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3章大胆的计划
第1473章大胆的计划
“师兄,请停一停.您这个作战计划,怎么听着有点耳熟?”这可太耳熟了。先闪击波兰,进攻不列颠,撕毁和北方邻居的互不侵犯条约.这商洛简直是熟门熟路。
“这种计划耳熟?”朱先烯诧异道,“难道你以前听过?那人发疯了吧。他又不是仙人,哪来的这么大胆子。”
“说是发疯,倒也没错”
这种方略由朱先烯说自然是没问题,因为他只要在图上画线就行了,由仙力所加持的王师自然也可以一路平推过去。但是如果从他们以外的人手里施展这个方略,那显然是多少有些问题的,至少以上这些事不应该同时执行。要么是决策人出了问题,要么是决策人知道不这么觉得就会死,所以干脆搏一搏。
“对了,商洛。”朱先烯比较了一下双方的实力,“罗马人能够独自完成这个作战计划吗?因为,既然你要担当这个‘英白拉多’战帅的职位,那么你就要做些什么了吧。”
“我本人会在现场指挥这次战斗。”
“我都不知道你竟然学会军事指挥?”
“我直接把难以解决的目标点掉就好了。”他说的点,是字面意思上的点,直接从天而降把地皮给掀翻。
“虽然你确实可以这么做,但如果罗马人那边顶不住,你恐怕还是没有办法全身而退,而且会在罗马的事务中耗费大量的精力。所以.”
朱先烯顿了一下:“虽然我们这边不会有什么事,但如果真的开启战端,恐怕罗马那边就不得安宁了。毕竟,他们可不像是我们。”
“罗马似乎特别虚弱。但是明明罗马军队很能打,为什么会看起来虚弱呢?明明东边的三个——元老院、神谕所和缪斯宫才是罗马帝国的主体,爆炸的也只有新安条克与现在的罗马。”这个问题,商洛其实也一直在琢磨。
不过他毕竟半路来到这里,他对罗马的情况也不是自始至终都在关注。比起他,朱先烯应当是对罗马的情况更有研究。
“你要是这么问的话,我倒是想要问你一个问题——古往今来无数帝王。那么,你首推哪两位?你觉得,哪两位才是真英雄?”
“始皇帝?”
“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非真英雄也。”
“我说师兄,我们俩不喝酒,这时候也没有青梅。是不是要煮个茶?”
“咳跟你开个玩笑。我可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把历代帝王都评论一遍。我只说我喜欢的两个人:唐宗宋祖。唐太宗是真英雄,真豪杰,他的英雄气足以震古铄今;但另一人,宋太祖,他的功力则在更精妙之处——你对宋太祖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统天下,然后杯酒释兵权,好像来得特别容易?虽然不说是捡来的,但你和唐太宗一笔,这里头每件事在唐太宗那里都能写5个传奇话本,光是玄武门之变就能反反复复翻拍10遍了。但在宋太祖这里,在赵大那里,你有没有觉得其实没什么好说的?”
“诶?好像是这样?但是为什么?”
“我只单说一例——为什么历朝历代,大军南下都搞得举国振动。曹丞相把十万大军下江南打赤壁之战,苻坚打淝水之战,等等等等。但是宋灭南唐,却好像没什么大动静。为什么呢?因为根本就没有打水站。赵匡胤让人跑到采石矶去架了个跨越长江的浮桥,直接把南唐君臣吓傻了。最后宋军摧枯拉朽一般横扫了南唐深沟高垒几十年的积蓄,真正打仗的部分拢共半年不到。”
“这怎么做到的?!”
“很简单,因为赵匡胤他是武人,他知道这个世界上的战争是如何运作的。他亲自到长江边上评估之后,决定用军事工程学解决这一问题。他派遣了一整个工兵部队,在长江上来回勘测了好几个月,最终选定了采石矶江面。他派人伪装成僧道,请求在江边修筑石塔,实际上暗中打了足以承载整个浮桥的巨大桩塔,然后随即发动抢滩登陆战,突袭了预定的施工区,然后南北两岸同时开工,在极短的时间内架设好了足以让大军平稳通过的浮桥。然后,就是扫尾的时间了。”
“好家伙以前,没有人做到过吗?”
“以前没有,他是第一个。为什么呢?因为赵匡胤知道,通过技术手段可以解决这个世界上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都不是必胜之局。比如黄袍加身的时候,他在军中并不具有独大的地位,那政变是相当有风险的;再比如说杯酒释兵权,本朝搞得多难看你也不是不知道。但赵匡胤在几乎没有引发任何冲突的情况下,就把这些事情用技术手段办了。”
“他他是怎么做到的?”
“还是那句话——他知道这个世界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在运行的。他知道武人政治的规矩,知道武人的底线在哪里,他也知道武人想要什么、怕什么。所以一次黄袍加身,一次杯酒释兵权,都可以说几乎无血的政变。他以极小的代价解决了困扰每一个朝廷的巨大问题,连南下灭南唐都采取了性价比极高的方式。他,讲究性价比。大概因为宋是商吧。”“但是.”商洛想了想,“可是这样明明看起来很不错,但是”
“但是你想问,为什么宋朝虽然立国的时候性价比非常高,但在之后似乎出了些大问题,是吧?那我再问你——你觉得在对外战争中,是唐军更能打还是宋军更能打。”
“唐军?哦不对.难道是宋军?”
“如果你从史料上看,其实宋军的胜率要比唐军大很多——这里头突然有战线和战报之间的区别,但其实主要是因为唐与宋。北明,与我南明之间的区别。”朱先烯提到了这个敏感的词,“如果后世还有历史的话,本朝其实叫作南明更合适一些,因为北明的京师在大多数时候是顺天,南明的京师则是应天。”
“我们,更接近唐朝?”
