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读书人的世界

寒风凛冽,京城的气温一天比一天低。街道上行人裹紧了厚重的棉衣,匆匆而过。


距离过年就剩45天,但今年的北京城却比往年热闹了许多。茶馆、酒肆、客栈里挤满了各地赶来的举子,谈论声此起彼伏。


皇帝开恩,特意增设一场科举考试。这消息早已传遍大江南北,让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看到了新的希望。


恩科,是朝廷给读书人最大的恩典。清朝立国以来,也不过加过五次恩科,主要发生在康熙、雍正、乾隆这段黄金岁月。但这一次,却因为陈逸风的出现,让历史轨迹发生了改变。


夏天时圣旨传遍天下,无数举子欢呼雀跃。这一次恩科意味着多了几百个当官的机会,谁能不激动?


富贵人家的举子们早已准备妥当,带着家丁书童浩浩荡荡奔赴京城。一路上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好不快活。马车上铺着厚厚的狐皮,随行的仆人手捧暖炉,一路舒适无比。


寒门子弟也不必担心盘缠。自从得了举人功名,已经有种田人拿着田产证书来归顺。到了进京赶考的时候,同乡士绅们更是会送来白银助力。若是文采出众的,连县令大人都要送金相赠。


这就是读书人的世界。几千年来,读书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助体系。只要跨过举人这道门槛,人生就会彻底改变。


永定门外,人声鼎沸。各地举子大多选择从这里进城,到处都是相互寒暄的场面。马蹄声、车轮声、说话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客栈、酒肆、出租院落的小贩们四处招揽生意,整个永定门俨然成了一个大集市。茶水摊上飘着热气,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其中,吆喝声不绝于耳。


守城的兵丁和衙役们忙得不可开交。往日里他们最喜欢刁难普通百姓和商人,但面对这些未来的官老爷,却只能陪着笑脸。他们弯着腰,不停地指路、解答问题。


“举人老爷,聚祥客栈就在前面三个路口右转。”


“大人要去度支部?沿着这条大街一直走就是了。”


正忙着的时候,从内城来了一顶朴素的二人轿。当守门的老兵看清轿中人后,顿时吓得哆嗦起来,帽子都差点掉在地上。


“翁、翁大人!您怎么亲自来了?这里太乱了......”老兵结结巴巴地说道。


来人正是咸丰六年的状元郎,现任帝师的翁同龢。他的出现立刻引起了轰动。


“是翁大人!帝师翁大人来了!”周围的举子们一下子沸腾了。有人激动地整理衣冠,有人急忙挤上前想要一睹帝师风采。


翁同龢面带微笑,亲切地与众人交谈。他的温文尔雅让在场的举子们都为之欣赏。不少人暗暗记下他言谈举止中的细节,希望能学到一二。


就在这时,一个管家挤进人群,在翁同龢耳边低语几句。


“皇帝议事完毕退朝,皇上和西太后都震怒不已。皇帝甚至要派兵,但被东太后压下来了......”


翁同龢听罢,眉头紧皱。他强压着怒火,心中却翻江倒海。


陈逸风私蓄军队,这分明是要造反!官府竟然还能装作没看见?慈安太后到底是怎么想的?


这次望海之事,本该是陈逸风与满洲皇族决裂的契机。就算不能除掉他,至少也该把他驱逐出境!


翁同龢虽然是读书人,但对时局洞若观火。陈逸风的打算,他至少看透了七分。那些所谓的商号、码头,不过是幌子罢了。


借着二鬼子身份经商,养私兵,拉起武装。这和曾国荃他们有什么区别?大清江河日下,这些野心家就按捺不住了。


从骨子里讲,曾国藩、洪秀全,包括陈逸风,都是一丘之貉!他们打着忠君爱国的旗号,实则野心勃勃。


周围的举子见翁同龢神色不对,纷纷低声询问:“大人为何愁眉不展?可是有什么大事?”。


翁同龢长叹一声,目光扫过众人:“诸位早些安顿吧,祝你们今科都能高中。”说完便钻进轿子,返回内城。轿夫们抬着轿子快步离去,留下一群疑惑不解的举子。


当晚,整个京城都传遍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大街小巷、茶馆酒肆,到处都在议论这件事。


“最新消息知道不?陈逸风造反了!私养了几百兵马......”一个商人神神秘秘地说道。


旁边的食客不以为然:“几百人算什么?江南那些大户谁家没有护院?我听说某些盐商养的护院比这还多呢。”


“这能一样吗?”一个穿着儒衫的中年人插话道,“人家是护院,他可是给士兵配了洋枪,就连军旗都已经绣制完成!这摆明了是要造反!”


醉月楼的雅间里,几个举子正在热烈讨论。酒过三巡,话题转到了这件事上。


“朝廷怎么还不派兵镇压!”一个年轻举子拍案而起,“这等大逆不道之事,岂能容忍?”


“慎言!”年长的举子连忙制止,“这里是京城,说话要当心。”


正说着,一个举子冲进来,脸色苍白:“孙阳正,孙翰林被气死了!再有两年就要致仕,却死在这个时候......”


酒馆里顿时爆发出愤怒的吼声。有人掀翻了酒桌,有人捶胸顿足。


“一起去送别这位老学究!朝堂上混进了小人,我们要讨个公道!”众人群情激愤,纷纷起身。


店小二们手忙脚乱地收拾着打翻的碗筷,却不敢多说什么。掌柜的站在柜台后面,面色凝重地看着这一切。


在这个刺骨的寒夜中,街道上,举子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低声议论朝着孙府的方向走去。


寒风呼啸着穿过街巷,卷起地上的枯叶,在空中打着旋儿。孙明站在王府门前,看着眼前渐渐聚集的人群,心中五味杂陈。


父亲和小姨娘的死讯传来时,他正在书房研读四书。那一刻,手中的书本重若千钧,砸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孙公子...”一名身着青衫的举子快步上前,声音哽咽,“老翰林的死实在太冤了!”


孙明抬眼望去,只见那举子面容憔悴,眼眶泛红。他张了张嘴,却不知该如何作答。


“都是那个陈逸风害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声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