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明1128西洋湖边

第879章 假途伐虢

高昌城,夜。

金色的油灯映照着议政大帐,帐内氤氲着温热的乳茶香气。耶律大石负手立于帐中,眉宇间神色淡然,目光却如猎鹰般锐利。

两家使者——阿尔泰·伊纳勒与艾哈迈德·伊本·马哈茂德——依序被召入。

耶律大石身披黑金龙袍,座下摆着一张书案,案上陈列着高昌到八剌沙衮、叶密立地区的地图,标记得密密麻麻。

他微笑颔首,先对阿尔泰·伊纳勒道:

「叶密立地区之乱,乃是桃花石天朝之藩属之忧。既蒙叶护们念及旧恩,朕自当出兵相助,为贵国清君侧。」

阿尔泰·伊纳勒闻言大喜,忙叩首称谢。

一时辰后又召来艾哈迈德,语气同样威仪深重:

「八剌沙衮为西域正朔,今有贼臣作乱,朕岂能坐视?贵汗既求援于桃花石天朝,朕亦当举兵声援,扫荡逆匪。」

艾哈迈德激动得满面潮红,连连作揖。

两方使者皆心花怒放,彷佛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连夜各自回去传达。

夜色更深。

耶律大石遣人屏退帐外侍从,只留萧塔不烟、萧斡里剌、耶律朮薛、耶律松山等亲信。

他走到大地图前,指尖在地图上轻轻划过,勾勒出一条诡异的弧线:「此一策,名曰『假途伐虢』。」

萧斡里剌双目一亮,恭声道:「请陛下详示!」

耶律大石微微一笑,神情冷峻。

「东喀喇汗国内乱,葛逻禄人反叛,两家皆惧吾军威势,遂来求援。」

「朕便将计就计,命六院大王萧斡里剌率十万契丹、鞑靼、克烈骑兵,沿叶密立北道入援,一举穿越叛军腹地,假援之名,直取叶密立!」

「朕自亲率蒙古、乞颜、汪古、乃蛮二十万精骑,由八剌沙衮南道入援,先帮东喀喇汗国扫荡表面叛军,待其军心松懈时,顺势收编其部众,反手吞并!」

「两军南北夹击,先灭叛军,再削喀喇汗国!」

帐中众将闻言,无不心中大震。

这一策,干脆利落,阳谋之中藏着暗算,待两家醒悟时,早已身陷囹圄,无力回天。

萧塔不烟轻笑道:「陛下此计,大巧若拙,既借他人之名,又达己之志。到时高昌城势必成为真正的天朝行在,西域再无敌手矣。」

康里·巴图咧嘴笑道:「且看这群突厥回回们如何哭天抢地吧!」

耶律大石眼神如刀,语气冷冷:「西域,自此只分两种人:降者生,抗者死!」

次日,旭日初升,高昌城东门大开。

十万骑兵旌旗蔽日,金鼓齐鸣,由萧斡里剌率领,经叶密立北道,浩浩荡荡北上。

萧斡里剌一身银甲,佩金刀,坐下青鬃大马如云中苍龙,英气逼人。他身后,契丹铁骑、鞑靼快马、克烈悍卒,如同黑云滚滚而来,所过之处,烟尘蔽空。

前军是鞑靼轻骑,沿途开路探哨;中军是契丹重骑,刀盾森然;后军则是克烈步骑混编,担任后备与粮道护卫。

萧斡里剌手捧耶律大石亲书的符诏,大义凛然,以「讨伐叛逆、扶持盟国」之名,横行叶密立地界。

叶密立地方军阀谋落·巴图尔、炽俟·乌古斯、托克塔·踏实力三家叶护,原本正互相猜忌,勾心斗角,哪曾想忽然天降十万铁骑?

