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搜寻宝册2.0版本
与此同时,在大明京师,朱由校也在为日后平定江南东林士绅集团做准备,在北直隶效仿太祖年间,大力兴办社学。
规定凡民间子弟年满八岁,必须送入学堂读书,学制五年。
就读期间,朝廷对其家庭给予税负减免等政策优惠。
若父母不送孩子入学,朝廷将予以追究,轻则罚款,重则罚款并施以杖责。
而孩子们在学堂求学期间,笔墨纸砚等学习用品全部由朝廷负责提供,表现优异者,朝廷还会给予嘉奖。
此令一出,整个北直隶人心振奋。
要知道,太祖年间广泛兴办社学,使得百姓读书识字率大幅提高,朝堂官员中平民出身者近乎占了半数。
读书识字科举为官,不再只是士绅权贵的特权,也成为普通百姓向上晋升的渠道。
然而,历经两百多年,读书识字如今已成为士绅权贵阶层的专属,寒门子弟求学之路无比艰难,尤其是北方学子。
这也致使朝堂之上,南方士绅出身的官员日益增多,北方士绅出身的官员逐渐减少,寒门子弟更是越来越少。
如今朝廷重新推行社学,并给予诸多政策扶持,无疑给底层百姓带来了希望。
一时间,朱由校人气高涨,百姓纷纷赞誉他为“圣人天子”。
至于兴建学堂一事,由工部尚书徐光启与五军都督府中军右都督定远侯邓文明全程负责。
之后,朱由校在御书房召集内阁、八部、五军都督府等一众重臣,共同商议如何说服户部尚书郭允厚出资。
原因很简单,想从郭允厚手中掏出银子,实在是困难重重,更何况是兴办社学这样的大工程。
朱由校原本准备了诸多说辞,可还没等他开口,郭允厚便拍着胸膛表示,这笔银子户部出了,绝对全力支持。
这让朱由校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心想这郭老抠该不是最近吃错药了,怎么变得如此大方?
看着朱由校满脸狐疑的表情,郭允厚笑着解释道:“陛下,若是别的事情花钱,老臣确实要再三斟酌衡量。
但如今推行社学这般大事,老臣理当全力支持。
如今天下学子,南方士绅子弟占了七成,北方仅占三成,早已打破了太祖年间定下的南六北四的平衡。
更何况,如今的学子大多出身官绅世家,寒门子弟少之又少,这使得朝堂之上大部分官员皆为士绅出身,寒门出身的官员寥寥无几。
这些官员只顾勾心斗角,谋取自身利益,将天下百姓的生死置之不顾。
如今朝廷重新推行社学,这无疑是撬动了士绅根基的一块砖。
只要这块砖被撬动,士绅的根基便不再稳固。
接下来,朝廷一鼓作气,只需十数年时间,便可彻底瓦解士绅的根基。”
听到郭允厚这番回答,朱由校内心一阵自责,意识到自己小瞧了郭允厚。
没想到郭允厚竟有如此胸怀与格局,随后对郭允厚大加称赞。
与此同时,北直隶修建学堂、兴办社学的工程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天启时报》对此更是大书特书,众多寒门出身的学子也因此重新燃起了希望。
朝堂上一众保皇党官员纷纷上奏折子,表示全力支持兴办社学一事。
就连北直隶巡抚刘宗周、顺天府尹黄道周、天津巡抚朱童蒙也一同上折子。
希望朱由校在兴办社学时,除了给孩子们提供启蒙书籍外,还能增添一些其他书籍,不要仅仅局限于儒家的四书五经。
朱由校深以为然,随即命内阁为社学重新制定教学书籍。
皇家科技院院长王征与一众科技院成员也上奏表示支持,其中不少人拿出自己的着作,希望能教授给孩子们。
内阁经过一番仔细考量,还真从这些着作中挑选了不少,纳入社学规定课程之中。
并且,朱由校传旨给正在南方办案的邹元标和官应震,让他们在返京时,从南方挑选一些新兴学说的学子前往社学任职,期望能给百姓和朝堂带来新气象。
