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章 第五七〇章:海权治辽
更远处的金军阵地上,不时传来爆炸声,浓烟冲天而起,显然是火器实验。每当这些声音传来,附近士兵都会露出几分警惕与不安。然而,方梦华却轻轻一笑,转身对一旁的邓荣说道:「他们开始学我们了。」
邓荣皱眉道:「这些女真人虽不懂火器精髓,但也不是蠢人,若是让他们仿制成功,未免会是后患。」
「怕什么?」方梦华的语气中透着一股从容,「他们模仿得了一时,却学不会长久。火器只是冰山一角,真正让这些技术发挥威力的,是背后支撑它的生产力和社会体系。没有这个,他们的‘模仿’越多,死得越快。」
回到主堡,方梦华召集了一众参谋开会。会议桌上,放着金军堡垒修建的最新情报。刘锜、彭无当等人神情严峻,认为金军的火器实验可能会对舟山军构成威胁。
「火器我们不怕。」方梦华不紧不慢地说道,「金国的社会基础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真正拥有近代化的工商业生产力。他们学到的技术越多,就越像一个小孩子拿着大人的武器。反过来,他们维持这些武器所需的资源和制度成本,只会加速他们的内耗。」
刘锜略带疑惑:「可金国不是大辽国的继承者吗?他们至少在资源和军事调配上有过成功的经验。」
「辽不过是部落联盟的扩展,金也不例外。」方梦华目光冷峻,「他们从奴隶制刚迈入封建制,根基尚浅,根本无法承载复杂的经济体系。反观宋朝,虽然繁荣,但却被固化的科举与冗官冗兵拖住了手脚。无论金还是宋,都不具备超越时代的能力。」
众人闻言,渐渐放下心来。
会议结束后,方梦华独自一人回到书房。书桌上堆满了从现代记忆中翻译出的技术手册和草图,有关于农田灌溉系统的,有关于火药配方改良的,还有一整套用于管理士兵和工匠的奖惩制度的设计。
她摊开一张地图,目光停留在江南和舟山群岛:「金人放弃自己擅长的蛮勇想要和我比拼火器,那就让他们来吧。但最终决定胜负的,永远是经济和生产力。」
她提笔写下一行字:「发展轻工业,稳固农田水利,扩大棱堡建设。以时间换空间,用科技压体量。」
次日清晨,方梦华召集完颜钩室、薛徽言等人,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命令:
在营口和庄河附近村庄继续修建工坊,尝试引入更多纺织技术,为士兵和百姓提供更坚固的衣物与装备。
以营口棱堡为核心,实行生产分区,各个区域专注不同任务,如火器制造、粮食储备和军备修缮。
成立「匠人营」,由懂技术的退伍亲兵担任教头,手把手教导当地工匠先进的制造方法。
「对面的金军不过是搭建了一个外壳,而我们要搭建的是一个体系。」方梦华语气坚定,「体系比武器更重要。」
薛徽言目露敬佩:「大当家深谋远虑,属下佩服。」
夜已深,营口棱堡帅府内烛光闪烁,方梦华坐于案前,细细审视着一张逐渐测绘清晰的辽东地图。
地图上,辽东半岛的山川河流、沼泽丘陵、道路村寨已描绘得颇为详实,而辽南方向,则因舟山军的多次进击,地形标注愈发精细。她的指尖轻轻划过地图上的辽西走廊,目光凝重,似在穿越千年的历史迷雾。
「这片土地,真是一块费力不讨好的难题啊。」她自语道,心中回想起从战国到隋唐的历史。
她低声说:「辽西走廊的自然条件实在恶劣,从燕国到唐朝,几百年来,中原王朝的统治始终难以稳固。辽西的大片土地成陆时间短,地表盐碱化严重,水资源稀缺。到了医巫闾山东麓直到辽河西岸虽有些许平坦之地,但沼泽地带阻隔东西,交通极其不便,徒增后勤之难。」
