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梁末

高殷沉吟:“已有九十六条。”

高演问到了关键。

篇是名目,条是具体表述,汉律只有十二篇,但却被曹魏删掉了四千条法条,可以想见原先的法条只会更多。

原本的十二篇《北齐律》就有九百四十九条,再加三篇肯定破千。

高殷写出一个框架,列出十五篇目很容易,写个大概思路也不难,与高睿头脑风暴,几天就能整出来,但要说罗列细致的上千条条文名目,还真需要不短的时间去把它磨出来。

所以高演这一问,就问出了实际情况,高殷的齐律就好像只有一个地基,被臣子们吹成已经建完的楼阁,虽然吹得没错,地基确实很重要,但仍会有些许吹大邀功的嫌疑,稍稍遏制了高殷得意的风势。

作为太子党首的杨愔持重,不轻易发言,而魏收就站了出来给高殷称颂,说只要有了个思想纲领,后续修补也是必成之事,太子的功德虽然慢一些,但也总会播撒出来。

“少傅误会我了,我是说,太子欲兴律法之伟业,实乃匡时之举,功在千秋。但以一人之力定一国之律,虽有明智之才,终究不能速尽全功。演虽不才,愿与太子参议,共同编纂新的齐律!”

高演说着,转身面向众臣:“自此齐国上下,礼义昭宣,法纪整肃,邦国日隆,昌盛可期。异日史官秉笔,必书殿下盛德大业,青史留名,永为后世所崇仰,千秋万载,颂声不绝!”

又回身面向太子和皇帝,附身下拜:“律法之事,臣亦潜心研习久矣,略通要义。若能随侍殿下左右,实是臣之荣幸,定当殚精竭虑,成此鸿篇。”

制定《齐律》这么大一项工程,也不是高殷几个人就能弄完的,现在只是个开篇,日后一定要让更多文臣进来完善,原先的历史中,就有封述、封隆之、崔暹、赵彦深、魏收等数十人一同参与。

高演以退为进,打不过就选择加入,以诚恳的姿态来分一杯羹。

高洋却笑着说:“司空忠诚嘉国,朕知之,平日政务缠身,劳心劳力,朕亦看在眼里。今太子欲编纂新齐律,恰是个机会,朕也就想让他借此历练历练,亲身体会司空平日之苦。若是定好的齐律有何疏漏、疑难之处,朕深信以你的才学与经验,定能出面匡正。届时还望常山王不吝赐教,助殷儿成就此功。”

却是婉拒了高演的申请。

高洋脾气暴戾,越开朗就杀心越重,下一刻撕破脸当朝杀人,也不是不可能。

高演微微叹息,齐律工作已经是太子的自留地,皇帝话里话外给足了高演面子,不让他染指,高演也不敢再强求,甚至私下都不敢有所动作。

这就是高洋疯掉的好处,都知道不能把他当一个正常人,只能表示顺从。

编订新齐律的事情,就这样拍板决定了,由高殷牵头,笼络一批对此感兴趣的官员,进而扩大高殷对朝堂的贡献和影响力,同时还可以打击那些犯法的贪官污吏,并借着这个名义顺带打击高演高湛的党羽。

这个议题结束,高洋还未走,朝臣们也就接着议下去。

“陛下,梁国丞相王琳派遣使者前来。”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

“王子珩此次派使者来,怕不是在战阵上又输了吧?”

高湛的话得到了普遍认同,就连高洋都微微点头。

因为是重要的国事,所以御史台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打扰众人的议论,让他们踊跃发言,否则国事就成为少数人的一言堂了。

南边的梁国非常抽象,国祚五十五年,其中开国武帝萧衍就占了四十七年。

他在位晚年,因为滥用法律、随意宽宥宗室,加之沉迷佛法胡乱大赦,各种原因累积在一起,使得南梁社会矛盾重重,民怨沸腾,最终在宇宙大将军侯景的手中,以最坏的结果爆发出来,侯景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寿阳起兵叛乱,渡江时所带人马不过千人,然而渡江后迅速发展到了十万之众,从张辽变成了孙权,并在第二年攻下了建康台城,俘虏了萧衍,将这个八十六岁的老皇帝活活饿死。

第二个皇帝是太宗简文帝萧纲,他是宇宙大将军侯景所立的傀儡,撑了两年零三个月,又被侯景所弑,侯景又立萧统之子萧栋为第三个梁帝,三个月后逼迫萧栋禅位,自己称起大汉皇帝来。