作为帝王,朱由校深知儒家思想虽能稳固皇权、但同时也对大明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两百多年来,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就连南方新兴学说都遭到儒家学子的打压,这并非朱由校所愿意看到的。
在他心中,大明应海纳百川、百花齐放,而非独尊儒家。
与此同时,户部尚书郭允厚在调拨出两百万两银子后,心疼得差点晕过去。
但他又想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既然已经答应,这银子说什么也得掏。
不过,郭允厚哪肯做无本的买卖,于是挑灯夜战,连夜谱写了《搜寻宝册》的2.0版本。
写完后,他派人通过锦衣卫的渠道,快马加鞭送给正在南方办案的田尔耕,希望田尔耕此次在南方抄家所得银两能够达到自己的预期。
而在南方办案的邹元标和官应震收到朱由校的圣旨后,二人神情激动。
他们明白,皇上终于要对士绅集团动手了,虽说兴办社学只是第一步,但这表明了一种态度。
而且,兴办社学既能获得大量民心,得到百姓支持。
于是,二人不遗余力地频频联系南方新兴学说的学子,希望他们能前往京城,在北直隶社学任职。
这让那些在南方被打压得走投无路的新兴学说学子重新看到了希望,纷纷感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就上京城”,便纷纷涌到钦差行辕处,向官应震和邹元标报到。
与此同时,锦衣卫指挥使田尔耕收到了郭允厚送来的《搜寻宝册》2.0版本,当场就愣住了。
只见郭允厚在开篇第一页就写道:“人死债未消,便要追其责,掘其墓,开其棺,搓其骨,扬其灰,抄其财,以赎其罪”。
并且还贴心地给田尔耕记载了民间盗墓贼的各种手段和工具制作过程。
田尔耕只觉得自己的三观都快被颠覆了,堂堂户部尚书,抄家的本事居然比锦衣卫还厉害,如今竟然发展到研究盗墓了。
这让田尔耕一度怀疑郭允厚是不是已经成功突破了人类的道德底线,退出了生物圈了。
但田尔耕一咬牙,说干就干,直接带领一众锦衣卫开始挖掘贪官的祖坟。
这一举动瞬间让南方士绅学子炸开了锅,纷纷表示严重抗议。
邹元标和官应震正忙着招揽新兴学说的学子,哪有功夫管这事,直接不予理会。
于是,士绅学子们纷纷跑到正在挖掘贪官祖坟的田尔耕处抗议。
田尔耕也不含糊,直接放话:“没事别瞎嚷嚷,小心老子挖完这家就去你家。”
这可把不少学子当场吓住了,他们这才意识到,眼前站的可是号称朝廷鹰犬、杀人如麻的锦衣卫,可不是普通的朝廷文官。
真要把田尔耕惹急了,把他们全埋了,那可就亏大了,只好站在一旁围观田尔耕挖人祖坟。
起初,田尔耕还有些不适应,毕竟自己堂堂锦衣卫指挥使,当朝正三品,获赐飞鱼服、加怀远将军衔,如今却干起盗墓的勾当,这要是传出去,都不知该如何解释。
但随着挖掘了几处贪官祖坟,将里面的财物全部清点完毕后,田尔耕发现,这来钱速度简直太快了!
于是,他开始佩服起郭允厚,干活也更加卖力。
唯一觉得遗憾的是,户部尚书郭允厚没能亲临现场指点,不然以郭允厚的“专业水平”,田尔耕觉得自己干活的速度还能再快上几倍。
此刻,远在贵州的江宁还不知道,在自己领导下的锦衣卫竟已“跨界”拓展业务。
他们不再局限于刺探军情、打探情报、敌后破坏、监视百官以及搜寻罪证等本职工作,如今竟干起了盗墓的活。
真不知江宁得知此消息后,会作何感想。
与此同时,朱由校将内阁整理出来用于社学的教材,进一步推广到北方数省的县学、府学和州学,打算在大明北方数省全面铺开这一教育改革举措。
此令一出,众多官员纷纷上奏弹劾内阁、弹劾八部以及五军都督府。
他们声称,这样做是在动摇大明的根基,儒家作为正统学说,怎能掺入这些杂乱无章的“杂学”,其中更不乏被视作奇技淫巧的学说。
面对这些反对声浪,朱由校毫不妥协,直接下诏强行推行。
对于北方数省各地官员的抗拒态度,他一概选择无视。
然而,这些长期盘踞朝堂、占据高位的士绅代表,又怎会轻易低头认输?
