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1章 私藏甲胄为何是重罪?
新的天幕出现。
画面里出现了一个身材魁梧的,圆脸络腮胡男子。
他面相凶狠,颇有几丝胡人悍匪的外貌。
当然,最显眼的是他全身披着的坚固的盔甲。
这套造型别致、用料考究的锁子甲。
配合视频中男子魁梧的身材。
远远的看上去,倒是颇有几分气势。
而男子也对着镜头,开始介绍古代真实盔甲的防御力到底如何。
首先是刀剑劈砍。
只见男子的助手挥舞刀剑,劈砍到男男子的身上。
虽然有表演的成分,但的确是屁事没有。
男子也开始说道:
【这套盔甲可以免疫大部分的砍击,比如刀剑的挥砍之类的。】
【但是对于锋利锐器的防御能力较差。】
【矛、槊、枪等等,就抵挡不住了。】
【普通的弓箭大概率不会破甲。】
【但是强弓、重箭可以形成贯穿伤。】
【而最害怕的是钝器打击,比如锤、锏、骨朵之类的。】
【一边介绍,画面里的助手一边不断的切换武器对男子攻击。】
【男子也对着镜头,表演出相应的受打击动作。】
虽然只是表演性的攻击。
但配合男子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倒是也挺有趣。
古人们也是看个乐呵。
南宋。
岳飞也一边放松的看着天幕,一边说道:
“天幕上此人穿的盔甲,看上去的确很不错。”
“再加上他这大块头。”
“如果放到我岳飞的帐下的话,多少能当个先锋。”
“不过具体能不能胜任?”
“还得看这甲胄里裹着的,是贪生怕死的皮囊,还是敢饮胡虏血的硬骨头!”
而天幕也在继续播放。
【当你穿越回古代,走在宋朝的汴梁街头。】
【你可能会被这样的场景惊到。】
【茶楼里佩刀的江湖客在喝酒,集市上带匕首的猎户在卖货,连书生腰间都可能别着把装饰性的短剑。】
【人手一把管制武器。】
【这可不是编剧在瞎编,而是真实历史场景。】
【古代民间不仅允许带刀,甚至能在铁匠铺定制武器。】
【《水浒传》里杨志当街卖刀的剧情,放在今天,相当于有人在地铁口兜售管制刀具却无人制止。】
【魔幻吗?】
【但更魔幻的是:】
【你带刀逛街可能被夸赞英武。】
【若被发现家里藏着一副铠甲,明天全村就能吃上你家的席。】
【西汉名将周亚夫,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堪称国家的大功臣。】
【但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人物。】
【晚年却因铠甲,惹上了杀身之祸。】
【周亚夫的儿子出于孝心,想着父亲征战一生,死后也应拥有体面的陪葬品。】
【便私自买了五百副甲盾,打算等父亲百年之后用作陪葬。】
【可谁能想到,这件事被人告发了。】
【汉景帝得知后,直接以谋反罪将周亚夫逮捕入狱。】
【在审讯时,周亚夫辩解这些甲盾只是陪葬用的,并非用于谋反。】
【但廷尉却冷笑着说:“你就算在地上不谋反,到了地下恐怕也要谋反吧!”】
【一代名将周亚夫,最终含冤而死。】
【从这个故事,就能看出古代对于私藏铠甲这件事的态度有多么严厉。】
【为什么古代官府对刀剑睁只眼闭只眼。】
【却对铠甲严防死守?】
【这套看似矛盾的武器管控体系,为何而诞生?】
【首先要打破一个现代人的惯性思维:】
【在古代,寻常刀剑根本不算武器,而是生活工具。】
【古代对兵器的管控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规定。】
【比如秦朝,为了防止六国旧部凭借兵器造反,曾收缴天下兵器,铸成“金人”立于咸阳,严禁民间私藏兵器。】
【但到了汉朝之后,这一管控就开始放松。】
【北宋《天圣令》明确记载,农民可以携带镰刀、柴刀、猎弓,】
【商人允许佩带防身短兵。】
【进京赶考的书生都能合法购买佩剑。】
【带刀进京!】
【明代《大明律》更直接规定:】
【“民间弓箭、枪刀、弩箭等兵器,许诸人持有“。】
