好,却忘了藩王也须尽君臣之义。”
“近年来,朝廷被宗藩所累,国库缺钱,宗禄难给,您应是知道的。”
“当下,周王府藩田已占开封府近三成,若再有数载,恐怕开封府就变成了周王府。”
“您想一想,类似‘中州地半入藩府’、‘惟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的话语传到陛下耳中,陛下是体恤宗藩,还是觉得宗藩已成地方之害呢”
朱在铤犹豫了片刻。
“本王愿倾力配合河南丈田之事,并督促河南其它宗藩也倾力配合,总可以了吧!”
倾力配合。
代表着不匿私田,不令他人将田地放在周王府名下。
这对周王府而言,已是不小的损失。
殷正茂微微摇头。
“在河南丈田之初,王爷若如此做,陛下定然高兴,朝廷定然嘉奖,然当下却不行。此次朝廷丈量田亩是下了决心的,所有侵占掠夺之田,都应还民!”
“王爷若想周王府不被假丈田亩之事所累,臣建议,主动捐田赐民。”
“至于能捐多少,还请王爷您来定夺。当然,王爷若不愿为之,臣将河南众省官的口供呈递京师即可,到时就看朝廷会如何处理了,恐怕到时不是捐田,而是抄田了!”
捐田赐民。
可比“阻碍新政,勒令退田于民”的名头要好听多了。
朱在铤面带无奈,咬牙说道:“周王府……愿……愿捐十万亩良田。”
听到“十万亩”,殷正茂微微撇嘴,道:“王爷,您就当臣今日未曾来过吧,告辞!”
说罢,殷正茂起身就要离开。
“殷部堂,十万亩不少了,周王府要养的人实在太多了,本王也有难处啊!”
殷正茂看向朱在铤。
“王爷,周王府作为河南最大宗藩,当下拥有朝廷赏赐、他人寄名,近年来兼并之田,共计约为400万亩(即四万顷),周王府的四十多个郡王,随便一个都能拿出十万亩良田,您……您这不是糊弄朝廷吗”
殷正茂作为户部尚书,自然在来河南之前便做好了功课。
“是……是……有这么多,但……但养活的人也多啊!除宗族外,开封府过半的百姓都要靠我周王府生活,本王……本王……最多能捐二十万亩,且还是这次收割之后。再多,便让朝廷来惩罚我朱在铤吧,本王不相信朝廷能将我这个亲王一撸到底!”
涉及周王府的利益,朱在铤也变得硬气起来。
“六十万亩!”殷正茂看向朱在铤。
“不可能!”朱在铤果断拒绝。
“王爷,既然您如此果决,那臣便只能公事公办了。接下来,周王府所有非法兼并之田,一律充公,所有寄名于周王府之田,一律充公,外加臣将详查《玉牒》之上的周王府宗人名录,有不符合资格者,全部剔除,并将相关伪报者,交由宗人府重惩!”
听到此话,朱在铤顿时有些怂了。
假丈田亩之事,他作为亲王,还能硬扛。
朝廷真将他撸掉,所有的藩王都会为其求情,毕竟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但若详查《玉牒》名录,那周王府涉案者就不是一个两个了。
特别是在隆庆朝。
假冒名额争抢朝廷宗禄的事情,所有宗藩都在做。
朱在铤犹豫了一下,伸出三个手指。
“三十万亩吧!”
“六十万亩!”
“四十万亩!”朱在铤伸出四个手指。
“六十万亩!”
“四十五万亩,不能再多了!”此刻的朱在铤,嘴唇都在颤抖。
殷正茂缓了缓。
“五十万亩!但需要有一个前提。”
“什么前提”
“王爷需命令河南所有宗藩向朝廷捐田,另外上奏请愿大明所有宗藩都应向朝廷捐田,以表对河南丈田的支持!”
“这……这……这不是让天下的宗藩都骂本王吗”
“王爷您与他们各居藩地,又见不到面,何惧被骂您如此做,听不听到骂声,臣不知,但全天下都会听到陛下表彰您的声音。”殷正茂面带微笑地说道。
朱在铤缓缓坐在椅子上,认真思索起来。
半盏茶后。
“殷部堂,此事容我与宗族之人商量一番,本王当下还难以做主!”
