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风云95
这一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谁不焦急?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这是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吗?
什么事也没出!
大殿里的人大约等了半个时辰,里面传来一声极其嘹亮的婴儿啼哭声,紧跟着,便有人喊了一声:“生了……生了……大殿下出生了……”
张鱼娘亲自抱着孩子出来,还未清理的孩子抱出来给大家看:“这是大殿下——”
大殿下是一位公主!
还有人正往前凑着看呢,便听到里面又是一声婴孩啼哭,声音一样的嘹亮。
“生了……生了……二殿下出生了……”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传达着莫名的情绪。
韦尼子急切的朝大门看过去,就见常青抱着个孩子出来:“这是二殿下——”
二殿下是一位皇子!
韦尼子才看清楚,就听到极大的贺喜之声:“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桐桐在里面靠着,四爷给她将面颊上的头发拂开:“前隋事不远,为储位兄弟阋墙……李唐如何?太子稳重,可秦王惊才绝艳……将来会如何,尚不得而知。可见,立嫡立长有其优,亦有其劣。皇女皇子尚小,一时难辨贤愚……待到能辨贤愚的年岁,朕将秘密建储。故而,立储之事莫提,朕心中自有定夺!”
言下之意,储位只跟贤愚有关,与性别无关。是皇太女还是皇太子,只看将来各自长成什么模样。
况且,之后说不定还会有别的皇子皇女,不论年纪,不按序齿。
庾质皱眉,没在这个上面争执。他在意的是:孩子姓什么。
不管怎么说,孩子不能姓李,那就必须姓杨!只要姓杨,不管承认不承认,它都是那个杨。
他打算回去就写折子,就这个姓氏的问题,跟陛下说道说道。
陛下产女产子,举国欢庆。
散了之后,各忙各的,陛下的折子还照常批阅,还问今年春耕新农具推广的事。
那就忙吧!各自忙去吧。
直到人散了,桐桐朝后一躺,孩子都没来得及细看,就沉沉的睡过去了。
四爷摆弄两个孩子,两个孩子一样大,五斤半大小的样子。刚出生的孩子,睁着黑黝黝的眼睛,哪能看出来美丑?长的都差不多。
他心里叹了一口气:皇室子女要成才,没别的,自小就得格外的严苛。
舍不得?舍不得也不行呀!舍不得就学不成一身本事,没一身本事就会有性命之忧。故而,从一出生,你们就是辛苦的!
孩子喂了水,喂了羊乳,睡的很安稳。
西域有棉布,只是不细致而已。这几个月,宫里有纺织机,有棉花,孩子用的棉布是尽有的。
桐桐这一觉一直睡到日暮十分,饿醒了。
她先看了孩子,这才端了饭碗吃饭。
四爷把热汤递过去:“想想孩子取什么名?”
桐桐:“…………”她想了想,就征求四爷的意见:“望岳、临川,如何?”
四爷挑眉,看似简单的名字,其实取自《易经》。
望岳,暗含仰观天道的格局;临川,意在责任担当。好!很好。
两人正用饭,褚遂良来了,来送今日收到的折子。这些折子必须整理分类才能送来。他抱着箱子,箱子里不同的格子里放着不同的格子。
今儿这折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贺喜的折子;一类是孩子的姓氏。
桐桐:“……”行!放下吧,放下我看。
其实桐桐就没看,她心里有自己的打算,其实不用看都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
她吃完就睡了,四爷代劳看这个折子。
这里面有人提了,说是将来除了储君,都应该随父姓;还有人说,随父姓绝对不行,陛下本姓杨,还是应该正视与前隋的关系。言下之意,坏的是隋炀帝,可以把杨勇拉出来美化美化,毕竟杨勇无大错,还是个说的过去的人。而今有了孩子,有了传承了,若是不认父祖,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好榜样吗?
四爷把折子撇到一边,再看其他的,竟然还有人说,可惜往上追溯母系,比如册封云氏为皇帝,再往上,还可以追封祖母独孤伽罗为皇帝,依次往上推,追封五代。
这种属于猜度帝王心思,想着桐桐必然想确立女帝地位的。
可别扯了,要是按照母系算,怎么也追朔不到独孤伽罗身上。云氏往上应该是云氏的母亲才对,云氏是庶女,云氏的母亲在工匠之家做妾,出身必然极低。怎么不这么去追朔呢?
桐桐睡了一觉,将有代表性的折子看了一遍,然后全给打回去了,下旨意说:大皇女赐名华望岳,二皇子赐名华临川。
旨意一出,朝堂顿时安静了。
人家不姓李,也不姓杨,姓了华了!以国为姓,有何意见?
要辩吗?
