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702章 第七〇〇章:钟山长陵

天光微熹,东风吹拂着润州城头的旌旗,将士的甲胄在晨曦中闪烁寒光。随着一声号角响彻江天,二万五千精锐明军从北固山下的军营出发,沿着京口古道浩浩荡荡开往金陵。

方梦华立于日月帅旗前,远眺前方的大道,心中沉稳而坚定。这一次,不是溃败逃亡,而是堂堂正正地入主六朝故都,开创新的时代。

「近卫团,全军前进!」方杰一声令下,五千精锐如疾风掠过,长枪如林,步伐整齐划一。作为舟山军的核心亲卫,他们不仅是方梦华的最强盾牌,更是显示国威的旗帜。

百花团的女兵紧随其后,梁红玉和种鱼儿披甲执鞭,神情冷峻。她的部下个个弓刀在侧,宛如出鞘的利剑,队伍中更有数百名新编制的火铳手,这是明军中最早全面推行火器化的部队之一。

弓骑团的刘锜策马行于左翼,目光锐利,部下皆是骁勇善射之士,策马如飞,箭矢精准无比。这支部队曾在辽南和扬州一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重骑团的彭无当则镇守右翼,披挂重甲,骑兵如钢铁洪流,马蹄声震动大地。这支部队曾在太湖一带剿灭刘光世残部。

少年神机营的李宝骑乘阿拉伯马,背后是他的年轻部下们,这支部队配备的是精钢弩、连发火铳,行军途中不时演练,各个神情坚毅。

回春营的陈妙贞则带领着她的军医与后勤部队,这支部队的行囊里不仅有药草、绷带,还有战场急救的新法,是舟山军不可或缺的力量。

卞五儿带着警卫营穿梭于大军之间,巡查行伍,确保行军秩序井然。他手中拎着一柄钢鞭,谁若胆敢违纪,当场处置。

谛听营的小丁子则带着一批斥候前出,沿途侦查,确保不被敌军伏击。他的身影穿梭于山林之间,如鬼魅一般消失无踪。

陆军四个师长俞道安、邓荣、李天佑、司徒芳各自指挥部队,行军严整,气势恢宏。他们分别统领着明军中最为稳定的步兵与攻城部队,这些部队不仅在野战中无往不利,更能发挥坚城攻坚的优势。

海军的李海、呼延庆、郑世昌三位旅长则指挥着舰队沿着长江同步推进,他们的战船沿江护送,确保补给线不受袭扰。金陵城东南有秦淮河,若有需要,明军的战船可沿水路直抵金陵城下。

这是一场不同以往的进军,不是逃亡,也不是袭击,而是一场堂堂正正的王者之师入主。二万五千中央明军,旗展金陵,震动天下。

方梦华骑马走在行伍前,望向远方的天际,金陵的轮廓渐渐浮现于晨曦之中。这座古老的帝都,即将迎来新的主人。

午后驻扎的钟山,松柏参天,陵园在微风中显得肃穆而宁静。长陵之内,整齐排列的墓碑与衣冠冢,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来历与鲜血的代价。

方梦华策马而行,目光扫过一块块碑石,心中感慨万千。这片陵园的建立,并非单纯为了祭奠,而是一场慎重的宣示。

她记得当初吕将向她进言:「主公,乱世之中,想要让人真心追随,不光是靠利益,还要让他们相信——这片基业能长存,而他们的牺牲有意义。」

的确,历史上太多流寇草莽,无论如何轰轰烈烈,最终都像江水过眼,只留下几笔注脚。而真正能够长存的国家,从来不只是强权的结果,更在于有一个能够让人信服、愿意托付生死的信念。

这座陵园不只是给死者的纪念,也是给生者的承诺。方梦华清楚,唯有让人相信大明国不会像流寇一样昙花一现,才能真正凝聚力量。

这里不仅是墓地,更是一面旗帜,一种对天下人的宣告——我们不走,不逃,不是昙花一现的乱臣贼子,而是真正要在这里立万世基业的明君。毕竟流寇不可能费力修墓等着守不住逃走后被敌人刨掉自取其辱。

