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入伏:云上小馆
虽然拿了镇里的补贴,装修老屋还是花尽了她大学里半工半读攒下来的那点可怜的积蓄,如今还欠着小舅五万块钱。
虽说祖孙俩在村里,吃喝花不了几个钱,但她也不能真躺平过日子了。
她得赚钱。
要说半个月前,在这个山沟沟里怎么赚钱,她还没有想法,但这半个月,眼见村里的人越来越多,她想好了。
开个小面馆,只卖山粉饺。
“我想,这么多游客来,一天来一两百人,只要有百分之五的人来消费,我就能赚钱。但我厨艺一般,请厨师不划算,开不了餐馆,只能开个山粉饺馆,出餐快,翻桌率高。”
“这都考虑上翻桌率了?”
“我大学的时候,在华人餐馆里做过服务员。最重要的是,老嬢嬢做山粉饺的手艺,”刘清宁竖了个大拇指,“一流。”
王永梅老嬢嬢从年轻时候开始,在云林镇就是出了名的好吃懒做,唯有一样人人认可,就是做的山粉饺和山粉面,是全镇顶顶的好吃。
陈今越点头。
这他认。
不仅是永梅阿婆,她儿媳妇丽琴阿姨的一手面食做得也是镇里一绝,连兰香姨都说,要是丽琴开个面馆跟她竞争,她就得关门歇业了。
刘清宁说干就干,紧锣密鼓地张罗起了小面馆的事。
没有场地,她看中了路寮对岸的吊脚楼,房子不大,屋况良好不用翻修,风景不错,一楼傍水,二楼可以眺望远山。一打听,屋主正是自己那微信里几十个海外村民之一。
听说是她要租,对方也爽快:“这破房子还能开面馆?你用吧,就这么两三块钱房租,当送你开张的花篮了,等我过年回来,免费请我吃两碗!”
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办营业执照,健康证。
打扫卫生,置办桌椅碗筷。经费有限,桌椅她也不买新的,在村里转了一圈,捡到好几张屋檐底下柴火堆里的旧桌子,拍照发群里。
她拉了个云上村海外村民群。
“这谁家桌子,卖不卖?”
没多久就有人认领:“破烂桌子,送你了!”
李阿四被她拉了壮丁去搬桌子,不满地嘟囔:“这帮狗生,我在村里呆了一辈子,没见他们这么对过我。阿囡,你这是白捡了一间面馆!”
“叔,这不叫白捡,这叫众筹!”
“什么仇?我听不懂。”李阿四弯腰埋头背着桌子,一抬眼瞧见半坡上站着个人影,吓得险些没把桌子砸了。
“这个老狗生,最近怎么日日大白天跑出来?”李阿四不解,“跟个勾命鬼一样,吓人!”
他的声音不大不小,怕那人听见又怕那人听不见,阿太总嘲笑他,说他是犯贱,人怂胆小,偏偏又要去惹老吴头。
刘清宁顺着李阿四的视线朝坡上的吴文明挥挥手:“老吴叔!”
吴文明木着一张脸,没什么表情,没听见似的,转头进屋去了。
李阿四高兴:“嘿,热脸贴了冷屁股,该死!”
刘清宁忍不住笑,往桌子上推了一把:“就你话多,走吧!”
她知道吴文明站在这里看什么。
这段日子村里戏水的游人越来越多,镇里怕出事,每天派两个干部来巡逻,十天里有八天来的都是吴鑫。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陈今越搞的鬼。镇里人都说,陈今越这是司马昭之心,偏偏吴家一老一小愿者上钩。
小面馆一切准备妥当,只待开张。
刘清宁给小面馆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云上小馆。李阿四说这个名字好,特意找了块漂亮的木板,翻出不知是哪年的毛笔和墨水,大笔一挥写了“云上小馆”四个字。刘清宁在角落里画了一朵白色的云。
王永梅翻开万年历,挑了个最近的吉日,开张。
开业仪式办得热热闹闹的,小招牌被挂在门口的柱子上,阿太特意找了一块红绸盖子招牌上,陈今越和刘清宁共同揭牌。
李阿四甚至不知道从哪里买来了一串百子炮。
鞭炮噼里啪啦一响,开业大吉。
山粉饺的馅料得提前一天准备,放进冰箱里冷藏,将馅料里的汤汁凝成冻,包进面皮里蒸熟了,馅料在汤里浸过,一咬透出汁来才好吃。
馅通常是红白萝卜丁加香菇丁,泡发的鱿鱼干切成丁,下油锅炒过。油必须是猪油,色拉油没那个香味。
冬日里荸荠上市,也可以加一些,脆脆的口感又是另一番滋味。
馅是隔夜冷藏的好,皮却需要新鲜现做。
新鲜的芋艿蒸熟捣成泥,加入番薯粉和成面团,蒸熟了,面团便转成半透明色,干吃放汤都有滋味。
老嬢嬢手脚快,一早上已经做了上百个,整整齐齐地摆在竹簸箕里。
陈今越伸脚,将一张烂得沟沟壑壑的骨牌凳从桌子底下勾出来,坐下:“永梅阿婆,我给你开个张,先来一碗尝尝。要汤的,不要葱。”
话音刚落,兜里的手机就响起来了。
陈今越接起,才听了两句,原本舒展的眉目一敛。
“阿婆,别烧了,我得走了。”
“怎么了?”刘清宁问。
“万山村有人打架,”陈今越挂了电话,打开派出所发来的照片,仔细看了看。场面凌乱,确实有些严重。“这事恐怕比较麻烦,我得去一趟。”
王永梅问:“万山村?谁家打架了?打架也归你管?那也得吃饱了再去呀!”
这事也没什么好瞒的。
“李树根家。”
“那不是丽琴大哥家?那狗生的儿,挨雷劈!”老嬢嬢立刻骂起来,又问:“跟谁打架?”
“他那个侄女从杭州回来了,打得挺凶,把李树根家里的电器全砸了,现在人在派出所。吴鑫——”他扭头找人,却没看见。
李阿四蹲在矮泥墙上抽烟,朝着身后的大宅别了别脸,阴阳怪气:“朝那边去喽。到底是亲父子,打断骨头连着筋呐!”
是好事。那不方便叫他去了。
陈今越想。
李阿四又说:“李树根那个侄女,是不是就是在杭州做网红,赚大钱的那个?叫——”
“李妙妙。”
“叫什么?”这句是刘清宁问的。
陈今越奇怪地看了她一眼:“李妙妙,巧妙的妙。”
“我跟你一起去。”刘清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