有多少姓氏最初不是国姓?周朝时期,鲁、晋、齐、郑、吴、燕、韩、魏、许、吕……等等等等。
这姓怎么了?国姓不行呀?那大家都别姓了呗。
你就说,你们是要怎么追朔吧!要怎么从经史典籍里找出条条框框来,咱往上溯源,就问这么姓行不行?
庾质:“……”
长孙安世:“…………”
陛下您要这么说,那……你有理!姓吧,姓华就姓华。只是不知道李唐有多少人要被笑死了。
父一个姓,母一个姓,孩子是另外的姓,当真是……唉!真叫人一言难尽。
这边添了孩子的事传到李唐,李渊先是喜,可听到姓氏之后,倒也未曾说什么。只是连名字都取好了,也没有国书送来,请他这个做祖父的给孩子赐名。
他心里多少是有些不高兴的。
“去告诉皇后一声。”
“皇后已收到雍王家信,告知得女得子之事。”
李渊沉吟了片刻,还是去看窦皇后了。
窦皇后极其高兴,正着人给准备厚礼。
李渊看着礼单,着实不成个样子。
窦皇后却笑道:“这是祖母给孙女孙子的……”何必弄的像是朝堂大事,“三郎能活下来已然不易,而今儿女双全,孩子康健,妾身这个做母亲的,心中不知有多欣慰。陛下,三郎有后了。”
李渊这才笑了:“是啊!儿女双全,有后了。是好事啊!”
“得叫人去瞧瞧,回来跟我说说孩子长什么模样,哪怕见不到,可只要听听……也心满意足。”窦夫人说着,就指着一箱子,“瞧瞧,那是三郎幼年用过的物件,此次捎带了去。”
李渊低声道:“未有国书来。”“瞧您!您这两年添了多少皇子皇女,难道都郑重的递了国书给华朝?若说这些孩子乃庶出,不值当大动干戈,那嫡孙也出生了好几个了,不是一样没有国书?您未因添丁之事送国书,北华若是送国书来……也不合适!”
李渊:“……”这话也有理。
窦皇后便说:“您去忙吧!我召见了太子妃与诸位王妃,既然家信,此事便是家事!看看他们可有贺礼相送,一起送去便是。”
长孙氏将早就预备的小衣裳装了好几箱,便要进宫。添孩子是迟早的事,她早就预备好了,而今按照孩子的年岁,选合适季节穿的衣裳便是了。
要走了,她要去跟丈夫说一声。
李世民正在文学馆,跟诸位文学馆博士议事。
三郎早有信来,添了一双儿女之事也已告知了。这当然是好事,不仅是好事,林公所用‘秘密建储’一法,也是叫人感触颇深。
为何要秘密建储,针对的便是立嫡立长的规矩。
总说这个规矩是防着兄弟阋墙的,可有了这个规矩,兄弟反目的少了吗?
正议此事,长孙氏过来了,听了几句。
文学馆众人也是常见王妃的,并不避讳。
谁知王妃临走了,又站住脚:“王爷,林公此法甚好,但此法想用,需有前提。”
“哦?愿闻其详。”
“若是子女皆嫡出,秘密建储,择贤德,择才干卓越者为储,可;若是无嫡,此法亦是善法。就怕有嫡出,又有庶出,此番之下,若册立庶出,嫡出当如何?岂非乱了尊卑。故而,妾才说,此法林公用得,旁人怕是用不得。”
李世民:“……”这是提醒自己,乱了嫡庶,她万万不肯答应。
长孙氏说着便回头看他,一脸的似笑非笑,像是在警告他若有二色,便有争端。
李世民不由的笑了起来,指着长孙氏不住的用手指点着。
众人愣了一下,大笑出声。
长孙氏这才走了出去。
人一走,李世民便沉默了:观音婢半真半假、半认真半玩笑的话里,道理是对的。
乱了嫡庶,问题更大。
长孙氏一边走一边心道,若一夫一妻,只怕是难以做到!可若是限制庶出子女的继承权呢?
越想越觉得事有可为!
“此法何意?”
东宫中,谋臣端坐正殿,“这位林公来者不善!雍王必是与秦王有所勾结,他们借华朝事影射我朝,当真是居心叵测。”
否定了立嫡立长,这便是觉得只凭能力大小,便可在太子无错的情况下废黜太子。这不是冲着太子殿下来的是干什么?
“杨青鸟素来有善名,臣以为,与她为敌,便要先损其名。”
是说名声太好了,得先把这个人的名声搞臭,她的行为才不会被支持。
可这个人的名声太好了,怎么损呢?
“孝!虽说隋炀帝荒诞,祸国殃民。然则,杨勇无大错。况且,天下无不是父母。便是父母有错,子女也不该非议。况且,其父母并无大错,她一不给其尊位,二不令子女从杨姓。可以说,此人乃忤逆之徒!”
以孝为箭簇,必能百发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