方梦华牵马在陵园中缓步前行,看着那一块块刻满名字的石碑,心中微微一震。这里记载着的不仅仅是战争的伤亡,还是这个国家诞生的血与火。

「宋朝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不记得自己来路的国家,是站不住脚的。」她喃喃道。宋室软弱,不是因为没有忠臣,而是因为那些忠臣的血,最终只是化作风中尘土,被世人遗忘,被后继者践踏。

但在这里,不会。

「以后每一位明国的子民,都要来此祭奠,让他们知道这个国家的根在哪里。」她望向远方,语气坚定。这不只是军人的墓园,这是国家的记忆,是历史的血脉。

在这个时代,普通士卒的生命或许卑微,但每个人都希望死后能有归宿,甚至能在来世获得荣耀。而能够陪葬皇陵,与天子同眠,对任何士兵而言,都是一种无上的光荣。

「过去的朝代,士卒战死后不过是埋在乱葬岗。」方梦华回忆着。「但从今日起,我们明军的每一个战士,若战死疆场,便能在长陵留下一块牌位,让后人永世不忘。」

这是她对麾下将士们的承诺,也是明国军魂的核心。

长陵主坛上,香烟袅袅升起,彷佛将生者与亡者的世界连结在了一起。

方梦华站在主坛之前,目光扫过摆放整齐的骨灰坛与衣冠冢,心中沉重。这座陵园,不仅仅是

祭奠过去的亡魂,更是一个国家的基石与记忆——它提醒着所有人,这片土地曾经洒下多少鲜血,这个国家是如何从烈火与屠戮中站起来的。

「圣公在上,汪长老、郑魔君在上,若非当年你们,我今日如何能立于此地?」

她缓缓跪下,双手拈香,虔诚地叩首。

方腊是她的兄长,是这场浩劫的开创者,也是她身上这一切责任的源头。若没有方腊和汪末泥的决心,摩尼教不会走上这条路;若没有郑山临终赠圣火令牌,她也不能如此顺利接掌教主——这是她的来处,是她的根。

燃香祭奠过后,她站起身,转身来到方七佛与方五相公的墓前。这两位北路军的战将,以他们的牺牲换来了南路军与舟山军的崛起,没有北路军顽强抵抗拖住宋军四个月,自己如何积蓄足够的力量东山再起。

「七佛兄,五相公,若你们泉下有知,当知今日之大业,绝非徒然。」

她郑重地焚香祭拜,而方杰也走上前,在父亲方五相公的骨灰坛前沉默良久,最后深深地磕了三个响头。

方敏的目光落在方腊的骨灰坛前,轻声道:「父亲,母亲……二哥,敏儿不孝,今日才来祭拜。」

她跪在方腊与邵仙英的灵位前,双手颤抖地将三炷香插入香炉,缓缓伏地叩首。她的母亲,红莲佛母邵仙英,曾是摩尼教的圣后,亦是当年方腊身旁最坚强的支柱。然而,最终她却为了救自己而丧命——这份恩情,她永远无法还清。

「母亲,女儿还活着,还记得您的嘱咐……我们的家,还在。」

她轻轻闭上双眼,任凭泪水滑落。

一旁的邓荣则来到汪末泥的墓前,双手持香,深深一拜。当年,他与汪末泥曾远赴西域,千辛万苦将摩尼圣火迎回江南——如今,汪末泥已经长眠于此,而他却仍在战斗,仍在践行当年汪长老所坚持的信仰。

「长老,弟子回来了。」

俞道安等人则各自寻找他们熟识的故人墓碑,纷纷上香祭奠。这不仅是为了缅怀英灵,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记住,今日之光明,是由多少亡魂换来的。

陵园内,低低的诵经声响起,香火缭绕,天地之间似乎只有这片陵墓与这群站在历史交汇点上的人。

最后,方梦华站在祭坛中央,环视着四周,语气低沉却坚定:「你们的血,不会白流。今日之祭,不仅是追思,更是誓言——此国必存,此志不灭!」

风起,松涛阵阵,彷佛远方的英灵正在回应。午后的阳光穿透林间,洒落在长陵内环绕而建的英魂长廊上。这条长廊沿着陵园的外围自内而外旋展开,时间的流向便如这长廊的走向一般,从最初的方腊起义一路延伸至今日。

