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金工院
辽阳郊外,千山脚下的一处石窑旁,谢福正带领一队匠人忙碌着。他手持一根长杆,不时用力搅拌着一个巨大的泥槽,泥浆般的液体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却让谢福满脸笑意。
「加石灰!再加一些!」他指挥着工匠,将从千山采来的石灰岩细末倒入泥槽中,同时不断加入烧制出的粉末。「记住比例,要按我说的来,三份石灰,两份沙子,一份细石。」
火焰在窑炉中跳动,烧得通红。工匠们汗流浃背,依次将搅拌好的混合物倒入早已准备好的木模中。谢福看着渐渐成型的模具,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就是未来的城墙了。」他喃喃自语。
几日后,一场春雨洗刷了辽阳的街道,也浇灌了工坊内刚刚制作完成的混凝土板。雨水冲刷下的混凝土表面光滑如玉,显露出坚固的质感。
完颜蒲家奴带着几名甲士走进工坊。谢福恭敬地迎上前,笑道:「蒲大人,今日便是验证奴才成果的时候了。」
完颜蒲家奴冷哼一声,盯着面前那块新制成的混凝土板,随手提起一柄重达四十斤的战斧,沉声说道:「谢福,这东西若是经不得本旗主一斧,陛下可不会轻饶你!」
谢福不慌不忙,低声说道:「请主子放心,这混凝土的强度,便是千军万马也难摧毁。」
完颜蒲家奴听罢,不再废话,高高举起战斧,一声怒喝,猛然劈下!斧刃与混凝土板正面相撞,火星四溅。众人屏住呼吸,只听「咔」一声,战斧竟在表面留下了一道浅浅的痕迹,而混凝土板却巍然不动。
「再来!」完颜蒲家奴不信邪,接连劈下数斧,依旧只能在表面留下轻微的裂纹。终于,他放下战斧,脸上露出复杂的神情。
「果然结实!此物若用来建城墙,怕是连攻城锤也无可奈何!」
当天,谢福的成就被汇报到行宫。完颜吴乞买亲自来到工坊,看到测试后的混凝土板,伸手轻轻抚摸,感受那坚硬的质感。他沉默片刻,猛然转身,对谢福朗声说道:
「谢福,你功在社稷!从今日起,朕赐你正黄旗林牙大学士之位,专掌此等军国要务。朕要让这坚不可摧的混凝土,为大金建起千年不破的城池!」
谢福闻言跪倒在地,连连叩首:「谢陛下隆恩!奴才定不负所托!」
随后,完颜吴乞买召集完颜宗翰、完颜宗幹、完颜蒲家奴等重臣,共同商讨如何利用新掌握的混凝土技术。
完颜宗翰提议:「此物若如此坚固,可用于修筑与营口棱堡相对的堡垒群,不必再担心舟山海寇的火器攻击。」
完颜宗幹则补充道:「不仅如此,若在辽阳、会宁府、黄龙府等地,也以此技术重建城防,大金的防御力将大大增强。」
完颜吴乞买点头,目光炯炯:「不仅如此。沿海各地的堡垒、内陆的城池,甚至关隘,都要用这种混凝土建造。我们不急于一时之胜,要让舟山海寇、南朝残宋,以及所有敌人看到,大金的城池如山岳般不可撼动!」
这一夜,辽阳的火光照亮了整个夜空,工坊内的窑炉不停燃烧。谢福站在火光前,目光深邃。他知道,自己的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金国的未来,而他谢福的名字,也将在大金的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辽阳行宫中,完颜吴乞买独坐灯下,面前摊开的是高丽旗主帅拓俊京此前送来的「炸壶」实验记录。那些形状怪异的夜壶装满火药后,点燃投掷,爆炸的威力足以掀翻一座小屋。然而,与舟山军的火器相比,这些初步的试验显得粗糙且不稳定。