很快,不少官员便开始阳奉阴违。
更有甚者,对学堂的兴建百般阻挠,还蛊惑、威胁百姓,不许送孩子去学堂念书。
这一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朱由校耳中。
他听闻后当场火冒三丈,在大朝会上言辞坚决地表示,改制教学这一政策必定推行到底,谁敢与朝廷作对,就拿谁的脑袋祭旗!
此言一出,那些心中有鬼的官员顿时吓得不轻,他们清楚皇帝这次显然是动真格的了。
于是,不少官员赶忙写信告诫自己的门生故吏,务必遵循朝廷政令,切不可阳奉阴违。
但传承多年、盘根错节的士绅官僚集团,又岂是那么容易屈服的?
紧接着,便有锦衣卫向朱由校上报,称不少官员在兴建学堂的工程中弄虚作假。
其中,保定知府尤为过分,竟将修建学堂的材料全部以次充好,导致学堂还未投入使用,就在一场大雨中轰然倒塌。
朱由校闻此消息,怒不可遏,立刻下令在北方数省境内展开全面调查。
这一查,结果令人震惊,竟牵扯出六位知府、二十几位知县。
朱由校当即命锦衣卫将这些官员尽数捉拿进京,并下令让锦衣卫全程监督学堂兴建工程,若工程质量不合格,就砍了当地知府、知县的脑袋,拿去做地基。
此刻,朱由校心中怒火中烧。
他原本满心以为,经过自己一番雷厉风行的大力整顿,北方数省的官员即便不敢说对朝廷政令言听计从,至少也不敢像南方官员那般明目张胆地直接对抗。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北方数省之中,竟只有被江宁和老魏血洗一遍过的山西,能够全程依照朝廷政令稳步推进各项事务,其他省份的不少官员统统阳奉阴违。
朱由校当机立断,决定不再对这些官员留情面。
但眼下,江宁和老魏都远在贵州平叛,远水解不了近渴。
思索再三,他只好打出户部尚书郭允厚这张底牌。
不过,郭允厚那见钱眼开的性子,实在是个不稳定因素。
朱由校略作思忖,决定给郭允厚加上一道“保险”。
他把素有“最强大脑”之称,被赞为“人形计算机”的温体仁调了过来。
任命温体仁为钦差正使,郭允厚为钦差副使,命二人巡视北方数省,监督教学改制工作。
并授予尚方宝剑。
若有地方官员胆敢玩忽职守,他们可先斩后奏,抄其家、灭其族。
温体仁得知这一消息后,整个人激动不已。
此前江宁前往四川平叛,他深知自己并不精通军事,去了也帮不上什么忙。
但如今,却有了单独出京、一展身手的机会,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借此机会好好做出一番成绩来。
而郭允厚更是激动得涕泪纵横。
这些日子,他每晚做梦都梦到自己被皇上派往京城之外,去查抄那些贪官污吏的家产,每次都抄得盆满钵满。
可一觉醒来,却发现两手空空。
没想到此次皇上竟如此“慷慨”,满足了他梦寐以求的愿望。
郭允厚心想,刚好可以趁着此次巡视北方数省的机会,将《搜寻宝策》3.0版本撰写出来。
随后,温体仁与郭允厚在东厂千户孙云鹤的陪同下,率领一众锦衣卫与东厂人马,浩浩荡荡地开始巡视北方数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