方梦华缓步踏入长廊,周围是参差错落的石碑与壁画,每一段历史都被镌刻在这里,犹如时间凝结成了实物,让后人可以亲手触摸这些血与火的印记。

最内圈,起义的开端。

这一部分的壁画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江南农民的困苦与花石纲恶政的不公,描绘了摩尼教在民间的传播,描绘了方腊高举义旗,四方响应的那一刻。随后,画面转向了战争——画中李公望率西路军从浙江入徽,俞千里、马升、瞿式勇等人奋战于山岭间,攻下州县;画中高行虎、李向禹、宗起凤坚守帮源洞,最终战至弹尽粮绝;画中沈五、张开、牛大力率领勤王军力战不退,与宋军短兵相接。

她的脚步放慢了。这一段历史,对许多人来说已经渐行渐远,因为其中的大多数人都已战死,甚至连名字都快要被时间抹去。

她停在李公望的石碑前。

「西路军副帅李公望,殉于歙州。」

石碑上的字简单而沉重,然而在碑侧的壁画上,仍能看到他身披红甲,手持长枪,率军冲锋的英姿。他的身影最后被密密麻麻的宋军包围,枪断,人倒,火焰吞噬了战场——壁画在这一刻戛然而止,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当年若非西路军拼死进攻,牵制住了皖南宋军,恐怕帮源洞早就被攻破了。」她低声道。

随后,她的目光转向了帮源洞军的烈士名录。

「高行虎、李向禹、宗起凤——汝等魂归故里,此处立碑,以慰英灵。」

这三个名字被刻在同一块石碑上,他们都是帮源洞最后的守将,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壁画上描绘的是洞内的烽火与血流成河的景象,敌军如潮水般涌入,而这些将士则以血肉筑起最后的屏障。她想起自己刚接手教主时,站在这片满是焦土与尸骨的土地上,听着风中残存的哭喊。

「我来迟了。」她在心中轻叹。

继续向前,来到自家东路军的纪念碑前。这里的壁画色调更加浓烈,绘制着一场场血战,卢万、白凯、穆彪等人奋战在浙江沿海,阻击宋军南下,最终战至全军覆没。穆彪是当年跟随方七佛的旧将,在北路失败后加入了东路军,他的战死象征着东线的崩溃。

壁画最后的画面,是卢万战死前的侧影,他身后是一片烈火与残破的战旗,他的目光望向远方,彷佛仍在期盼着援军。

方梦华看着这些画

面,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这一阶段,宋军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方腊的势力还没有经历后来的重整,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但也正是这些人的牺牲,才换来了日后的转机。

她的脚步继续前行,来到北路军的纪念碑。这一部分的壁画展现的是苏湖之战的残酷,王得胜、欧阳元斌、刘铁塔、邱如龙、石明道等人浴血奋战,最终兵败身亡。

再往前,是南路军的焦成,他的战场是处州的遂安县,由于松阳县洪载的叛变陷入重围力竭被俘,最后竟然由于长相酷似方腊画像被代替劫牢中烧死的方腊押送开封凌迟。

她站在焦成的碑前,伸手轻轻抚过上面的字迹:「你最后的血,没有白流。」

长廊至此,已经接近方腊起义的尾声。在这一阶段,四分之三的力量已经折损,整个帮源洞的根基几乎被拔起,曾经的圣城睦州青溪县被血洗,无数教众惨遭屠戮。

但,这并不是终点。

她知道,接下来的部分,将迎来一个新的开始——她的时代。

她缓缓转身,望向长廊外的陵园,这些名字,这些碑文,这些壁画,不仅仅是为了祭奠过去,更是为了让所有后来者记住:这是一场用鲜血写就的历史,这是一个从地狱中爬起来的国家。

当方梦华步入南方绿林发展阶段的长廊时,眼前的气氛骤然一变。

这一部分的壁画不再是大规模的厮杀与决战,而是潜伏于山林间的阴影、与宋廷拉锯的博弈,以及海上势力的初步扩张。这一阶段,明教的策略已经从草莽乱军转向了有组织的建设与渗透,从被动求生转向主动扩张。这让方梦华在这段时间内极少遭遇伤亡惨重的战役,然而,历史仍然留下了一些无法挽回的名字。