完颜吴乞买沉思良久,缓缓起身,走到帐外,望着夜空中微弱的星光。他的声音低沉却坚定:「火器之道,舟山女贼已行于前,我们若想追赶,须放下大金巴图鲁的骄傲,虚心学习,甚至超越。他们既然能以火器制胜,我们也可以。」
翌日清晨,完颜吴乞买召集完颜宗翰、完颜宗幹、完颜蒲家奴,谢福以及从开封掳来的各种工匠。帐中,完颜吴乞买手持一份《鹿鼎记》话本,摊开一页,上面描述了清军如何利用红衣大炮平定郑氏海寇的片段。
「这书里说的,跟舟山海寇类似的郑家,强盛于一时,却最终因火器的对比落败。若大金要如书中所言的大清成就霸业,便需尽快掌握这火器之道。」完颜吴乞买目光如炬,「谢福,你可有办法?」
谢福躬身回禀:「陛下,火器之道,奴才并非毫无头绪。之前从开封运来的火药师傅已有初步配方,而关于火器的形制,还需更精确的试验。」
「很好。」完颜吴乞买点头,「粘罕,斡本,这件事交由你们监督。蒲家奴,负责调动两白旗勇士,为试验提供协助。」
谢福
很快组织了一批工匠,将拓俊京遗留的「炸壶」作为原型进行改良。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将火药装填到竹管或铁管中,以增加投掷距离和稳定性。与此同时,部分工匠开始尝试制造「火箭」,用火药推动箭矢飞行。
实验场设在辽阳北郊的一处空旷地带。第一次试验,工匠们用木筒装填火药,将其点燃后向空中投掷。结果,爆炸声震天动地,但木筒本身却燃烧殆尽。
「换铁筒。」谢福指挥道,「竹木虽轻,但耐不住火药之力。」
第二次试验,改用铁筒后,爆炸力大幅提升。然而,由于装填技术尚不成熟,火药燃烧不均,威力并不稳定。谢福皱眉深思,随即提议:「加上导火索,调整火药比例。」
经过数十次试验,终于制造出一种改良的铜制炸壶,比最初的陶瓷夜壶威力更强,且可安全投掷。与此同时,初步的火箭也取得成功,能够飞行十余丈,点燃目标物。
为测试新式火器的实战效果,完颜宗翰亲自挑选了百名勇士进行演练。他们学着舟山军的战法,在模拟的阵地上掩护投掷炸壶和发射火箭。爆炸的烟火声在演练场上此起彼伏,浓烟弥漫。
完颜吴乞买亲临演练现场,见到一座模拟的营口棱堡被炸壶炸塌一角,火箭点燃了假设的木制攻城塔,他的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笑意。
「不错!虽还未如舟山军火器那般精准,但已可用于战场。」他转向完颜宗翰,沉声说道,「这些火器,将是我们对抗舟山海寇、平定南朝残宋的利器。传令下去,火器研究所需的材料、人力,不得有所耽搁。」
回到帐中,完颜吴乞买翻开那本《鹿鼎记》,思索良久后,对完颜宗幹说道:「这书中所言,郑家最终是被大清的强大国力与火器碾压。舟山军虽强,终究也是一群偏安于海上的寇匪。只要我们稳扎稳打,灭宋后据有整个中土之人力物力,深挖火器之利,不出十年、二十年后,他们必然如郑家一般,不堪一击。」
完颜宗幹深深作揖:「陛下英明!如此,则残宋可灭,舟山海寇亦不足虑。」
行宫外的风吹过,仿佛预示着一场全新的战争将要到来。这场战争,不再仅仅是刀剑的碰撞,而是火与铁的较量,技与智的比拼。大金的未来,已然踏上了新的道路。
数日后,完颜吴乞买召见谢福、拓俊京以及完颜宗翰等重要臣属。他挥手展开一幅从开封掳来的地理图,指着燕京的位置说道:「燕京,乃我大金南控宋土、北接草原之要地。此处不但可集天下工匠,还能汇聚辽东、河北的资源,方便调度材料与技术。朕决定设立‘金工院’,以此为大金未来之兵器源泉。」
