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第423章如何破坏一场变法
第423章如何破坏一场变法实际上,直到李察安排下去的人来到各地之后,他的政令才算是真正推行下去。
也正是如此,李察向百姓低价售牛的政令才得以推进,要不然这两万多头耕牛只会落到那些世家、豪强、官绅手中。
他花费一年时间调教出来了一千余名弟子,在通过筛选之后,这些弟子都已经使用过‘智慧药剂’。要不然他们也无法在一年的时间里学会这些知识。
除此之外,李察和吕洞宾交流的时候,从他手中获得了不少功法。李察和吕洞宾一直都在进行法则交流,虽然两人之间的修行法门各不相同,但是万法之道殊途同归,到了他们这个层次之后都是对法则的领悟,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了。
李察两人的交流更多的是两人各自领悟法则之间的交流,而除了法则交流外,李察还从吕洞宾这里获得了不少这儿世界的功法。
这个世界拥有自己的修行体系,叫做练气和观想法。练气是吞吐天地灵气,观想法和冥想法相似,观想法需要观想特定的观想图。
在这个世界传法是有因果的,不能随便传法。所以纯阳真人吕洞宾对于传法很是谨慎。这一点从他收徒弟的数量就能看出来。
不过普通的导引术并没有这个要求,导引术的作用是强身健体。配合特殊的呼吸法,效果很不错,和李察手中的骑士呼吸法类似。
战场上那些冲阵猛将基本上都是学习过这种导引术的。只不过想要真正做到像西楚霸王项羽、吕布、李存孝这种镇压一个时代的猛将,除了导引术外,他们自身的身体条件也很特殊。
李察重新修改的导引术最大的好处就是学习条件降低了,当然修炼的效果比起以前也有所不如。
李察将这一套导引术传授给了他收的这些弟子。毕竟他的这些弟子接下里去各地为官,肯定是要得罪当地的世家、豪强、官绅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很有可能被这些人暗中干掉。这种事情并非不可能,要知道,就算是到了明朝,皇帝派遣下去收税的官员都会被人围殴打死。
再加上天下未定,各地还有盗匪,一旦那些豪强和盗匪勾结,就算是地方官员也有可能比干掉。
李察为了培养着这些人花费了不少功夫,可不想他他们被那些人干掉。因此花费了不少材料制作的丹药帮他们练习导引术。
一千个弟子三人或者四人一组被分配到地方州县为官,被分派到了三百个州县,虽然每个州县只有几个人,但是已经能够帮助朝廷控制这些州县了。
三百多个州县占据了周国八成的土地。此时周国几乎一统北方,若是其他人敢这么做,皇帝估计晚上睡觉都睡不着了。
好在郭荣清楚李察的真实身份,对此没有丝毫不满。毕竟李察作为神仙,最后肯定是要离开的,而李察离开之后,他留下的这些弟子全部都是郭荣的人。
但是别人不知道这事啊,于是朝廷中不少官员都对李察进行弹劾。弹劾其结党营私,任人唯亲,意图不轨,有谋反嫌疑。
这些官员看到李察做的这件事一个个都是欣喜若狂,心中想着终于是抓到了你把柄了。李察这段时间改制得罪了太多的人,这些人恨不得将其千刀万剐。
同时心中也对李察的行为嗤笑不已,李察这是自不量力,你手中连一个士兵都没,还敢觊觎朝廷大权?就算你封了几百个官又如何?想要杀你,难不成你还能靠着这些官员早饭不成?
但是让这些官员大跌眼镜的是,这些奏疏送上去之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皇帝对李察甚至连一句申饬都没有。
看到这种情况,一些人已经意识到了事情并不简单,没有再上疏,但是更多的人则是认为皇帝是在等这件事情继续发酵,于是依旧有大量官员上疏。
第二天大朝会,刚刚开始议事,就有官员直接上疏此事,弹劾李察徇私枉法,意图谋反。
而伴随着他的上疏弹劾后,就像是吹响了进攻的号角,立刻就有十几个官员紧跟着上疏弹劾李察任人唯亲、罗织党羽等等,短短时间,就给他安上了十几个罪名。
这要是换到别人身上,诛九族都够了,但是李察对此没有任何表示,甚至连看都没看那些人一眼。
“诸卿李相所为乃是朕所下令,那些官员,乃是朕诏令前往,诸卿不必忧虑。”郭荣直接说道。
“这些官员乃是朕为了改制特意准备的,诸卿是对改制有什么不满吗?”
