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李景隆倒戈
并且听说这一次漠北诸族的势力,得到了极北之地的罗斯人的助力。
朱棣脸上露出冷笑,不过更多的是兴奋,这天下终究还有一些不安定的势力,这样才好啊,天下无敌了,诸国都是低眉顺眼,他朱棣打谁去
金陵城,皇宫之内。
今天又是一次正常的朝会,本来将诸多事情奏报上来,有难以决议的事情当场诸多大臣们商讨一阵也就定下调子,随后便是退朝,但是今天不一样。
在大家昏昏沉沉的又犯困的时候,都准备听着陛下说完退朝,躬身拜别之后,回家或者是去当值的府衙再补一觉之时,却听见刘伯温开口道。
“臣,有一事奏报!”
朱元璋颔首,说道:“卿家但说无妨!”
刘伯温一字一句道:“家不可以一日无后,国不可一日无本!请陛下再立国本!”
刘伯温这句话一出,朝廷上诸多昏昏欲睡的大臣们,这时候都是开始精神起来。
来了,终于要谈及这个话题了!
这可是决定他们诸多人的命运的时候,对于在最前排的一帮宿老来说,他们已经是处在退位让贤的边缘,而且他们本来就是原来的太子党,能够留在朝中的本来就不多。
所以他们的态度要平静一些,但是后方那群中青派,他们的未来,还在这朝中,还需要多方打理,才能够有机会在这风云际会之时,更上一步!
没有话本或者杂剧当中的推脱或者恼怒,朱元璋也没有将奏本或者是镇纸一摔而下,反而是心平气和的说道。
“卿家所言有理,大明需要国本稳定,百姓们也需要稳定!既然卿家提出来了,那么今日,诸位卿家就在此议一议吧!咱也好做个参照!”
朱元璋此话一出,首先是一位中年人,此人名为方连,属于太子党的一位成员,虽然如今朝中大势都是向着燕王朱棣,但是作为太子党,他还是要争一争!
“陛下,臣以为太子有后,皇孙素来恭良温俭,待人温和,尤其爱民如子,体贴民心,深得太子言传身教,乃国本不二人选。”
“是啊,陛下,皇孙得到天下人的爱戴,太子在世,皇孙曾经多次与太子一起论述国策,提出不少建议,皆被太子采纳,太子常常说,有子如此,吾心甚慰!由此可见,太子同样也是十分中意皇孙殿下的!”
另外一人站了出来,他不出来都不行,此人乃是刘澄,他乃是皇孙的伴读,后来因为学识卓越,升为东宫少师,专门为太子解读经史子集
一旦皇孙在这一场皇位争夺当中落败,那么作为皇孙的师父,他刘澄这辈子就别想着翻身了!
哪怕他不想支持皇孙都不行!
其他保皇党一见前有方连,后有刘澄出面,纷纷心中有些触动。
就比如那一大排朝中宿老,他们可都是太子的派系,一旦燕王朱棣上位,哪里还轮得到他们来说话!
如今这个局面,说不定还能争一争
众多宿老心中有想法,随即看看左右,发现左右之人好似都有这种心思,于是便有人开始说话。
礼部尚书首先站出来,说道:“陛下,皇孙乃嫡,自汉朝得国以来,嫡子长孙乃是人伦纲常,此国本,当以皇孙立!”
兵部右侍郎站了出来:“陛下,当立皇长孙!臣附议!”
工部尚书站了出来,还有其他各部人员,足足有二十多位,全部道:“陛下,当立皇长孙!”
“嫡子长孙之理,咱当然知道,然而,似乎其他卿家心中还有一些想法,咱还想听一听另外的看法!”
朱元璋的目光看向了在朝还没有发言的另外几十位大臣!
朱元璋并未对皇孙做出评价,这一幕令他们这些还想着保证皇孙地位的大臣们心底有些慌了,一个个暗恨着,刚刚就不应该站出来!
但是如今他们不站出来也不行了,毕竟不站出来,燕王朱棣继承皇位的可能性更大,而站出来搏一搏,说不定还能单车变摩托。
“陛下,臣认为,皇孙殿下虽然品行优良,但其功劳不足以服众!”
此时有一人站出来,这人是至关重要的一人,此前乃是朱元璋留给太子的班底之一,开国勋臣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他还是皇亲国戚,更是军中将领,如今的大明朝,他的话同样也有一定的分量。
最主要的是,他乃是太子一派啊!
太子一派,支持皇孙的众人一听李景隆这般说道,便一个个对他投去鄙夷的目光,甚至还有被背叛的愤怒。
我们要是争不过燕王朱棣一派,那是我们人少,我们认输,但是如今你一个从前的铁杆太子党,如今倒头去支持敌对势力,你这是什么意思
“如今皇孙殿下尚且年幼,虽然自小有陛下和太子教导,品行端正,但对于国本来说,还是太过于年轻,并且皇孙殿下没有经历过军事历练,没有军事历练,皇孙殿下如何知晓军国大事”
“先秦之时,君子须学六艺,既要读圣人书,学前人历史,通晓算法,还需要学习礼法,骑射等等!如今皇孙殿下只是品行端正,只读书学习历史,还远远不够!”
“胡说!”
那方连忍不住了,直接斥责道:“李景隆,太子品行端正,乃是天下人都认可的圣贤之材,你说太子只知晓读书,这读书乃是学习经世济民之道,其中书也有军书,同样也有孙子兵法,你怎么说读书便是不够”
“朱子大贤,虽然不曾领兵打仗,但是朱子通晓万卷书,你又如何知晓朱子不会带兵打仗”
李景隆也不恼怒,反而像是智珠在握一般,类似某个和尚,只见他说道:“我没有说过这话,你可不要冤枉我老李,这些日子,我也曾读过一些书,我只知道,在春秋先秦之时,哪个读书人不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依你之见,至圣先师孔圣人,只要在家里读书,便能够周游列国,收弟子三千那墨家的墨子,只要在家里闭门造车,便可以墨守成规”
“你且看我大明如今,比之那先秦如何那先秦之时,天下纷乱,诸侯成国,若尔等读书之人皆躲于书斋之中,则势必难以成为定国安邦之人,依你之见,整日读书,可能成就始皇帝之威风”
“再比如前宋,完颜构的事情你们还不清楚吗终日读书,读到最后,连皇帝都跟了元朝皇帝姓,而我大明如今天下,虽然内部安定,但是外部依旧强敌环伺,你且去读书,读个天下太平出来!还是你觉得,我大明会一直处于太平盛世”
方连被李景隆说的哑口无言,指着他的鼻子,气得发抖,最终只找出他话语当中的漏洞,说道:“你,你竟然说我大明不是太平盛世”
“我可没这么说!”
李景隆如今已经占据了高峰,好整以暇道:“我只是说如今漠北势力,海外强敌众多,我大明依旧需要将士,需要一位能够统领诸军,如同当今一样的圣贤!”
周围诸多大臣看着李景隆这般侃侃而谈,心中有些猜想,这李景隆是什么人他们还是知道的,虽然有将才,但是不够多,而且读书也没读什么书。
如今却能当堂对峙方连,可见在李景隆的身后,必定有一位高手在指点!
这人是谁难道是当朝两位首辅,不好意思拉下脸面下场,才让这李景隆出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