谢福和拓俊京立即跪下叩头,谢福说道:「陛下圣明!燕京四通八达,又有燕山可采石,近渤海可运铁,乃设立工坊的绝佳之地。」
完颜吴乞买点头,目光炯炯地扫过众人:「谢福,尔精通工艺,熟知舟山军的奇器;拓俊京,尔深谙火器的运用与战场之道。两人同赴燕京主持金工院,一切所需,尽管向朕开口!」
拓俊京拱手领命,略带犹疑地说道:「陛下,若要成大器,恐需更多技艺精湛的工匠,而这些工匠……」
吴乞买冷哼一声:「朕早已命粘罕勃极烈将开封的匠人尽数送往燕京。舟山贼掉下的那些零件、弹壳、啞弹也一并送去供你们研究。只要能打造出胜过舟山军火器的兵器,无论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朕都愿意!」
两个月后,谢福和拓俊京率队抵达燕京城。此时的燕京,虽已被金军占领多年,但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尚未展开。金工院的选址定在城外一片依山傍水的空地上。这里靠近采石场,运输便利,又有大量废弃的宋朝民居可供拆卸,正是理想的起点。
金工院初期的任务是搭建基础设施。谢福亲自指挥开封的匠人用千山石灰岩烧制水泥,迅速建造起一批工坊和熔炉。拓俊京则负责招募开封来的铸造师傅,设立火药实验场地,同时将舟山军的遗留零件分类存放,供专人研究。
「这便是舟山军的火器零件。」谢福捧起一个铜质弹壳,沉声说道,「看似粗陋,却蕴含巧妙的构造。」他一面观察零件的螺纹,一面对拓俊京说道,「若能逆向推测出他们的制作方法,咱们的大金天兵便能比肩甚至超越舟山贼人!」
拓俊京点头,但也提出了隐忧:「谢林牙,这火器非同小可,若稍有不慎便会伤及自身。需不需再招募一些胆识过人的匠户进行专门的火器试验?」
谢福思索片刻,点头应允。
数周后,金工院迎来了第一批研究成果。谢福成功复制出一种粗糙的火炮,但其威力远逊于舟山军的原型。他意识到问题出在
火药的配比和壳体设计上,随即召集开封的火药师傅与铁匠,日夜改良。
与此同时,拓俊京在观察舟山军火器的啞弹时发现,这些零件上的弹簧和燧石击锤有着复杂的结构。他大胆猜测:「这些构件或许是用来激发火药的机制。」
为了验证这一猜测,他指挥工匠用铁片模仿击锤结构,结果在多次失败后,终于成功引爆一枚火药。「果然如此!」拓俊京兴奋地喊道,「这便是舟山军火器的精髓!谢林牙,我们若能将此技艺推广到弩机上,或可造出一种新式兵器——火药弩!」
当燕京金工院的消息传回辽阳时,完颜吴乞买龙颜大悦。他命令完颜宗翰加派人力物力,全力支持金工院的研究。同时,他也向南宋和舟山军治下发出了暗中探子的指令,搜集更多关于火器与工艺的情报。
「舟山女贼虽强,但终究是一支海寇。朕若富有天下之财力与人力,区区一群乱民焉能久抗?」吴乞买看着手中的《鹿鼎记》,缓缓说道,「以舟山军为引,朕的大金将会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兵器体系。他日灭宋、破贼,指日可待!」
燕京的夜空中,金工院的炉火熊熊燃烧,工匠们的叮当敲打声不绝于耳。一场关乎大金命运的技术革命,正悄然展开。
与此同时,远在营口棱堡内的舟山军,或许还未曾察觉,他们所倚仗的技术,已在金国的大地上悄然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