她的脚步在一座略显孤立的石碑前停下。这是南路军的将领叶金豹,死于武夷山的叛乱之中。碑后的壁画上描绘着他最后的时刻——大雨倾盆,密林间篝火微弱,叶金豹带着一小队人马行走在山路上,却遭遇了范汝为的突袭。画面中的他倒在泥泞中,数十支箭矢贯穿了他的身体,而他的手仍然死死地握着弯刀,身旁的兄弟们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

「当时,若非叛徒作乱,福建的山寨本可少走很多弯路……」方梦华低声道。

她记得吕师囊报丧的那天,许多南路军的将士都愤怒不已。叶金豹是他们的兄弟,却死于暗算,这让南方的开拓战略一度陷入混乱。而她,也不得不更谨慎地处理与当地势力的关系。

再往前走,来到了浙东的吴十一。这一战发生在大陈岛,宋军的舰队发动突袭,吴十一率军死守,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壁画上的他持刀立于风暴之中,敌军的战船如同黑压压的巨兽包围而来,他的战旗飘扬在燃烧的城墙上,直到最后一刻仍未倒下。

「海上的第一块失地……」方梦华伸手轻触碑文。那时的她还未能完全控制东海,还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挽回这场战争。如今,东海已经成为明教的根基,但吴十一的名字,仍旧留在这片失落的土地上。

她继续往前,来到了海上扩张阶段。这里的碑林比之前的更为密集,因为在这场征途上,舟山军迎来了第一位真正的宿敌——澎湖陈义庄。

这位被认为是妖道的系统穿越客陈宇,拥有某种近乎妖异的能力,能够带来这个时代无法理解的兵器与技术。张典、金五娘、赵达、徐公祖、朱聪、徐远——这些名字镌刻在一排墓碑上,纪录着那场残酷的战争。

壁画上的场景令人震撼——张典死于遥控纽扣炸弹,赵达死于玻璃针水雷,徐公祖死于无人机抛石,还有百丈崖决战中澎湖的火器代差。这一战,让舟山军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海上的争夺,并不仅仅是传统的水战,更是新时代技术与力量的较量。那场战争的残酷,至今仍让她记忆犹新。

再往前,壁画的色调变得更加阴郁,进入到了北方抗金的战争阶段。这里,明教已经不再只是南方的割据势力,而是成为了北方战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战争总是伴随着牺牲。

神机营的罗勇,便是在这一阶段战死的。

他的石碑前,一副特别的壁画描绘着他最后的瞬间——罗勇指挥着神机营袭击靖康之变后从开封押送文物财宝北返的金军辎重队,他们却早已设下伏兵,当他发现不对劲时,已经来不及撤退。金军先一步点燃了火药车,爆炸的烈焰吞噬了一切,将他与敌军同时葬送在火海之中。

「罗太公,梦华无能,最终没能保住您的香火。」

方梦华站在碑前,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住心中的悲伤。

长廊的尽头,仍然有未刻满的石碑,这些碑文上还留有空白,等待着未来的名字。她知道,这场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在接下来北伐金国的大战中,会有更多的名字被刻上这些石碑,会有更多的英魂长眠于此。

这就是她的道路。她不愿这些名字出现在这里,却无法阻止。她只能确保这些人不会被遗忘,确保他们的牺牲换来真正的未来。

她转身,望向陵园的方向。这里埋葬着过去,也指引着未来。

「往者无言,来者有志。」

她的脚步重新踏上前方的道路,迎向未来的战场。

方梦华举目望向陵园的最深处,方腊的墓前燃着长明灯,灯火在风中摇曳,却从未熄灭。

她深吸一口气,转身对身后的将士们说道:「记住这里,记住这些英灵。他们的血,铺出了我们脚下的路。这片土地,不是白来的。」

众人齐声应道:「不敢忘!」

随后,她一振披风,转身上马,高声道:「祭礼已毕,诸军起身!我们进金陵!」

「进金陵!」

长陵之上,香火燃起,烟雾缭绕,彷佛天地之间,一道无形的视线,正在静静地注视着这一切。这座陵园,将与国同休,成为后世永远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