河南周藩,以朱在铤为大。
但其
这五十万亩良田,自然是分摊到每个人手里。
他需要召集这些人讨论一番。
殷正茂拱手道:“那麻烦王爷在三月十四日黄昏前,给臣一个答复吧,另外,谁不同意,这个假丈田亩的主谋就是谁,这点,臣是能做主的。”
朱在铤点了点头。
殷正茂所言不假,他若想借假丈田亩之事对付周王府,周王府接下来的日子绝对会越来越艰难。
……
片刻后。
殷正茂走出了周王府。
五十万亩对整个周王府来说,并不算多。
均摊之后。
一些宗藩最多是将手中的银筷子变成竹筷子,完全不影响他们喝酒吃肉。
殷正茂非常有信心,朱在铤会依照他的要求去做。
接下来。
他需要做的就是一边等消息,一边去审一审那些省官们。
河南的这些省官,太在乎个人仕途,太想既能完成朝廷任务,又能不得罪宗藩。
结果他们得罪了最不能得罪的群体:河南百姓。
他们若有殷正茂这种计策,稳稳拿捏朱在铤,也不至于被免职软禁。
他们被朝廷撸掉,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
三月十四日,近黄昏。
周王府朱在铤派人向殷正茂传话:一切依照殷部堂的意思办。
殷正茂不由得大喜,朱在铤还是妥协了。
此计若施行成功。
不仅仅是河南的田赋会增加,其它地方的宗藩也定然会捐出一些田地,使得百姓的日子好过一些,朝廷的日子也好过一些。
他功劳甚大。
“哈哈,今年的国库收入必将增加,老夫距离入阁又近了一步啊!”殷正茂的脸上满是笑容。
他如此尽心查案,为朝廷谋田,目的就是入阁。
大明官场有海瑞这样的“完人”,也有殷正茂这样的“老油子”。
其实无法说谁对大明的贡献更大,唯有放对位置,才能彰显出他们的价值。
而目前。殷正茂与海瑞在朝中的位置,显然是正确的。
……
三月十五日,清晨。
大明科举殿试之日。
小万历亲至皇极殿,百官如常朝一般,左右站立。
四百八十名中试者被礼部官员引至皇极殿外的丹墀(红色平台),东西向列队,朝北而站。
随即,小万历颁赐试题,令内侍置于策案之上。
中试者们当即行五拜三叩之礼。
殿外响礼乐,鸣鞭炮。
这番流程走完后,小万历与百官先后退朝。
然后,锦衣卫置试桌试椅于丹墀,礼部官员分发策题,中试者们跪受策题后,便开始答卷。
殿试正式开始。
此刻。
巡考官王锡爵很是兴奋地望着考生们脸上的表情。
他觉得,考生们看到这道殿试之题,脸上的表情绝对会非常丰富。
因为换作当年参加殿试的他,来答这道题,都不一定能答得合格。
果然。
不到片刻,便有多名考生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
小万历拟定的这道殿试题足足有一百多字。
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以河南假丈田之事为例,详论加征田赋之利弊。
许多考生都猜到殿试可能会考近日的河南假丈田之事,但他们将考题重点押在了丈田法的意义与价值之上,根本没想到会考加征田赋之利弊。
此题的难度在于——
在很多考生眼里,加征田赋乃是朝廷国库窘迫时,最快的救急方式,非常正常。
但若结合河南假丈田之事,此类用假步弓变相导致加征田赋之事,显然是不可为之事。
这让许多考生都不知该如何动笔,皇帝到底是想让他们答利还是弊,很难决断。
虽然殿试之题都是言之成理即可,没有对错。
但此道题的切入点非常难写,论据也非常难以引经据典,和往常殿试之题完全不一样。
眨眼间,一刻钟过去了。
竟无一人动笔。
好在殿试的时间足够长,要求是:殿前对策,至晡而出,即申时(下午三时到五时)才能交卷。
不多时,王锡爵看到一名书生动笔了。
临川汤显祖。
他对汤显祖有印象。
这类经常与田间百姓打交道的考生,反而更易知晓如何写,也敢于下笔。
这道题的关键,就是站位。
站在旧制旧规之上,站在士大夫官员的利益之上,站在朝廷短暂的利益之上,去论述,都难以答出上上之论。
