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本宫要建个大厂
“王爷!”孙之獬也站了出来,“江南民风软弱,不堪一击。我大清军所向披靡,区区云陵,何足道哉!”
“正是!皇太子疑有谋反之心,很难获得读书人的支持。我大清铁骑,必能席卷江南!”
“大清军无敌,何愁云陵不平!”
一群汉臣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叫嚣着要灭了残明。
多尔衮心中冷笑。这帮只会纸上谈兵的文官,懂什么?若听信他们,大清江山怕是要毁在这些人手里。难怪大明差点就亡了。他的目光落在吴三桂身上,这位前明名将如今已经剃发易服,正站在满臣之中,神情沉稳。
“平西王,你曾是大明的将领,说说你的看法。”多尔衮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期待。
吴三桂精神一振,上前一步,声音沉稳有力:“王爷,臣本是扬州府人氏。戚继光出自南直隶楚州,明太祖更是龙阳人氏。南人虽然文风鼎盛,但也不乏悍勇之士。”
多尔衮微微点头:“南人确实不可小觑。只是北地如今缺粮,若无云陵接济,如何安定?”
“臣以为,可向南朝索要岁米四百万石,与漕米等同。”吴三桂的提议让多尔衮眼前一亮。
“就这么办!”多尔衮当即拍板,“金侍郎、孙侍郎,你二人以和亲使的名义去一趟江南。”
他略作思忖,又道:“只要南朝每年进贡四百万石米粮,还要交出雁门关,本王便将格格许配给朱家太子。不过格格年方六岁,待她年满十八再成婚。另外,代王可去金陵为齐王。以后就以大清河、黄河为界,井水不犯河水。”
此时议亲的对象朱慈烺正和郑森并肩而立,看着士兵们将一箱箱军火从战船上搬下来。
军政司的两位千户刘良、李实带着文书们正在清点这批郑家送来的武器弹药。刘大人是末代皇帝年间的科举及第者,因精通西洋数学、化学和炮术,被朱慈烺调来管理器械所。李实则和其父李祖白一同主管军需司下的工匠所。
朱慈烺随手打开一个箱子,取出一支火铳把玩。
“千岁爷,这把火铳出自松本工坊,来自东都城的御用铁砲锻冶所。”郑森介绍道,声音中带着几分自豪,“射程虽不及龙山的斑鸠脚火铳,能够一气打出七发,且轻便易携。”
“这支呢?”朱慈烺又拿起另一支火铳。
“种子岛铁砲,萨摩藩出品。是倭国战国时期留下的宝物,保养完好。”郑森详细解释着每一支火铳的来历和特点。
“那这支?”
“根来铁砲,纪州藩产。同样是几十年前的旧物,尚可使用。”
郑森继续解释道:“日本战国末期大量使用火铳,留下不少存货。臣有门路可以大量购入。因千岁爷急需,就没去龙山订购新铳。这些旧铳虽年代久远,但保养得当,质地尚可,价格也便宜,一支不过三到五两银子。”
“这么便宜?”朱慈烺惊讶道,手中的火铳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已经不算便宜了。”郑森摇了摇头,“清河镇最好的鸟铳也不过如此标价,威力还更大。只是打造费时,一间容纳数十工匠的铺子,装备了十五台掘进器,一月也就能产十几支。要凑齐一万支,需要上千家工坊日夜赶工一月有余。大明和日本的作坊加起来都没这么多,只能买些旧货。如今也只弄到五千支,剩下的还得再等些时日。”
朱慈烺轻轻点头,这批军火来之不易,但要武装一支强大的军队,远远不够。他的手指轻轻抚过火铳的枪管,感受着金属特有的冰凉触感。
“这批火铳的工艺相当不错。”他的目光在一排排整齐的火铳上逡巡,语气中带着几分赞赏。
郑森站在一旁,脸上挂着温和的笑意:“这些都是从日本和龙山精挑细选来的上等货,大部分是轻型火枪,重量适中,单兵使用最为合适。”
朱慈烺拿起一支仔细端详,铳管光滑,做工精良。五千支火铳,这可不是小数目。虽然威力比不上斑鸠脚火铳,但胜在轻便,还能装刺刀。这样的火器,正是他所需要的。
“每一支都试过了吗?”他随手掂了掂分量。
郑森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这个说来惭愧,还没来得及。火铳不比寻常兵器,光看外表可不行。铁料、铳管、闭气性,都得实打实地验过才知道。需要经验老到的兵卒一支支试过才成。”
“找这样的老兵可不容易。”朱慈烺眉头微蹙。
“其实也不难,”郑森向前走了两步,压低声音道,“只要把采购权交给各部将领就行。西洋人和日本人都是这么做的,我郑家的火铳兵也是如此。”
朱慈烺摇了摇头,目光落在远处的江面上:“偏偏南京这地方火器生产寥寥无几,让将领们跑去龙山采购,这不是添乱吗?路途遥远不说,中间环节太多,容易出问题。”
“千岁爷说得是。”郑森正色道,“龙山那边能产火铳的作坊也不多。依我看,不如把龙山、日本和西洋的工匠都请到南京来开设作坊。两百个作坊,一年就能产数万支火铳了。”
码头上人来人往,搬运的脚步声和吆喝声不绝于耳。朱慈烺沉吟片刻:“为何不建一个大厂?集中管理,不是更好?”
“这”郑森露出一丝苦笑,“工匠们自己开作坊,每月能打造几支火铳就不错了,再做些零活,就能赚几十两银子。要是落草成了手艺人,谁还愿意来?现在的工匠,可不比从前那些世袭的匠户了。”
一阵江风吹来,带着潮湿的气息。朱慈烺静静地看着远处的帆影,心中思绪翻涌。确实,现在已经不是强制征用匠户的时代了。要想在南京发展火器制造,还得靠利益驱动。
“师兄说得有理。”他转过身,目光灼灼,“不过要吸引工匠北上,还得有个引路人。令尊什么时候能来南京一趟?”
郑森眼前一亮,随即又露出几分犹豫:“我这就写信给家父,请他速来。只是”
“只是什么?”
“家父一直想为朝廷疏通与日本的关系,奈何总有些误会”郑森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
朱慈烺笑了,眼角微微上扬:“什么误会?德川幕府跟咱们大明还算得上是老相识。平等互利,这是应有之义。”
正说着,码头入口处突然传来一阵喧哗。李岩快步走来,脸上带着几分兴奋:“千岁爷,有人要告御状!”
“告谁?”朱慈烺的目光微微一凝。
“告扬州卫指挥使徐永基,说他勾结提督漕运抚宁侯朱国弼谋反!”
朱慈烺眉头微挑,事情变得有趣了。
他最后看了眼堆积如山的火铳,又望向郑森:“师兄,这批火铳我很满意。至于其他事,等令尊来了再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