“倒也未必,其实北明也很像唐朝——唐宋之间的主要区别。这也是现在要和你说的重点:就是赵匡胤本人以一个奇妙的方法,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了困扰华夏历朝历代所有王朝的重大问题。但是!”
朱先烯话锋一转:“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作为武人,赵匡胤确实是以武人自己的视角出发,以巧妙地方式革除了唐末到五代十国的乱世以来几百年的,武人政治的积弊。但是,如果没有军事封建主来巩固边疆,那边防压力直接到了中央的身上。所以你看唐军在边关可以输无数次,因为不管输多少次都是在远离核心区的军事管制区。但宋朝一次也不能输,因为每次战败都是由自己的核心区在硬抗。每次失利,都会让核心区向后退缩。结果一步一步,就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但是,这不应该怪赵匡胤。
“赵匡胤活得太短了。他做的其实没什么问题,他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依旧走了性价比的路子:他本人是天下第一大的军阀,是宋军后勤、工程和战略规划的统帅。他一个人,是真的可以在消弭藩镇之后解决边患的。他把大军集中在都城,就是打算自己亲自来解决这些问题。只可惜,天不假年。”
如果宋太祖活得再长一点,让他在高性价比地统一天下之后再高性价比地解决其他问题,那宋朝的历史恐怕会大不一样。
朱先烯沉声道:“宋太祖如果活得再长一些,之后恐怕也不会有高粱河驴车的事。不过,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作为后人,尤其是我作为明朝的皇帝,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些让我觉得非常相似的事情。”
窗外不远,就是孝陵。这些话也只有皇帝本人能说,商洛也是不太适合对老朱家的事评头论足的。
“我觉得,北宋和北明真的非常像。宋太祖是收了兵权,自己做了皇帝和大元帅,把天下兵马集中到都城来自己指挥——结果他一死,后人根本跟不上他的节奏,导致武力大崩溃。我朝太祖高皇帝则是收了相权,自己做皇帝和丞相。结果太祖高皇帝一驾崩,后人跟不上他的节奏,建文一朝把太祖高皇帝留下的塞王镇边制度。但是塞王被建文一锅端了,导致北明必须把首都搬到军事防卫的中心去。”
“原来是这样”
“所以,我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这样——唐宗宋祖哪个更厉害?我觉得宋太祖更厉害,因为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宋太祖解决问题的性价比显然比唐太宗更高,一代人就把好几代人的事给‘无痛’完成了,简直是医国的圣手。后人看不出他的英雄气,是因为他不需要靠豪气,而是靠精打细算来解决问题。这叫所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同样你要问唐军和宋军哪个更厉害,那是唐军更厉害。因为唐军在边疆虽然有输有赢,但把战火烧到别人家的核心区,那不管胜负如何都是赢。宋军在自己的核心区打仗,不管前面赢多少次,战绩多好看,一次大败就会输光光。包括北明最后的结局也是如此。藩屏一旦消失,内里的恐怕会比世人想象地要脆弱得多。”
“我我好像明白师兄你的意思是。你是说,罗马虽然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但其实问题在骨子里?好家伙,刚才那些是课本上没有的吧?”
“有啊,资治通鉴是推荐书目嘛。刚才那些你要是想学,可以在课外阅读里面学一学资治通鉴。就是有点多就是。我是小时候就学过了,所以我对历代的得失都信手拈来,并且可以以之来分析罗马的问题——罗马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现在已经失去了藩屏。你,很聪明。”
他看着商洛:“你应该是没读过资治通鉴的,毕竟那本书还挺无聊,我也是在文阁老的领读下才粗略学过一遍。不过我也只是知道,谈不上了解。我说你聪明,是因为你发现了问题的根源:你看到罗马的外部屏障失能了之后,就立刻显得脆弱不堪,这是一种着眼于整个棋盘的大局观。只是因为你还没彻底把学问上的事搞通,所以没有把你自己已经想到的东西给表达出来。”
“那么.我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了。我们这一次,也需要在罗马建立屏障?”
“你务必要这么做。屏障,极其重要,这是容错率的问题。核心区受创之后的恢复速度,远比屏障要来得更慢。只有藩屏才能支撑得起长时间的战斗,也是为什么本朝众建藩屏,还有兰芳这样的巨大海上怪物来保卫海疆。朝廷因此而不需要直接接触外界的纷扰,所以可以直接把畿内的动员率降低到近乎于'非军事化'的地步。我们的军队的数量相对于国力来说是极少的,我们也能用有限的财政支出让整个军队精锐化。这都是因为边疆有藩屏在支撑,所以王师只要做尖刀就好。”
“那么,我会让罗马变成我们的藩屏的~~”
“嘿嘿~~”朱先烯笑了笑,“我的话没白说。你看,把事情摆出来之后,我们之间就达成共识了。既然罗马已经没救了,我们就应该利用罗马的架子,把它建设成天庭的藩屏,利用它来控制天庭不想触及的广大区域。至于罗马本身的衰落,这也是他们自己选择的道路。我们只要把罗马现在留下来的核心区一步步榨干,就能在外支撑起一个合格的防线了。那么首先,这个防线要有自己的军队,要有很多。你为了执行对波兰的闪击,还有别的战斗,也都需要人是吧?”
“我已经做好准备了。”商洛点了点头,“战争,即日就会开始。希望我也能打出来宋太祖一样的性价比——以及话说回来,浮桥战术倒是给了相当大的的启发啊。确实,这个世界上许多历史问题,其实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