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6章

【“你这灶怎么如此小巧?”朱由检好奇问道。小姑娘自豪地说:“是爹爹改良的,用蜂窝煤做燃料,最适合我们小本生意!隔壁王婶还用它烤栗子,一上午能卖两筐呢!”】

【一旁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忍不住感叹:“陛下,这小小的炊具,竟让百姓的智慧都迸发出来了!”】

【美食节的余波迅速席卷全国。苏州的文人雅士举办“炊具雅集”,将食通天灶与书画、茶道相结合,在烹煮美食的同时吟诗作对;山西票号推出“美食贷”,专门为购置炊具、开设食肆的商户提供低息贷款;甚至在偏远的苗寨,当地百姓将食通天灶与传统火塘结合,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百宝炊具”。】

【然而,繁荣背后也暗藏挑战。】

【一日早朝,刑部尚书神色凝重地奏报:“陛下,近日多地出现假冒伪劣的食通天灶。这些灶台偷工减料,已发生数起爆炸伤人事件!更有不法商人囤积铸铁,导致原料价格飞涨。”】

【朱由检脸色一沉:“立刻成立专项督查组!严查制假售假者,对囤积居奇的奸商从重处罚!再颁布《炊具制造规范》,设立官方认证标识,确保百姓用得安心!”】

【与此同时,食通天灶引发的“蝴蝶效应”开始在外交领域显现。】

【当葡萄牙使团看到大明百姓用先进炊具轻松制作出精美的糕点和烤肉时,团长佩雷拉惊叹道:“这比我们欧洲的烤炉还要精妙!”他主动提出用西洋钟表技术交换食通天灶的制造工艺。而日本的遣明使则将相关见闻传回国内,引发了日本贵族对“明式烹饪”的追捧。】

【在这场持续的变革中,食通天灶逐渐成为大明的“文化符号”。】

【杭州的工匠将灶台设计成西湖十景的模样,炉盖上的浮雕栩栩如生;景德镇烧制出青花瓷版食通天灶,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功能完美融合;甚至在科举考试中,“论炊具革新对民生的影响”也成为热门考题。】

【多年后,当人们回望这段历史,发现这场始于皇帝餐桌上的小小不满,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不仅改善了万千百姓的生活,更让大明在技术创新、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上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而那遍布大街小巷的食通天灶,依旧在日夜运转,用腾腾热气,诉说着这个时代的传奇。】

……

洪武位面

朱元璋蹲在新造的食通天灶前,用铁钳夹出焦黑的烧饼,扭头对刘伯温瞪眼:“你说刻星宿图管用?这饼比我当年啃的树皮还硬!”刘伯温捻着胡子赔笑:“陛下息怒,定是祭灶的五谷少放了黄豆,明日重祭!”徐达凑过来,用佩刀削下烧饼边缘:“老朱,这灶要是改良成行军灶,咱们追着元军打时,还能边走边烤肉!”常遇春突然从灶膛掏出半只烧鸡,油汁滴在龙袍上:“香!比缴获的元军烤全羊还带劲!陛下,咱把这灶命名为‘追魂烤炉’咋样?”

永乐位面

朱棣举着西域商人进贡的食通天灶模型,兴奋地对郑和说:“你下次下西洋,每艘宝船都装十台!让番邦知道大明的灶能煮四海鲜!”郑和展开航海图,认真标注:“臣建议在甲板设‘海上厨房’,用此灶煮热饭,将士们就不会晕船吐胆汁了!”解缙推眼镜吟诗:“铁炉吞吐乾坤味,蒸汽烹出日月香!”话音未落,姚广孝淡定补刀:“诗是好诗,就是刚才解大人用这灶烤糊了三本《永乐大典》草稿。”

宣德位面

朱瞻基趴在迷你食通天灶旁,用蛐蛐草戳动旋转架:“杨爱卿,朕的蛐蛐闻着烤肉香,打架都更凶了!快给朕的斗蛐蛐场装二十台!”杨士奇扶额劝阻:“陛下,造灶的铜料会影响铸钱……”话没说完,于谦举着灾民联名信冲进来:“山东百姓用此灶蒸野菜团子,救活千人!”杨溥苦着脸拨算盘:“可单台造价百两白银……要不让藩王们众筹?就说捐灶能上《吃货功德碑》?”

嘉靖位面

朱厚熜盯着道士用食通天灶炼制的“九转金丹”,问严嵩:“这灶真能煮出长生不老羹?”严嵩谄媚点头:“陛下圣明!龙虎山道士说,用此灶炼药,连药渣都能治头疼!”戚继光突然从蓟州送来急报:“末将把灶改成‘移动炮台’,战时能烤肉能轰敌!”胡宗宪举着海鲜宴的菜单补充:“东南渔民改良的灶,能同时蒸螃蟹、烤鱿鱼,还能熏制鱼干!”郑以伟抱着《礼记》欲哭无泪:“祖宗没说过灶能当兵器用啊!”

隆庆位面

朱载坖咬着炊具学堂学员做的新式糕点,问张居正:“张先生,这灶怎么既能饱肚子又能赚银子?”张居正展开算盘:“陛下,推行‘灶体广告位’!炊具刻上‘xx钱庄赞助’,百姓每用一次就等于打广告!”高拱拍桌大笑:“哪个言官敢说‘奇灶乱俗’,就罚他用冷窝头配凉水吃一个月!”王崇古举着边关急报挤进来:“俺答汗要用十匹汗血宝马换改良版行商灶!还说想预定‘草原烧烤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