鞑靼轻骑奔袭如风,三家叶护还未组织起防线,前哨数座要塞已接连告破。

萧斡里剌不给敌人任何喘息机会,命各部「夜不设营,昼夜兼程」,以骑兵速度极限推进,一日两百里,连续破城拔寨,如破竹之势。

叶密立平原上,烟火四起,叛军溃不成军。

炽俟·乌古斯急忙集结兵马欲阻,却被契丹铁骑以「鹤翼之阵」包抄截断,三万人马被一举围歼于密赤河畔。

萧斡里剌亲提金刀,身先士卒,连斩敌将七人,契丹骑士所向披靡,敌军见其大旗远远便弃械而逃。

接着,谋落·巴图尔与托克塔·踏实力勉强集结残军,意图据险死守。

萧斡里剌冷笑一声,夜袭出奇兵,命鞑靼快马于月夜间潜渡密林,火烧敌营。

熊熊烈焰下,叛军大乱,契丹重骑乘势横扫,如秋风卷落叶。

短短十余日内,叶密立地区数十城镇尽数破灭,叛军死者枕藉,降者如云。

三家叶护一个被斩,一个战死,一个被俘,叶密立地界,荡然无存!

萧斡里剌立于密赤河岸,望着遍地狼藉,挥军收降,分设守尉。

随后,他取出耶律大石的金印符诏,高声宣布:「奉桃花石天朝之命,此地自今以后,直属高昌行在!」

契丹军士齐声高呼,声震原野。

自此,叶密立之地尽归耶律大石麾下。

萧斡里剌并未稍作停留,他深知这只是计策之一半——南道上,成吉思皇帝亲自率军,正在向八剌沙衮进军!

两军遥相呼应,大局已定,只待最后收网。

而远在叶密立西方的八剌沙衮城中,东喀喇汗国的王庭,仍在梦中,对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一无所知。

就在萧斡里剌兵锋直扫叶密立的同时,南路上,耶律大石也率领二十万精骑,自高昌城西门出发,直指八剌沙衮!

这支大军中,契丹重甲骑列阵如林,蒙古鞑靼快马奔驰如风,还夹杂着刚刚救回、已编训成军的契丹新兵,以及少数辽地汉人工匠改编的辎重部队,车辆如云,旌旗翻飞。

耶律大石身披银白明光铠,腰系龙纹剑,头戴金翅兜鍪,端坐在一匹黑色汗血马之上,如神祇临凡。

他身侧,辅政皇后萧塔不烟策马并肩,神色冷峻,手中握着战策。

一路上,耶律大石打着「桃花石汗」的旗号,沿途高悬「安抚西域,讨伐乱臣」的大纛,所过之处,西域各小国、部族无不震服。

在西域人眼中,这支大军彷佛是数百年前大唐安西军重现人间,铁骑千里,威震八方。

八剌沙衮沿路小城寨闻风而降,甚至未及交战便开门献城。

而此时,东喀喇汗国王庭内,伊卜拉欣大汗正在与贵族议事。

塔什干·巴图尔急急来报,面色慌张:「大汗,不好了!桃花石国的汗王率数十万铁骑来了!沿途诸镇皆望风披靡!」

伊卜拉欣大汗震怒拍案而起,还未来得及发号施令,便又有急报:「叶密立三家叶护皆灭!北路军无一存!萧斡里剌已经率军南下!」

「什么?!」王庭上下顿时如坠冰窟。

法蒂玛·宾特·阿里俯首急言:「大汗,速召喀什噶尔、疏勒、焉耆诸地援军,固守八剌沙衮,并遣使向撒马尔罕求援,或可一战!」

可惜,一切已迟。

耶律大石行军如风,先遣合儿察率一万蒙古轻骑趁夜突袭八剌沙衮外围的粮仓与牧场,火光冲天,粮草尽毁。

伊卜拉欣大汗仓促组织起三万奴隶军欲抗,却被耶律撒八、耶律迪里、耶律突迭各领三路铁骑包抄合围,夜战三更,东喀喇汗国各部溃不成军。

八剌沙衮城头火炬摇曳,哭声震天。

次日,耶律大石亲率主力列阵城下,金鼓齐鸣,旌旗蔽日。

他高举大纛,大声宣告:「朕桃花石汗,奉天讨逆!速降者,赦其身家!负隅顽抗者,屠其族类!」

城上守军闻言,士气尽溃。

当夜,八剌沙衮开城投降。

伊卜拉欣大汗被俘,东喀喇汗国王庭覆灭!