在侯景作乱时,被萧衍惯坏的梁国宗室、萧衍子侄们手握强兵,但根本不积极救援,一是因为侯景很能打,二是因为萧衍的长子萧统原为太子,他死后萧衍没有立其子萧欢为太孙,反而“废嫡立庶”,以第三子萧纲为太子。

这让萧氏子弟,尤其是萧衍的庶子们看到了希望,只要前面的哥哥们死了,梁帝之位自然到手,因此与梁廷离心离德。

侯景之乱爆发,本不该持续三年之久,但梁国宗室们故意让侯景肆虐,将萧衍与萧纲害死,还不等击败侯景,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掀起了一场南朝“八王之乱”。

湘东王萧绎麾下有着荆州精兵,但不急着打侯景,而是先行昆弟之戮,萧衍一死,他就以讨伐侯景为名,发兵攻打侄儿、河东王萧誉,萧誉寻求自己

弟弟、岳阳王萧詧的帮助,然而萧詧遭遇部下杜岸兄弟的背叛,势力大损,狼狈逃回襄阳。

之后萧绎派遣柳仲礼攻打襄阳,欲置萧詧于死地,萧詧就不得不投靠西魏,西魏利用这个机会击退柳仲礼,趁机将原本属于梁国的汉东之地收入囊中,由此确立了西魏在汉东以西的势力范围,在事实上做到了北齐一直想做而没做成的事:立一个有名分和一定实力的梁国傀儡政权,方便自身在南朝捞取利益。

之后西魏攻剑北、取蜀地、平江陵,都是在北齐无法干预的情况下完成的。

萧绎杀死萧誉,打败兄长、邵陵王萧纶,又命大将王僧辩率军东出讨伐侯景,被侯景逼迫禅位的萧栋没死在侯景手中,只被关在密室里,早先出征前,王僧辩就问过萧绎,说怎么对待萧栋,萧绎表示要在“六门之内,尽情显扬兵威”,王僧辩拒绝了,说平贼的事情是自己的职责,这种事情还是另请高明吧。

于是萧绎另命将军请萧栋等人饮酒,接着全部沉入水中,萧栋没死在侯景手里,却死在了自家人手中。

侯景死后萧绎在江陵称帝,是为梁元帝,南梁第四个皇帝。

而在萧绎称帝之前,他的弟弟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就已经在蜀中称帝,出兵讨伐侯景,得知侯景已灭,又兴兵讨伐荆州的萧绎,萧绎一边派兵迎战,一边写信讲和,同时还请西魏出兵袭取益州。

而后轮到萧纪求和,萧绎便不愿意了,全歼萧纪的势力,西魏的宇文泰也在此时抓住机会,命尉迟迥带领甲士一万二千人、战马一万匹伐蜀,成功吞并蜀中。

梁末的宗室内乱中,虽然西魏侵占梁土的时间晚于东魏,但后来居上、吃的可不比北齐少。

一年后,元帝萧绎自觉已经胜出,写信要求宇文泰交出侵占梁土,按照旧图重新划定疆界,宇文泰觉得这人脑子不清醒,于是派遣于谨、杨忠、宇文护等大将,率兵五万给萧绎讲讲道理,最终萧绎心悦诚服,到西魏军营中投降。

然而此前被他打废的萧詧已经完全是西魏的形状了,对萧绎恨之入骨,用土袋将他闷死,江陵的百姓士人也都被抓入西国充作奴仆。

至此,梁朝已经成为过去式,尚温的尸体用最后的余热,孕育南朝的新主。

萧绎死后,其麾下势力分成王僧辩、陈霸先与王琳三派。

王琳是兵家出身,因为姊妹是元帝萧绎的宠妾而受到重用,随侍萧绎左右。他本人好武重义、轻财爱士,这种性格很能吸引人,因此他身边聚集了众多任侠之士,麾下万人多是江淮群盗,由此成为一股强大的军力。

萧绎爱猜忌,因王琳的部众势大,他本人又能得军心,便将他调至岭南,担任都督、广州刺史。西魏入侵时,王琳北上勤王,然而还未赶到萧绎就已经战败投降,王琳便率部众屯兵长沙,被上流的诸将推举为盟主,之后占据湘州,不断扩张,又慢慢取得邵陵、交州、武陵等地,势力横跨湘、郢,称雄于长江中游。

