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非遗—西驿头花杠与西良庄太平车
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非遗:西驿头花杠与西良庄太平车——乡土艺术的双重变奏
在石家庄市高邑县的田野与村落间,西驿头花杠与西良庄太平车如同两支跃动的文化音符,前者以杠箱为鼓槌敲击出农耕文明的力与美,后者以车轮为画笔描绘出乡土生活的苦与乐。二者一刚一柔、一静一动,共同谱写着高邑县民间艺术的独特乐章,在燕赵大地上回荡着跨越百年的文化回响。
一、西驿头花杠:力与美的农耕礼赞
1. 百年传承的杠箱之舞
西驿头花杠发源于高邑县富村镇西驿头村,这座紧邻泲河南岸的村落,因古驿站而得名,村民世代以农耕为生。花杠艺术诞生于清末民初,最初是村民为祈求风调雨顺而创造的祭祀舞蹈。一盘花杠由杠杆、杠箱、杠架、顶旗、杠铃、杠箱环六部分组成,杠箱重达50公斤,需由两名壮汉以肩、颈、腰协同发力完成表演。这种“人杠合一”的技艺,既是对农耕劳作中负重能力的艺术化再现,也是对力量与技巧的双重考验。
2. 千变万化的阵法美学
西驿头花杠的表演以“队形”与“动作”为两大核心:
? 队形变幻:表演者通过走十字、走连环、掏剪子股等步法,在广场上编织出流动的几何图案。如“龙摆尾”阵型中,杠手们以s形路线行进,杠铃随步伐发出有节奏的碰撞声,模拟巨龙游弋;
? 绝技展示:换杠、戗杠、顶杠等高难度动作考验着杠手的默契与平衡。例如“顶杠”表演中,两名杠手将杠箱高举过顶,仅凭颈部力量支撑,杠铃在头顶旋转如飞,引得观众阵阵喝彩。
这种“力与美”的结合,使花杠表演兼具体育竞技的观赏性与舞蹈艺术的韵律感。
3. 节庆狂欢的文化符号
每年正月十五,西驿头村都会举行盛大的花杠巡游。村民们抬着装饰有五谷彩穗的杠箱,从关帝庙出发,沿村道行进至泲河岸边,象征着将一年的丰收与祈愿献给河神。近年来,花杠表演融入了更多现代元素:
? 综合艺术:与太平车、赶毛驴、抬花轿等民间艺术同台演出,形成“花杠狂欢节”;
? 文旅融合:在“高邑凤凰不夜城”景区设置固定表演点,游客可付费体验抬杠技艺,感受“力透杠箱”的震撼;
? 数字传播:通过抖音平台发布“花杠教学”短视频,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百万,吸引全国网友学习。
二、西良庄太平车:车轮上的生活史诗
1. 逃荒记忆的舞蹈转译
西良庄太平车起源于高邑县王同庄乡西良庄村,其历史可追溯至民国年间的逃荒记忆。表演道具以木条框架为车体,外覆彩绸,两侧绘制车轮图案,顶部饰以流苏与云纹。表演时,一人驾车、一人拉车、一人扶车,三人配合模拟上坡、下坡、陷车、跨河等动作,配合锣鼓点演绎出“一家人颠簸逃荒”的叙事。这种“以舞载道”的形式,既是对苦难历史的艺术化消解,也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
2. 动作语言的隐喻系统
太平车表演的动作设计充满生活智慧:
? 上坡动作:驾车者弯腰弓背,拉车者前倾发力,扶车者后仰支撑,三人通过身体倾斜度变化表现坡度陡峭;
? 陷车场景:驾车者猛然停顿,拉车者踉跄后退,扶车者急转车把,配合急促的鼓点,将“车陷泥泞”的困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 喜庆场景:在迎亲表演中,太平车装饰红绸与喜字,新娘端坐车中,车把式以滑稽动作逗乐观众,将苦难叙事转化为生活喜剧。
这种“苦中作乐”的表演逻辑,使太平车成为乡土社会的精神解压阀。
3. 红色记忆的当代传承
解放初期,西良庄村民将太平车改造为宣传工具:
? 革命叙事:在车体绘制“打土豪分田地”标语,演员扮演农民与地主,通过表演揭露旧社会压迫;
? 创新节目:加入骑驴、拉碌碡等元素,使演出更具观赏性。1958年,太平车表演队赴石家庄地区汇演,获“优秀民间艺术奖”;
? 非遗活化:2023年,西良庄村成立“太平车传习所”,开发“亲子研学”项目,孩子们可亲手制作微型太平车模型,学习基础表演动作。
三、乡土艺术的共生与突围
西驿头花杠与西良庄太平车虽形式迥异,却共享着高邑县的文化基因:
? 空间叙事:二者均以村落广场为舞台,花杠的杠箱与太平车的车轮构成“移动的乡土地标”;
? 集体创作:花杠的阵法与太平车的动作均由村民集体设计,历经代代打磨形成固定程式;
? 伦理教化:花杠表演强调团队协作,太平车叙事传递家庭伦理,共同塑造着地方社会的价值体系。
这种同源性在当代实践中产生奇妙互动:
? 跨界融合:2024年高邑县非遗展演中,花杠与太平车首次联袂演出,杠手与车夫以“力与舞”的对话演绎《农耕交响曲》;
? 教育传承:西驿头小学开设“花杠社团”,西良庄中学将太平车编入校本课程,通过“非遗+体育”模式培养传承人;
? 产业赋能:两村联合开发“杠车文创”,推出花杠主题u盘、太平车拼图等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万元。
当西驿头村的杠手们将50公斤的杠箱舞得虎虎生风,当西良庄村的车夫们踩着鼓点演绎出生活的酸甜苦辣,高邑县的民间艺术便完成了从记忆到现实的转译。前者以杠箱为笔,在广场上书写着力与美的诗篇;后者以车轮为舟,在时光长河中载渡着苦难与欢笑。这两支乡土艺术的变奏曲,既是对农耕文明的深情回望,也是对现代性冲击的创造性回应。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承,不在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而在于田间地头的汗水与欢笑,在于槌起杠落间的血脉贲张,在于车轮滚滚中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