耶律大石入主八剌沙衮,召集诸部酋长,当众宣告:「自今日始,西域诸国皆为桃花石汗属地,安居者享荣华,叛逆者灭族!」

众酋长俯首帖耳,无敢仰视。

高昌、高善(哈密力)、北庭、叶密立、八剌沙衮,西域大半,尽归耶律大石之手!

桃花石汗国,正式屹立于天山南北,成为西域最强大之国!

八剌沙衮城破后,耶律大石率诸将进入王宫,只见金碧辉煌的宫阙在战火中蒙上灰尘,但气派犹在。他高坐龙椅之上,目光环视四方。

「此地山川形胜,商旅云集,正合为国之都!」耶律大石朗声道。

随即,下令:「即日起,改八剌沙衮为『虎思斡耳朵』!」

「虎思」,契丹语意为「思虑、谋略」,象征以智慧治国;「斡耳朵」,意为「大帐、宫廷」,自古契丹人以此称呼可汗之居所。

从此,虎思斡耳朵,成为耶律大石新兴大国的中枢!

定都之后,耶律大石展开一连串的改革与整顿:首先,册立萧塔不烟为辅政皇后,主持内政;任命耶律撒八、耶律迪里、耶律突迭分领东、西、南三大军镇;敕封耶律松山、耶律朮薛掌管新附诸族事务;汉官李仲德、回鹘官康里·巴图负责商路关市和财赋征收。

其次,他对新占领地区的族群采取因地制宜的安抚政策:

契丹族人:从高昌、北庭、叶密立一路迁来的二十六万契丹百姓,安置于虎思斡耳朵周边,授以屯田牧场,设立乡里,由契丹旧臣管理,恢复辽朝的部族编制与法律体系,作为新国的骨干;

突厥各部:对葛逻禄、回鹘、疏勒、焉耆、于阗等地各族,承认其部族长地位,颁布「册部之制」,赋予一定自治权,但必须每年贡献兵役、粮赋;

汉人、粟特商人:允许设市立坊,自行经营,但必须缴纳商税,并不得擅自集兵。

同时,恢复和整顿丝绸之路的要塞与驿站,让中西贸易再度畅通。

而在宗教政策上,耶律大石亦深谋远虑:

佛教:支持本地佛寺活动,安抚高昌、焉耆一带信众;

天方教:保留穆斯林寺院,尊重回教学者,法蒂玛·宾特·阿里亦被任命为掌管穆斯林事务的「教司」;

萨满教与摩尼教:允许契丹人、回鹘人保持旧俗,女萨满阿勒坛·忽兰被尊为国师,祭司阔阔出则负责王庭大典。

不过,耶律大石心中明白,要真正稳固这片辽阔土地,还须彻底打通东西两翼,控制伊塞克湖(热海)以西,并向撒马尔罕、花剌子模等地延伸势力。

于是,他秘密召集耶律松山、康里·巴图、合儿察等人商议:「虎思斡耳朵既定,然则大业未竟。待国内稍定,便当西征。」

「西征何处?」合儿察问。

耶律大石目光如电,低声道:「花剌子模!」

「若取花剌子模,则可控波斯路,掌西域商脉。大辽可重振天威于西方!」

至此,一个以契丹人为核心,兼容蒙古、突厥、汉人诸族,横跨漠北到中亚千里之大国——桃花石汗国,初步成形!

大帐之中,夜色如墨,银烛摇曳。

耶律大石轻抚佩剑,心中翻涌着无尽的壮志:「契丹之魂,不可灭也!大辽,必将在西方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