郢州刺史陆法和以郢州投降了齐国,齐国于是捎信给王僧辩,说萧绎之子萧方智年幼,梁朝处在多事之秋,应该推立长君。

此前侯景叛乱投梁,萧渊明为接应他而与东魏交战被俘,之后萧衍希望要回萧渊明,便拿侯景做交换,又导致侯景起兵叛乱。

这次萧渊明又成为了下一场大战的导火索,齐国说萧渊明年龄较大,又是萧衍亲侄,推他做皇帝较为适宜——实质上是要在南朝扶植一个傀儡皇帝,使梁国成为傀儡国。

王僧辩、陈霸先拒绝后,高洋便派高涣领兵,武装护送萧渊明过江称帝,王陈无力抵挡齐军,提出以萧方智为太子后,接受了这个齐人立的梁帝。

结果齐人一走,陈霸先就说王僧辩废了元帝之子,对外依附戎狄之邦,简直大逆不道,暗中准备起事。

恰好有人报告,齐军大举进兵,已经到达了寿春,将要向南进犯,王僧辩派人通知陈霸先戒备,陈霸先就趁这个机会偷袭了王僧辩,反问王僧辩说:“齐军来犯,你全无戒备,是什么意思?”

王僧辩都被问傻了,反问陈霸先:“我让你去守北门,不就是防备吗?”

陈霸先当夜杀死了王僧辩父子,之后也没真看见齐国的军队,他就废了萧渊明,立萧方智为帝,又派人通知齐国,说王僧辩阴谋造反,所以杀了他,我依旧是齐国的好臣子,梁国永为大齐籓国。

因为已成既定事实,齐国也就捏着鼻子认了,但之后在天保六年,高洋派兵进攻建康,打算找回场子,结果惨败,还让陈霸先打赢了立国之战,成功篡梁建陈,和高洋职称平级。

自侯景之乱后,梁朝的发展就大抵如此,时间来到现在,萧詧在西魏的支持下,在江陵称帝,年号大定,受到而今周国的严密监控,财富被剥削殆尽,所谓的江陵也不过是一座空城,大定帝萧詧依旧在江陵哼哧哼哧的帮周国守益荆门户。

而王琳与陈霸先正激烈争夺扬州的话事权,双方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王琳的主力被缠在了江州战场中,后方长沙、武陵等地变得空虚,于是萧詧派遣大将军王操,在不久前攻取王琳控制的长沙、武陵、南平等郡。

腹背受敌的王琳大为惊惧,所以才派使者来齐国求援。

王琳其实不止和齐国交好,他曾经同时与陈霸先、西魏、北齐都交好,西魏需要时间消化地盘,陈霸先则要稳定扬州人心,王琳刚从萧绎那独立,也要时间巩固势力,因此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和睦期。

因为地缘的关系,发展半年之后,王琳便与陈霸先开战,也与萧詧纷争不断,只有齐国和他没有领土纠纷,反倒是因为王琳要恢复梁室,高洋想教训陈霸先、吞南土、立傀儡国,因此和王琳一拍即合,双方合作的时间最久。

今年三月,齐国就已经发过兵,送永嘉王萧庄回到江南让王琳拥立了。

萧庄是元帝萧绎之孙,因为萧绎派遣王僧辩消灭侯景平定叛乱,因此萧绎的子嗣在萧衍的子孙中有着独特的地位,给了王琳在正统性上的大义名分,王琳拥立萧庄为帝,年号天启,继续与陈国作战,然而作战始终不能得到成效。

这也怪不得王琳。不是他不能打,相反,他的麾下将士质量极高,虽然打不了北方怪物房,在南方打一打岛夷们还是没问题的,当初萧绎支走他也是怕他做大,赶到岭南去吃瘴气,很典型的遇主不贤。

等萧绎死后,王琳总算解禁了,以他的实力,可以很轻松地消灭萧詧,但萧詧不是自己在战斗,他背后有着强大的西魏,反倒是弱于王琳的萧詧,仗着宗主国的保护有恃无恐的骚扰王琳。

王琳惹不起北方两个强国,而且他打的旗号是大梁忠臣,因此主要目标就放在陈霸先身上,一方面师出有名,另一方也是因为陈军最容易捏。

然而他的地缘太吃亏了,以江夏为重镇,主要盘踞在长江中游,当初孙权据有江东仍不安心,要全据荆襄,而王琳上有萧詧骚扰,下要对抗建康的陈霸先,能打到现在已经很勇猛了,这种夹在中间的政权很难有所出路。

因此在前些日子被夺走长沙等地后,王琳的势力再一次缩水,手中握着的天启帝萧庄对萧詧毫无用处,反倒因为有仇,吸引到了不少火力。

齐国朝堂上商讨了一阵,大多数臣子都认为如果王琳请求援军,那齐国也不应该出兵,任其自生自灭是最好。

贸然出兵,反而容易再次出现建康之事,这是高洋的心病之一。

“那就唤使者上殿吧,我倒要看看他怎么说。”

众臣议毕,高洋便下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