【古代的图画里随处可见扛着朴刀的行商,明清县志里记载着乡民组织刀枪队抵御流寇。】
【水浒电视剧里,宋江和武松相认,两人都扛着刀,官兵从旁路过视若无睹。】
【因为在古代,刀具本质上和锄头、镰刀一样,属于生产工具ps版。】
【真正触动统治者敏感神经的。】
【是那些能改变武力平衡的战略装备。】
【唐代《卫禁律》把铠甲、弩机、长矛列为禁兵器。】
【《唐律疏议》明载:私藏甲一领即流三千里,弩五张者绞。】
【宋仁宗年间,有个土豪在家存了二十副铁甲,直接被定性为谋反,诛了三族。】
【清朝乾隆时期,江西有个铁匠因为私造了三套棉甲,就被流放宁古塔。】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
【古代朝廷不怕你拿菜刀拼命,就怕你穿上铠甲组队造反。】
天幕外。
汉末。
曹老板负手而立,看着天空中周亚夫的影像,也是感慨不已。
“盔甲,兵家重器。”
“周亚夫的确是我最欣赏的大汉名将,不然我也不会夸赞徐公明有周亚夫之风。”
“他的确有些冤枉。”
“但怎么说呢?私藏五百副盔甲,真追究起来,这也算不上冤枉。”
“细想一下,假如是我的话,发现手下谁竟然敢私藏五百副盔甲,那么我也绝对不会手软。”
“哪怕,他曾经立下过汗马功劳。”
天幕也在继续讲述:
【从军事学角度看,铠甲才是真正的战力倍增器。】
【在冷兵器时代,一副保养良好的铁甲,几乎能无视普通弓箭的射击,刀矛的劈砍也难以对其造成实质性伤害。】
【冷兵器战场上,着甲士兵的存活率是布衣士兵的7倍。】
【要杀死全身铠甲的士兵,只能从颈部、裆部等薄弱位置下手。】
【除非对方士兵失去行动能力,否则在混战中很难轻易将其击杀。】
【《武经总要》算过:一个穿铠甲的士兵,能正面硬抗五个持刀步兵的围攻。】
【铁甲的防御值,配合战马,相当于让穿着者化身人形坦克。】
【《三国志》记载吕布着三层重甲仍能策马冲锋,这等硬核装备要是散落民间,相当于现代人私藏装甲车。】
【如果一个普通罪犯穿上铠甲,那官府的执法难度将大大增加,】
【寻常的衙役和民兵根本难以应对,非得调动正规军不可。】
【要是有三五个身着甲胄、携带武器的人一起行动,那几乎等同于一支小型精锐部队,足以让当地治安陷入混乱。】
【试问哪个朝廷能忍?】
【南宋抗金时,岳家军之所以能以少胜多,关键就在于重甲步兵“铁浮图“的碾压优势。】
【更可怕的是铠甲的团队效应。】
【十个穿甲士兵结阵,能轻松击溃五十个无甲暴民。】
【这就像现代社会中,政府可以容忍个人持有水果刀,但绝不会允许民间出现防暴盾牌方阵。】
【另外古代铠甲的制造难度,更是让它成了“造反资格证“。】
【一套标准锁子甲重达30斤,由20000枚铁环精密编织。】
【打造一副标准的明光铠,需要铁匠铺全负荷工作三个月。】
【消耗的熟铁足够打三十把腰刀。】
【正统年间制造一副铁甲的成本,相当于知县半年的俸禄。】
【这么金贵的装备,普通土匪根本玩不起。】
【这种战略级物资的流向,就是国家安全的晴雨表。】
【能批量囤甲的,不是豪强就是军阀。】
【所以《唐律疏议》说得明明白白:“蓄甲三领者,视为谋逆“。】
【元朝更是直接规定:诸私藏甲全副者,处死;不成副者,笞五十七。】
【严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铠甲背后的社会组织能力。】
【打造铠甲需要稳定的铁矿供应。】
【专业的工匠团队。】
【长期的资金支持。】
【这些资源,恰恰是地方豪强割据的资本。】
【西汉七国之乱,叛军能迅速动员,就是因为吴王暗中经营了几十年的冶铁业。】
【唐朝安禄山造反前,以边防需要为名在范阳储备了数万领铠甲。】
【这些历史教训让后世帝王形成条件反射。】
【宁可放过一百个带刀的游侠,也绝不能放过一个囤甲的土豪。】
【在募兵制下,铠甲属于国家财产,士兵在战斗结束后需要归还铠甲和兵器。】
【而在府兵制下,虽然士兵可以将铠甲和武器带回家保养。】
【但私自交易或藏匿铠甲同样会遭到严厉惩罚。】
【在律法的严管之下,还私藏铠甲的话。】