作者注:明朝的辽东长城有一处明显的凹陷正是为了绕开辽泽,再去掉近海的盘锦湿地实际关内只有綏中-锦州-沟帮子到海城这一条旱路可达辽东平原且除了有凌汛(春季化冻泛滥)而得名的锦州凌河平原可以建城作为补给中继节点外整个辽西其余土地在古代都是不能灌溉也无法常住的地方。
方梦华的目光移向地图上的榆关与牛庄,「若以旱路入辽东,这条綏中到锦州再拐沟帮子至牛庄的走廊是唯一可行之道,但四百里之外才有适宜耕种的土地,后勤成本何其高昂!」
她轻叹一声,手指落在辽东的腹地,继续说道:「隋炀帝的百万大军征高句丽,也因这片沼泽地带拖垮粮道。如此费力,怪不得魏晋之后,辽东便常常脱离中原版图。甚至到了强盛如唐,也未能真正持久。」
她放下笔,回想起汉末三国时期公孙氏割据辽东数十年的史实。辽东的特殊地位不仅是地理之困,还有历史的阴影。「司马懿为防割据,对辽东大肆屠戮,几乎掏空了这片土地的人口根基。此后高句丽兴起,不仅拖垮隋
朝,更成为唐的死敌。」她暗忖:「辽东一旦人口不以汉人为主,其离心力便会大增。这也是中原王朝在财政拮据时,宁可放弃此地的原因。」
思索至此,她的目光转向地图上的海岸线。
「若依赖陆路进入辽东,的确成本高昂。但我们舟山军的根基在海上,掌握制海权,便可改变辽东的统治成本。」
她在图上划了两道箭头,从辽南半岛向辽东半岛延伸:「只要控制辽南大连与胶东烟台的两端港口,以海路连接,粮草、兵力调度便能省去陆路的消耗。辽河两岸的地理障碍,对我们舟山军来说,将不再是阻碍。」
她敲了敲地图上的几个关键点:觉华岛、营口、旅顺、庄河,「这些港口一旦完全掌握,辽东的统治将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辽东,也是东北与高丽半岛的门户。中原王朝不重海权,我们却能以海为桥,将这片遥远而寒冷的土地纳入体系。」
完颜钩室走入府内,见方梦华凝视地图,便问:「主公在思索何事?」
方梦华抬头微笑:「本座在想,辽东这片看似苦寒之地,对我们舟山军而言,或许是块潜力无穷的土地。若能以海权为依托,统治成本将大为降低。甚至,我们不需要一时占领所有土地,只需控制几个海港和沿岸富庶之地,就能使整个辽东沿海成为我们的后花园。」
完颜钩室恍然大悟,道:「如此,斡本若欲再战,亦须处处掣肘,无法全力南下!」
方梦华点头道:「不仅如此,将来即便是中原大变,我舟山军仍能以此地为北方屏障,建立一个跨海的稳定统治格局。」
两人相视一笑,方梦华举笔在图上标记出辽东海域的几个重要港口,心中已有了完整的蓝图。
方梦华展开地图,指向辽河口西岸一片大片未标注的湿地地区,广宁府南部沿海这个后世叫做盘锦的地方,向西也能跟笔架山岛和觉华岛的据点连成一片,虽然此时整个沟帮子以南的地区都是无人沼泽地,而后世的盘锦却是以东北大米而闻名。府中将领们围在四周,纷纷低语,似乎对她的提议感到不可思议。
「这片地方,便是你们所说的‘荒无人烟,寸草不生’之地。」方梦华淡然一笑,将手指按在地图上湿地的位置,「但在本座看来,这里不是鸡肋,而是宝地。」
「主公,」俞道安出列,拱手道,「我等久经沙场,亦常随军春耕,但辽地寒冷,我听闻淮河以北极少有种稻之地,遑论这更北的辽地。主公提议从南方运稻种至此试耕,是否有些……过于冒险?」
帐内其他将领也纷纷点头,议论声此起彼伏:
「辽阳地界,我军将士夜间尚需重裘御寒,怎能指望稻子成活?」
「若不成,岂不是白费粮秣、人力?」
「主公说这是宝地,但我等看,这片湿地倒像是养蚊子的所在。」
