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狼狈而归
一万五千大军啊,他可是整整派出了一万五千大军啊!
虽然他出于私心,没有在调动飞熊骑,但这样规模的军队,哪怕是一万五千头猪,也不至于一个晚上的功夫就变成这副样子吧?
李利想要吃掉李应的心思都有了,他双目几欲喷火,咬牙切齿的道:“谁能跟吾解释,这他娘的到底是什么情况。”
李应脸上有些挂不住,他撇过头去不予理会,自有身旁副官娓娓道来。
李利听完副官的讲述,紧紧闭起双眸,浑身都在发颤,过了好久,他才一字一顿的道:“咱—们—上—当—了!”
……
李应闻言一怔,蹙眉道:“这是何意?”
李利转过头来,怒视着李应道:“只怕那姜冏并未投敌,真正投敌的人,是胡封。”
李应愣了片刻,便摆手道:“这怎么可能,当时营中诸将皆在,况且咱家亲自领兵出征,又怎会分不清谁忠谁奸。”
李利冷笑道:“可不就得汝来领兵,不然吾军怎会受此无妄之灾。”
李应大怒,只见他拍案而起,指着李利怒声道:“汝这是什么意思?眼看作战不利,想要将罪责都推到老子头上?咱家奉劝汝别痴人说梦,那胡封先是派人预警,后又主动出击拖住姜冏,就连营啸之时,也是冲锋在前,如今更是下落不明,如此忠直之人,又怎么可能投敌?汝也别妄想将罪责推给吾等,吾必亲反长安,言明真相,请大将军定夺。”
李利闻言大笑起来:“还请大将军定夺?只怕汝敢将事情相告,大将军就敢要了汝的脑袋。汝说那胡封忠直?那胡封人呢?胡封不在,他带回的这么多部将,总不会全都下落不明了吧?营啸?谁袭营的汝可查证了?”
李应被问得哑口无言,眼中也泛起了一丝慌乱。
只听李利咬牙切齿的道:“好,好得很,好狠的谋,好毒的计,好一个董瑜,好一个胡封,老子非将他们碎尸万段不可。”
李应急忙道:“那…这…这这这可如何是好,吾…哎,贤侄可有将功补过之计?”
李利冷笑道:“这回知道急了?”
李应怔了半晌,随后怒声道:“汝是三军主帅,咱家不过是个监军,此番失利,咱家顶天了也就是次责,汝才要担负主责。”
李利也懒得和李应争执,因为毫无意义。
他沉吟片刻,言道:“此时只能是攻敌所必救了,那董瑜在关中反复横跳,不就是为了保护聚集在池阳的百姓?那咱们就打下池阳,追杀那些百姓,倒是要看那董瑜如何自处。”
……
对于李利的决策,远在八十里外,渭水河畔的董瑜一点也不意外。
毕竟他们一人两骑,李利就算想追也难。
而董瑜之所以还选择留在关中与李傕周旋,不就是为了转移李傕的注意力,好给百姓争取更多迁移的时间。
算算时间,从池阳出发至今,也有十日了。
也就是距离贾诩预估的关中变动,还剩下三分之二的时间。
董瑜重生以来,一直都是在抢时间做事,从长安逃往郿坞,从郿坞杀奔长安,再从长安杀到华阴县,从华阴县杀回长安,从长安北上左冯翊,又从池阳回到渭水南,然后又是厮杀……
这才短短一个月,董瑜几乎就没有停下来过。
但这次,他是真的感觉到时间过得好慢。
贾诩这时走到董瑜身后,见董瑜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他也不说话,用袖袍扫了扫身下的石块,便坐了下来,陪着董瑜眺望渭水。
董瑜见贾诩迟迟不开口,只能无奈开口道:“先生呐,有什么阴谋诡计就都使出来吧,吾反正是无计可施了,那李利如果率军杀往池阳,那吾等只能整军拦截了。”
贾诩笑道:“吾等这几仗虽皆大获全胜,但都是胜在行动快捷上,如果将军放弃吾军优势,坚持前去拦截,只怕与送死无异。”
董瑜叹息道:“那咋办,百姓一天才能走多远?李利的骑兵一天能追多远?不阻截难道还有其他方式不成?”
贾诩言道:“哎,二十万百姓呐,日行二十里都艰难。”董瑜愣了一下,忙道:“不是才十几万吗?怎么就二十万了?”
贾诩瞥了一眼董瑜,言道:“主公从长安就带出来了十万,徐荣将军也聚拢了五六万民众,再加上这段时间不断汇聚而来的流民,可不就是二十万了嘛。”
董瑜只觉头皮发麻,十万人都压得他喘不过气了,现在变成二十万人了,哪怕抵达了并州北部,这二十万人如何安顿也是个大问题。
但目前还是要着眼当下,董瑜询问道:“先生可有计教吾。”
贾诩淡淡的道:“不让李利前往池阳,亦或者让他只能与咱们周旋,不就解决问题了。”
董瑜不说话,他就这么静静地看着贾诩,等他继续说下去。
贾诩微微一笑,言道:“李利是主帅没错,但他也只是临时的主帅,现在西凉军的头头,是李傕啊。”
董瑜好像明白了贾诩的意思,但又想不出有什么可以针对李傕的策略,于是他继续不说话,静待下文。
只听贾诩幽幽的道:“主公何不给李傕去信?”
董瑜眼前一亮:“骂他?”
贾诩摇头道:“那怎么够,李傕也是沙场宿将了,区区辱骂还能让他着急上火不成?”
董瑜询问道:“那咋办?写啥才能刺激他?”
贾诩沉默片刻,淡淡的道:“骂他!”
董瑜:……
贾诩补充道:“狠狠地骂!”
董瑜:……
贾诩继续补充道:“最好是言必带娘,句句辱其祖宗……嗯!最少骂他个十八代。”
董瑜乐了,立刻让手下送来笔墨,然后二人埋头狂书,偶尔还会发出几声阴邪的笑声,使得守卫在旁的护卫齐齐打着寒颤。
……
当暖日的风吹过太行山东麓,席卷过漳水以北,也让邺城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致。
此时的邺城人民在忙碌完一天后,正三五结伴归家,夕阳照射在这些略显精壮的汉子身上,也照射出了一个独属于这个时代的安康盛景。
相比于荒芜凋敝的关中大地,战乱纷飞的中原各州,如今的冀州何止是安康,那都有了一丝盛世之象了。
这也让更多的有识之士前赴后继来此,只为在四世三公的袁绍手中谋个一官半职,哪怕只是小小的书吏,都让人趋之若鹜。
……
袁绍刚刚处理完手中公文,他长舒了一口气,随后不自觉的揉起了眉心。
公孙瓒近期的反应让他头疼不已,打心里来说他是不愿意在这个时候与公孙瓒对峙的。
以冀州之丰裕,只要给他两年的时间,他有把握两年后一战定乾坤,一举拿下公孙瓒。
现在的他只能说与公孙瓒势均力敌,显然此刻的对峙他也没有十足必胜的把握。
就在袁绍想着怎么拖缓战事的时候,门外侍卫传话道:“别驾田丰携沮授、许攸、郭图前来。”
袁绍连忙道:“快请诸位先生入内。”
不一会,四人联袂而入,朝着袁绍拱手作揖:“拜见主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