而站在大明江山长久稳固的标准上立意,方能写出一篇好策论。
在汤显祖动笔的同时,本届状元的最大热门沈懋学仍在凝眉思索中。
张嗣修与吕兴周,这两个向来都是以士大夫利益去思索问题的官二代,更是有些不知所措,数次提笔,数次放下。
……
而此刻,内阁值房内。
内阁首辅张居正与内阁次辅吕调阳看到殿试考题后,都有些懵。
他们的儿子参加殿试。
二人虽然避嫌,但在家里定然还是会指点一番。
毕竟此乃光耀门楣之大事。
父亲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帮助儿子,理所当然。
他们的儿子若考不好,他们也会感到丢人。
“叔大,这……这题利弊皆有,让考生如何作答加征田赋,实为朝廷非常之举,怎能当作试题呢”
张居正轻捋胡须,道:“陛下可能胡闹,子珩可能胡闹,但体乾(马自强,字体乾)绝对不会由着他们胡闹,体乾能同意以此为殿试试题,定然是被说服了,我们问一问他。”
就在二人准备命人寻马自强问一问时,马自强与申时行来到了内阁值房。
二人就是来解释的。
随即。
马自强便将沈念那套“真正的盛世是让天下百姓都吃饱肚子”的盛世论拿了出来。
马自强称他同意此殿试试题的缘由有三。
其一,此试题可培养考生们的爱民、敬民、不与民争利之心,格局甚大。
其二,此试题有别于往常殿试题,更易考察一名考生的心性、格局、抱负,易选出实干之才。
其三,此试题有助于培养小万历成为爱民之君主,不去做穷兵黩武,使得国困民贫之事。
这三个理由,可谓是一个比一个硬。
张居正和吕调阳根本没有反驳的理由。
“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肚子,这个沈子珩是真敢想啊,数千年来,没有一个朝代能做到这一点儿!”吕调阳感概道。
张居正缓缓抚须。
“老夫二十来岁时,也曾这样想过,无知者无畏,但这种无畏甚好,就凭子珩以这句话让陛下有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这道殿试题,便是一道好试题!”
在张居正眼里,殿试不过就是一届普通的科举考试,而此试题对小万历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
沈念这句话与张居正所倡导的“致君尧舜”乃是一个意思。
张居正施行一系列新政,其实就是为了安民固民,因为他知晓一个朝代的兴衰最重要的就是靠百姓的托举。
他也期待着。
若有生之年能让天下百姓都吃饱饭,那他将是大明最优秀的首辅。
……
近黄昏。
四百八十名考生陆续走出皇宫。
午门外,聚集着一群又一群读书人,大家都迫切地想知晓今年的殿试试题是什么。
而当一众读书人看到这些已是半个官身的考生,大多都郁闷着走出皇宫后,不由得有些懵。
依照常例,这些人应该是呼朋唤友,疯狂庆祝一番的。
而当他们知晓殿试之题后,都不由得惊呼:这……这……这也太偏,太难了吧!
不出意外。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此殿试题都将成为书生士子们议论的重点。
而此刻,翰林院内。
沈念正在编修厅内撰写他提出的盛世论。
小万历对沈念下达了四个要求,直白而言就是:
其一,要求沈念写出朝廷出此道殿试题的缘由与目的。
其二,要求文章须展现朝廷对天下万民的重视。
其三,要求须能够勉励天下学子与官员,以民为重,以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为重。
其四,要求文章能引导天下百姓对朝廷产生更多的信任感,对当下新政怀有期待感。
如此多的要求,文章自然不能随便写写。
今日的沈念,比参加殿试的考生们都难,今晚,他注定要熬大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