方梦华并不急于反驳,她端起桌上的茶盏,轻轻啜饮一口,待众人声音渐低,才缓缓开口。
「诸位有所不知,北方不能种稻,并非气候的问题,而是水的问题。」她环视众人,目光坚定,「中原北方少水,因此多以旱地作物为主。而辽地不同——辽泽的存在,正是此地乃北国水乡的明证。」
众人闻言一愣,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仍有疑虑:「即便如此,辽地种稻为何未有先例?」
方梦华微微一笑:「北方种稻一季即可,无需考虑冬季封冻,而且夏季跟江南不一样的光热条件能让稻粒更加饱满。而这片近海湿地如果是淡水,则可直接开垦为稻田;若是咸水,我们便按达蓬山的经验建盐田,收晒海盐。这里,不论是水田还是盐田,都有巨大的价值。」
将领们面面相觑,终于有人忍不住问道:「主公,这片土地若果真如您所说,有如此潜力,金人为何弃之如敝屣?」
方梦华冷笑一声:「金人眼中,此地是鸡肋,对于他们的骑兵而言,湿地难以行军,寸步难行。可对我们舟山军不同——我们依赖的是海上交通,而非陆路。这片湿地,既是天然屏障,也是潜在的粮仓。」
她的手指在地图上滑动,指向湿地以南的沿海地区:「只要这片湿地成为稻田或盐田,我们便能在金人眼皮底下建立一片稳固的后勤基地。他们的骑兵无法涉足,我们的粮船却可以直达。」
「可是,」邓荣出列,面带担忧,「即便主公的构想可行,要开垦这片湿地,也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若此时试耕失败,恐会削弱我军士气,并耗损粮草。」
方梦华点点头:「右使所言有理,所以我们不必一次性大规模投入,而是以试耕为主。稻种已命人从两浙运来,挑选少量地势较高、靠近淡水的区域,先行开垦。」
她看向众人,语气坚定:「我们舟山军已多次化腐朽为神奇,这次也不例外。试耕若成功,未来此地将成为我们的粮仓;即便失败,我们也可改建为盐田。这片土地,绝不能如金人般视而不见。」
众人被她的坚定说服,纷纷应声:「主公所言极是!我等愿尽力而为!」
翌日,舟山军便开始了盘锦湿地的初步勘察与试
耕。技艺高超的南方农工被召集而来,将稻种浸泡、催芽,并在淡水区域划出小片试验田。而在咸水区域,方梦华则命工匠搭建晒盐用的简易滩面,初步测试盐田的可行性。
十日后,试耕初见成效,稻种发芽率极高,南方农工与将士们士气大振。而盐田的第一批盐粒虽未完全纯净,但也证明了滩涂的利用价值。
方梦华站在湿地边缘,远眺着一片片新开的稻田,微风拂过,带来湿地特有的咸腥味。
「金人视为鸡肋的土地,终将成为我们的瑰宝。」她低声说道,语气坚定如铁,「这里,是我们立足北方的根基之一。」
到三月底金军的堡垒逐渐完工,然而舟山军这边,不仅原有的棱堡更加坚固,周围百里的土地也被重新整治成了井然有序的农田和工坊。金军派出的间谍看到这一切后,无不惊叹:「这哪是军营,这分明是一个能自给自足的小国家!」
而方梦华则对此毫不在意。她站在棱堡高处,眺望对面金军的阵地,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战争的胜利,从来不在于一场仗,而在于谁能笑到最后。而金人,注定笑不到最后。」
棱堡之外,春风拂过辽南大地,舟山军的农田与工坊正蓬勃发展,为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峙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