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乱局

历史上的秦末农民大起义,以及之后的山东六国的造反是建立在秦国的昏庸以及残暴治理之下的?

但是在这个时空里,经过秦始皇这几年的统治,国家已经趋于安定,百姓也不希望再有纷争出现,所以六国的出现实际上是不得民心的。

加上六国的贵族,在起兵之后,为了收集财产,扩大兵力,把秦朝实行的摊丁入亩,以及一系列新政都给废除了。

这更是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了广大民众的不满,于是乎,在六国起兵的同时,底层的民众也在不断地帮助官府反抗贼兵。

这就是为什么除了齐国和楚国闹得比较凶之外,其他四国都比较安分的原因,而朝廷上也把这些人视为是尘芥之藓。

(其实历史上的六国叛乱闹得虽然挺大,但除了楚国比较强之外,其他五国都很弱,你知道项羽在巨鹿打败了章邯,局势才反转过来。)

除此以外,六国还有一种顾忌,那就是北方的蒙恬以及南方的赵佗的人都没有干涉中原的迹象,这样他们心中犯起了鼓。

这南北加起来一共50万大军,随便一出手都能让自己灰飞烟灭,所以彼此都保存的实力,不敢轻举妄动。

就在这样一种相互牵制,相互畏惧的情况下,六国叛乱,有名无实,雷声大雨点小,竟然还没有形成什么多大的阵仗。

不过这种行为也造成了朝廷的官员理所应当的觉得外面的事情可以随便处理一下,而现在要处理的第一要务是确立新君。

老外必须安内,看来这件事情已有2000年的传统了。

将视线回放到朝堂之上,在蒙毅的冷眼之中,大臣们又为了谁来继承新君的位子而争吵不休,其中甚至有动手的趋势。

他这两天没少受到各派势力的拉拢,其中王绾和赵高都来拉拢过他,不过他本身就不愿意卷入这种冲突。

再加上秦始皇,实际上操控着这一切,她更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而不该做什么?

所以在他看来,眼前的这帮人就跟小丑一样,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就连自己平时比较敬重的王绾,现在也为了权利而红了眼。

目前来看,朝堂上面呼声最高的就是公子高,现在的公子高,刚刚满20岁,除了扶苏之外,他就是年纪最大的人。

而且他在寿春做得非常不错,处国人向来痛恨秦国人,而公子高却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面安抚了楚国人的仇视心态。

所以现在虽然熊心已经被立为楚怀王了,但实际上愿意帮助秦国的楚国人还有很多。

有了这么一份优秀的成绩,再加上公子高,平时在大臣眼中人缘比较好,所以理所应当的成了国君的第一人选。

但是公子高,也有他的劣势,比如他的出身就不怎么好,秦朝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就一直重农抑商,而公子高的外祖父刚好就是个商人。

这种血统上的劣势让他有些抬不起头来。

至于四公子胡亥,则是因为有中书令赵高,还有右丞相李斯的支持,虽然胡亥的血统足够的高贵,但他的政绩却是一大短板。

毕竟除了开采煤炭之外,老四并没有干出什么亮眼的成绩,甚至很多人都举报说他在那段时间里到处胡作非为,欺男霸女的事情没少干。

当然,对于这一点来说,李斯和赵高是绝对不能承认的,在胡亥身上投资了这么久,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

此时的四海归一店内,平时因为有秦始皇的压制,所以大臣们都保持得安安静静。

今天秦始皇不在了,所以坐在两旁的大臣们,剑拔弩张,马上就要开吵的趋势。

左丞相王绾率先发言道:

“各位,有道是国不可一日无主,既然陛下留有子嗣那么由皇子来继承咱大秦帝国均为的事情,自然是天经地义的,就是不知道该有谁来继承呢?”

和赵高李斯一样,王绾也判断秦始皇已经死了,毕竟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秦始皇要是还活着的话,早就应该出来制止了。没理由到现在还动于衷。

事实上他们都想错了,秦始皇到目前为止不仅无动于衷,而且还像看小丑一样的看着他们。

王绾作为第一个发言的人,总不可能他第一句话就提起要让公子高来当皇帝吧。

看到王绾发言了,李斯也赶忙插嘴道:

“王丞相说的太对了,陛下乃一国之君自然要血统纯正,有我老秦人的血脉才可以,我想来想去,只有四公子胡亥才能当此大任!”

又一个支持李斯的官员发声:

“李丞相说的太对了!四公子乃是皇后亲子,先帝生前对四公子宠爱有家,如果我们让四公子继承大位,那才是随了先帝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