听到郭荣的声音,这些官员瞬间愣住了,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这些官员并不相信郭荣的说法,毕竟郭荣哪有时间来培养着这么多官员。要知道这些官员全部都是精通治理地方的人,并且他们很清楚地方豪强的手段,仅仅不过是一两个月,这些人不过是八品九品的官员,就相互配合着将那些地方豪强整治的难受无比。
同时,这些人心中也升起了一阵恐惧。很多人觉得朝堂之上的那些高官掌握着国家真正的权利,但是真正的情况却是朝廷的各种政令下达之后,到了地方上,都是由底层的那些官员来执行的。
这些芝麻大的小官看上去没什么事影响,但是如果则些官员们全部加起来,完全就能左右帝国的根基。
这股力量直接就让皇帝精准的掌握了地方上真实情况。
在封建王朝中,因为科学技术的问题,朝廷中枢很难知道地方上的真实情况,很多时候,朝廷下达的命令,到了地方上执行的时候,就是另外的一种样子。
额,不仅是在封建王朝,实际上就算是进入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后,有大量先进通讯技术后,这种情况依旧是存在的。
从古至今,地方上执行中枢的命令,想要这个政令动些手脚,有太多的方法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倍之’。简单来说就是对朝廷的命令执行的时候,直接加倍,至于说加一倍还是加几倍就看这些官吏的想法了。朝廷说每一户百姓征税十钱,但是到了地方上征收十钱正税,然后再征收十钱杂税,再征收十钱火耗。
总之,朝廷最后收到了十钱,而百姓付出了至少三十钱。除非事情闹大,不然朝廷根本不知道,地方上到底征收了多少钱。
那些人有太多的方法来多征钱粮了,火耗只不过是最基本的,后面还有鼠雀损耗税。鼠雀损耗税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征收赋税的时候,因为大多时候征收的是粮食等实物,这些粮食放入官仓后,虫蛀鼠食,鸟雀啄食的损耗。
按照官吏的说法就是这些损耗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达到朝廷的要求,那就先多征收一部分来作为损耗使用。至于说到底损耗多少,那就是秘密了。
后世因为这种方式容易暴露已经不再使用这种方式,但是他们使用的是另一种更隐蔽的方式。
中枢政令下达,大多时候都是又一个区间弹性的,而那些人就会按照他们的利益来严苛或者宽松执行。甚至还有人故意矫枉过正。
历史上,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了无数次。
王安石变法中,最简单的一条青苗法就是如此。当年王安石在地方担任官员,发现很多百姓在耕种的时候缺钱,因此只能去找当地的大户、豪强借贷,然后等到粮食收获的时候再还钱。
而豪强们自然不是开善堂的,借贷的利息不低,很多百姓辛苦一年,到手上不过刚刚够还贷。王安石于是就推行了青苗法。
以官府出钱借给普通百姓,给予更低的利息,这样百姓在丰收之后,再还给官府,官府通过这种金融操作就可以不用加税而获得更高的财政收入,而百姓也能减轻负担。
当时宋朝财政困难,朝廷想要通过加税或者变法改善财政。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上疏神宗皇帝。
神宗皇帝看到王安石的办法,觉得这个办法非常好,于是支持王安石的变法。
王安石成为丞相后,开始推行这些变法。历来变法都是利益的重新划分,按照王安石的变法,朝廷获得跟过钱财,百姓负担减轻,那难道没有人利益受损吗?
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利益受损的正是各地豪强、官绅、大户们。也只有这些人才有钱借给普通百姓。他们的力量很强,而且在地方上都是地头蛇。
王安石变法就是在他们身上割肉,这些人怎么可能束手就擒?
变法是需要底层官员进行执行的,而底层官员和这些地头蛇的关系极深。王安石让他们推广青苗法,这些人自然不敢不推行。
但是怎么推行,以什么标准推行,完全就是他们说的算。
朝廷官府推行青苗法,给了大量钱财教给地方官府,一些胆子小的,就是地方官府将这笔钱贷款给当地大户,然后当地大户再用这笔钱贷款给那些普通百姓。
百姓得到的青苗贷利息不变,官府发放的青苗贷也全部发放洗去,并且收到了利息。官员有了政绩,当地豪强也收到了利息,朝廷也得到了一笔欠款,百姓们没有什么变化,看上去是皆大欢喜。
这操作是不是很眼熟?当年东大让银行放开贷款给百姓,鼓励百姓经营,并且给每家银行设定了放贷任务,但是这些贷款有多少落到百姓身上了?
绝大多数贷款都被那些不可明说人贷走,然后再以民间借贷的方式贷给了那些需要的人。然后一部分人就轻轻松松先富起来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新鲜事,现在干过的事情,在古代早就已经有人干过了,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名头罢了。
当然这些还算是好的,无非就是国家减轻百姓负担的目标没有达到,但是遇到那些心黑的就不同了。王安石变法时候,同样设定了要求,一些官员为了政绩,强行将这些钱借给不需要钱的百姓,然后逼的这些百姓破产。
还有一些地方豪强故意让一些流民、无赖去借贷,然后借贷之后,这些流民、无赖借贷之后,转身就消失不见。官府非但收不回利息,甚至连本金都被骗走了。
结果就是原本王安石用来减轻百姓负担的善政,到了地方上之后,变成了害民的恶政。青苗法非但没有给朝廷带来财政收入,反倒是搞的地方一团糟。
青苗法变成如此,而其的变法同样也是一地鸡毛。
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一个青苗贷就能逼的无数百姓家破人亡,李察想要改制自然是不会给这些人机会。
李察很清楚这些手段,这才在推行改制的时候,先掌控吏治。只有那些执行的官员能够认真执行政令,改制才算是真正成功,要不然所谓的变法、改制全部都是空中楼阁,一推就倒下。
后来张居正变法就吸取了王安石变法的教训,变法改制的时候,首先进行了考成法,整顿了吏治,换上了那些愿意跟他一起推行变法的官员。
只可惜他的变法一样逃不过人亡政息。
李察现在正处于开国之初,郭荣春秋鼎盛,威望镇压朝堂,中枢禁军在手,无人敢于反对。李察也有诸多办法,还培育了千名弟子跟随。有了如此威势,这才开始推行改制。
朝堂之上,郭荣有了上千地方官员相助,对大周的掌控力度几乎达到了封建王朝的顶峰。
同时有了这些地方官员在,那些地方豪强和官员相互勾结的事情也降到了最低,甚至就连税收也变得正常了。以前地方官员根本不敢向那些豪强收税,税收只能压在普通百姓身上,而到了现在,李察自然不会放过这些人。
普通百姓身上才几个钱?征收多了只能逼的他们家破人亡,那些豪强、官绅、世家才是有钱人。