【几乎可以确定,伴随着非法的用途和不可告人的意图。】
【因为平民百姓既买不起。】
【也没有使用铠甲的正当途径。】
……
【某些朝代对铠甲过敏到,连戏曲道具都不放过。】
【比如十三副铠甲骑兵的清朝。】
【嘉庆年间有个戏班,因使用真铁甲表演《长坂坡》,班主被杖八十并发配边疆。】
【而其他戏班,用的真刀真枪反而没事。】
【这种“宁杀错不放过“的管控,催生了民间的规避方案。】
【在当时,民间发展出用硬纸板刷漆仿制铠甲的工艺。】
【官方也默认这种“皇帝的新甲“的存在。】
【只要不用真铁,您爱怎么演赵云都行。】
【而我们对比东西方的铠甲管控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
【欧洲贵族可以合法拥有全身板甲,日本武士能世代传承胴丸具足,但中国自秦汉以来就严防死守。】
【这背后其实是集权体制与封建制的根本差异。】
【欧洲领主需要铠甲保护自己的封地。】
【而中国皇帝,则需要确保普天之下没人能武装出第二支禁军。】
【回望这套延续两千年的禁甲令,它本质上是一道计算精密的权力防火墙。】
【古代朝廷精准抓住了“攻击性武器“与“战略防御系统“的本质区别。】
【刀具引发的治安事件不过是疥癣之疾。】
【但成建制的铠甲装备,足以催生地方武装割据。】
【如果下次你看古装剧,里面出现侠客穿着明光铠大杀四方的情节,尽可以发弹幕吐槽:】
【这身行头足够编剧全家穿越回去,领个满门抄斩套餐了!】
视频到此结束,弹幕纷纷出现。
《周亚夫:谢谢科普。》
《一甲顶三弩,三甲进入地府,清朝开局13甲,获得一清朝。》
《一人披甲能顶20个杂兵,乘法换算就知道可怕了。》
《唐朝巅峰时期,一线作战的士兵几乎全团披甲,这样大家就知道为啥大唐那么猛,一言不合就灭国了吧?》
《那我问你,你身为一个普通百姓,你要盔甲干什么?》
《才知道盔甲这么猛。》
《土匪要是穿上盔甲,地方部队怎么玩?》
《古代边军披甲率都不高,何况地方驻军。》
《小官兵基本没资格穿重甲,基本布甲或者皮甲。》
《当年学校约架,一哥们身上捆书,外面披上军大衣,戴了工地安全帽,那一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叫吕布。》
《丐中丐版阿斯塔特是吧?》
《小时候看花木兰,花木兰爸爸不是有套盔甲吗,这算私藏甲胄吗?》
《不算,花木兰是军户,可以合法拥有规定数量的盔甲。》
《这就是阿美莉卡不禁枪,但禁重型防弹衣。》
而天幕外。
明末。
“的确,盔甲是非常危险的。”
“想当初那建奴就是十三副盔甲起兵,如今却成为了我大明的心腹大患。”
“他要是起家的时候,有个几百副几千副盔甲,那会怎么样?”
“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朕连都不敢想!”
“这还是我大明已经盛行火器,对许多普通的盔甲有很强的克制效果的情况。”
“如果是在那数百年、上千年之前的古代。”
“就凭着普通的刀枪箭矢的话,面对做工精良的盔甲,那更是随随便便以一当十。”
而在战国时期,吴起看完了视频之后。
也是结合自己一手打造的魏武卒部队,说道:
“我打造的魏武卒战绩不错,天幕也专门的介绍过。”
“而魏武卒作为重装步兵,之所以能够称雄一时。”
“除了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以及合理的战术之外。”
“在装备层面上,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盔甲!”
“相比其他国家步兵的简陋盔甲。”
“魏武卒的盔甲简直就是刀枪不入!”
“真在近距离绞杀当中,一千名精锐的魏武卒,随随便便在上万敌军中冲阵肉搏,平推碾压,都是寻常之事。”
“这就是成规模,成集群的铠甲武士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